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沈坤荣李剑**(南京大学商学院, 210093)摘要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由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

这种要素之所以占支配地位,是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指出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具有内生性,且不同的增长阶段有不同的推动力。

因此支配要素的变化也具有内生性,从而证明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关键词组织结构资本知识 Romer阶段 Solow阶段1 引言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和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的研究却大都停留在变化结果和趋势的探索上,并没有深入研究变化的内在动力。

例如,众多文献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信息化趋势,概括了几条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趋势。

至于信息和知识到底怎样促使组织结构变化,这些文献都没有探讨。

所以,一些认为知识经济可能是泡沫的学者进而怀疑组织结构变化的这些趋势是否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

本文则从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出发,揭示了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阶段:Solow阶段和Romer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分别来自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

因而从逻辑上推出资本在Solow阶段占支配地位,知识在Romer阶段占支配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经济体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支配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组织结构变化。

从而论证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经济体自身,即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

2 Solow 阶段和Romer阶段①为了证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知识要素的支配地位的变化,我们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

它可以被消费,也可以被投资;劳动力在每期都具有无弹性的供给L;如用K t-1表示t-1期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则K t-1将被转化为在t期的投资。

为了考察知识要素在生*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00CJL010)**沈坤荣,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剑,1978年生,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邮编:210093电话: (025)3602215①此处所用分析框架主要来自Kiminori Matsuyama(1999)。

产中的地位,我们不能使资本K t-1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而用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代替资本K t-1进入生产函数。

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加就代表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因而,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σσ/11)(1/1),()(-=∑=t N j j t X AL t Y(1)其中σ∈(1,+∞);Y(t)为t 期的最终产品的产出;L 为劳动投入;X(t, j)为t 期第j 种专业化中间产品的投入;N(t)为t 期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类似地, N(t-1)为t-1期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因而,N(t)-N(t-1)就是t 期的知识进步所表现出来的新创造的中间产品的种类。

假定中间产品可以用共同的物质单位来度量,则由于中间产品是对称进入生产函数的,故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如下形式σσ/11/1)()()(-=t X t N AL t Y(2)如果每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为a 单位资本,创新的成本为常数q >0,资本的价格为常数r 。

创新者的新产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被别的竞争者模仿。

因而最初新产品的垄断地位会逐渐丧失而变成完全竞争。

在此模型中,从1到N(t-1)种中间产品已成为完全竞争产品。

但是,t 期新创造的N(t)-N(t-1)种中间产品却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我们研究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垄断和竞争复合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复合市场结构中的生产函数可以分为两部分σσσσ/11/1/11/1)()]1()([)()1()(----+-=t X t N t N AL t X t N AL t Y m c (3)其中X c (t)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共N(t-1)种;X m (t)表示在垄断市场上一种中间产品的数量,共N(t)-N(t-1)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根据MR=MC ,可以得到X c (t)的价格为P c =ar 。

在垄断市场上,创新者制定垄断价格P m 以追求垄断产品的未来利润贴现值最大化。

一种创新产品的未来垄断利润贴现值为dv e t X ar P t V t v r m t m )()()()(--∞⎰-=(4) 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的利润为)()]1()([)()1()()(t X P t N t N t X P t N wL t Y t E m m c c ------= (5)由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故视工资和资本的价格为给定。

根据边际产品等于要素价格,我们可以得到σσσσ--=)]([)/11()(t P L A t X c c (6)σσσσ--=)]([)/11()(t P L A t X m m (7)将(7)式代入(4)式,对V(t)最大化就可以得到创新者制定的垄断价格)1/(P -=σσar m(8)根据式(6)、(7)和(8),我们可以得到σσσ---==)/11()](/)([)(/)(t P t P t X t X m c m c(9)创新者在t 期的垄断利润为P m X m (t)-r[aX m (t)+q],如果t 期的垄断利润为负,即q t aX m )1()(-<σ(10)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刺激去创新,因而N(t)-N(t -1)=0;当出现创新产品的时候即N(t)>N(t-1),自由市场的力量使得创新者处在临界点,超额利润为零,即把上述条件总结一下就是⎪⎭⎪⎬⎫⎪⎩⎪⎨⎧=-----≥-≤0)]1()(][)1()([),1()(,)1()(t N t N q t aX t N t N q t aX m m σσ (11)在t 期的资源约束条件为])()][1()([)()1()1(q t aX t N t N t aX t N t K m c +--+-=- (12)利用(9)和(11)式,该约束条件就可以写成{}{}⎭⎬⎫⎩⎨⎧---+-=--=-=-)1()/()1(,0max )1()(),1(/)1(min )()/11()(t N q t K t N t N q t N t K t X a t aX m c θσθσσσ (13)其中θ=(1-1/σ)1-σ,在[1,e]取值。

