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

章七、现代教学论的精神
7.1 主体精神
一、哲学中的主体研究
二、现代教学论主体研究的历程
三、现代教学论教学主体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分析
一、哲学中的主体研究
1、古希腊时期的主体思想
2、近代认知形态的主体思想
3、现代人文形态的主体思想
4、当代后现代形态的主体思想
5、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思想
1、古希腊时期
人、物同源同性。

没有专门指谓
人的能动创造性的主体性概念,主体和主体性的关系被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而涵盖。

只从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来界定人,就抹杀了人的特殊性,就会把人作为物来处理。

2、近代认知形态的主体思想
从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理解主体,近代认为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意识才是自由的能动的,所以人的主体性就被归于他的意识性,通过意识活动的形式抽象地表达着认得现实的创造活动。

3、现代人文形态的主体思想
里根提出了“生命主体性”的概念,即人不仅仅是有意识的个体,而且还包括信念、欲望、记忆、情感及自主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等一系列特征,从而强调一个人生存的内在价值性。

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转向是从“在者”向“存在”的转向。

4、后现代形态的主体思想
两种倾向:一种是立足于现代性,从历史过程和主体间关系来修正中心性主体,以重建人本学的主体性理论(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
第二种是后现代的立场,主张差异和多元,反对霸权话语,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从而根本否定中心性主体,建构离散的主体性。

5、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单纯地用物种的尺度对待物,体现的不过是认知理性对事实的认同,只有以内在的价值尺度对待物,才能把事实及人对实施变革的要求统一起来。

所以价值尺度才体现实践的能动的本质,即,实践中的主体因素是一种价值理性,是包含事实又超出事实的价值追求。

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人。

教学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了自己主体性的现实的人。

二、现代教学论主体研究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9-1988,观点争鸣期。

学者们各抒己见,提出多种教学主题课题观点,除了过去的“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外,还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等,目前我们熟悉的论点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原型。

第二阶段:1989-1994,反思与扩展期。

学者们对前一阶段提出的教学主客体理论进行反思。

有学者总结出教学主客体之争不外乎是不同视角之争,无实质分歧,类似于“树在庙前”与“庙在树后有些是正误之争,这是论争的价值体现。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主体凸显期。

教学主客体问题研究的主流转入对主体问题的探究,教学中的客体逐渐被淡化。

这一时期围绕教学主体,学者们重点探讨了教学的定义,性质,特征等问题。

三、现代教学论教学主体研究的
几种主要观点分析
关于教学主体观中,主要有五种观点:主导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师生复合主体说、教师单主体说、学生单主体说。

可以将以上观点分为三类;“主导主体说”
“双主体说”、“单主体说”。

1、双主体说
理论基础是哲学认识论。

从哲学认识论出发,认为人就是主体,所以提出双主体说。

但是没有揭示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差异。

从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活动性质的理解来说,双主体说也认为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但是掩盖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所从事活动性质的差异,没有对教师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学生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进行区分。

2、单主体说
单主体说的理论基础是不彻底的认识论。

一般认识论主张人是主体,师生就应该都是主体,但单主体说只进行单向的关注。

而且没有把教学过程是为教师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3、主导主体说
双主体说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
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客体是课程教材中还“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是实体,“主导”是属性,在指称上不对称。

而且变成了被导的反而是主体,主导的反而是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客体主导主体。

疑问
1、教学的主体到底应该是什么?
2、主体性教学、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性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