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常见的各类疾病

05常见的各类疾病

常见的各类疾病一、高血压1、定义: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

2、并发症:在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再是肾功能衰竭,在临床表现一节中已描述。

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症状:(一)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

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二)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

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

血压急骤升高。

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三)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

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

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

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五)动脉改变。

(六))眼底改变。

4、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确诊高血压。

诊断内容应包括:确定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分级;无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评估心、脑、肾等靶器官情况;判断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

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80正常高值120~139 80~89高血压≥140≥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如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标准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1级2级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低中高1-2个危险因素中中很高危≥3个危险因素或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高高很高危有并发症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二、血脂1、定义: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LPa)。

2、并发症: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3、高血脂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病人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

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体重超重与肥胖。

三、糖尿病1、定义: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2、糖尿病主要有四大并发症:(一)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变常常是弥漫性的,当临床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无法用支架来解决问题只能做拱桥手术。

糖尿病患者中,心脏病的患病率较非糖尿病人高8――9倍。

并且糖尿病人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也较正常人高17倍。

(二)糖尿病并发肾脏病变早期出现蛋白尿、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由于肾脏病变造成肾素分泌增多,由血管紧张素1转变成紧张素2而进一步加重高血压,高血压又进一步加重肾病,形成恶性循环。

因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治疗或计划肾移植的患者中因糖尿病引起的已占到25%――30%。

(三)糖尿病可引发白内障和眼底视网膜出血、脱落。

因视网膜病变而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患者比一般人群多10到25倍。

(四)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早期肢体无力,走路象踩棉花一样、出现下肢麻木、酸痛、间歇性坡行、进一步发展静息性疼痛、进一步发展成皮肤坏死、脚趾溃烂,住院病人截肢手术中50%是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4、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

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四、心脑血管疾病1、定义: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

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2、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根源?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就在于动脉粥样硬化。

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吸烟、肥胖、饮酒、高酮型半光氨酸血症都是导致动脑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而高血脂症是引发心脑疾病的头号危险因素。

(原因:)由于高脂血症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

使动脉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沉积在动脉管壁上。

首先是以黄色的点状或者条索状病变沉积在动脉的管壁上,(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脂质全部消退。

否则脂质进一步沉积),同时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有斑痕组织形成,可形成明显硬化的纤维斑块,纤维斑块表面覆有纤维组织形成的纤维帽,凸向管腔,而致血管管腔变窄,弹性降低,血流受阻。

受血流的冲击,纤维帽破裂,受损的面积进一步增大,同时激活了血液中的血小板和一系列凝血物质,在斑块破裂部位形成血凝块,堵塞动脉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流进一步受阻,甚至中断,导致所供血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3、这是正常动脉血管与动脉硬化血管的切片图。

图1.正常的管壁光滑,有弹性,腔隙大,血流是通畅的。

图2.动脉管壁变得薄厚不均匀,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血流受阻。

图3.整个管壁越来越厚越硬越脆,管腔更加狭窄,不足原来的1/4,血流进一步 受阻。

图4.进一步发展,血栓形成,血流会完全中断,造成缺血坏死。

图图图2 图3 图4五、冠心病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2、冠心病的起因:血栓阻塞了心脏冠状动脉,引起冠心病。

3、冠心病的分类:可分为:1、隐匿型冠心病(无症状);2、缺血性冠心病(心力衰竭);3、心绞痛型冠心病;4、心梗型冠心病;5、猝死型冠心病。

4、隐匿性冠心病的定义: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缺血,而患者本人又没有自我临床表现,往往临床上80-90%以上的心血管意外,来自隐匿性冠心病。

5、危险因素与诱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1、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

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2、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