根据(11)和(13)式生产函数就可写成⎪⎭⎪⎬⎫⎪⎩⎪⎨⎧-≥--⎥⎦⎤⎢⎣⎡-≤--=--)1()1( ),1()1()1( ,)]1([)]([)(/1/11/1/11/1t qN t K t K q aL a A t qN t K t K L t N Aa t Y θσθσθσσσσσσ当当 (14) 我们发现当)1()1(-≤-t qN t K θσ时,相对于已有的中间产品种类而言,经济资源K(t -1) 显得太小,因而没有知识技术的创新基础,从其生产函数来看,经济体具有典型的Solow 特征,增长主要推动力是要素的积累。

这种情况对应于传统的工业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资本的积累起着关键作用,因而资本要素在传统的工业经济阶段占据支配地位。

当)1()1(-≥-t qN t K θσ时 ,相对于已有的中间产品种类而言,经济资源K(t -1) 足以支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因此创新活动盛行。

从其生产函数来看,经济体的增长具有内生性。

增长的源泉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因而具有典型的Romer 特征。

这种情况对应于现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以知识和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知识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因而知识要素在这一经济阶段占据支配地位。

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经济参数的不同,支配要素的转变特征也不同。

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支配要素的支配地位也不是不变的。

正如下文所分析,支配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

3经济体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为了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我们将组织结构分解成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

制度结构用来描述整个群体共有的正式关系;层级结构用来描述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正式关系;文化结构用来描述组织中的非正式关系[陈传明(1999)] 。

我们假定积累率为一个固定常数s 。

根据Kiminori Matsuyama (1999)的研究,经济体动态变化有三种情况:1. s>θ-1时,经济体单调收敛于Romer 阶段;2. s<1时,经济体单调收敛于Solow 阶段; 3. 1<s<θ-1时,经济体在Solow 阶段和Romer 阶段之间徘徊。

其中=σθσ/1⎥⎦⎤⎢⎣⎡qaLaA。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情况,具体分析经济体的动态变化如何引起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动态变化。

当s>θ-1时,经济体的稳态在Romer阶段。

因此,经济体如果最初处在资本主宰的Solow阶段,由于积累率s比较高,因而能支撑后续的巨大创新成本。

经济体的内在力量会拉动经济体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

所以,资本的支配地位最终被知识自然取代,所以组织制度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因为企业中不同参与者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而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就决定了制度结构的特点。

所以占支配地位的要素决定了制度结构最本质的特点。

因而经济体的这种演变决定了支配要素的演变,进而制度结构也发生自然演变。

这表现为知识所有者取代了资本所有者的统治地位,分配重心也转向了知识所有者。

从直观上看,当知识向资本挑战时,资本只能接受知识的领导。

因为如果资本拒绝接受知识的领导,那么知识就会寻找别的自愿被领导的资本。

在Romer阶段,知识的丧失是无法和资本的本性相融的。

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

经济体从Solow阶段单调收敛于Romer阶段的过程同样引起了层级结构的变化。

层级结构是描述和反映组织中个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个体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信息的流动。

Solow阶段(如传统工业时代)的层级结构是金字塔形的。

它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这些特征表明信息在金字塔中的流动不可能是迅速而及时的。

这种缺陷在工业时代并没有特别显着地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信息的缓慢流动和Solow阶段资本的缓慢积累并不矛盾。

但是当经济体收敛到Romer阶段后,知识占居支配地位,企业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知识创新的速度对其市场竞争力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Romer阶段,信息的流动呈现出高速特征。

这种高速特征要求原先的层级结构做出相应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