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窦血栓形成

静脉窦血栓形成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24岁,主因分娩后12天 突发头痛、 呕吐、逐渐视物不清入院。 既往:体健。 查体:BP120/80mmHg,神清语利,颈强2指, 克氏征、布氏征均阳性。双眼球外展受限。余 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 头MRI:病例分析头部核磁:上矢状窦中后部 (包括部分入窦静脉)及窦汇、右侧横窦静脉 窦栓塞 。

海绵窦血栓表现
炎性多见。可见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 伴或不伴三叉神经第1支的疼痛和感觉减退; 甚至累及三叉神经第2支。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眼睑、结膜水肿, 眼球突出。患者还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海绵窦血栓形成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颈内 动脉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等并发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与一月前相比,左侧横窦再通, 左侧颞枕叶高信号区减少,但侧 脑室后角旁局部T2WI及FLAIR信号 增高,T1WI信号降低,病灶边缘 变清晰
七、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临床表现:高颅压症状为主。 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CSF蛋白及白细胞大 多正常,也可轻度升高,此时应除外感染性或 其他类型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如癌性 。 CT、MRI及MRV有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和间 接征象。 DSA可确切了解静脉窦血栓和侧枝循环建立的 情况。

上矢状窦血栓表现
多为非炎性血栓,与妊娠、消耗和恶 液质等因素有关(见前面非炎性血栓病 因),多见于幼儿、老年人及产妇。 主要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 2、额顶上部皮质受损:以下肢为 重的偏瘫、癫痫、皮层觉障碍、 精神症状等。 3、头皮静脉怒张。

乙状窦血栓

多为单侧,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当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的患者出现败血症的

MRI
入院后诊断和治疗
最后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上矢状窦 右侧横窦 分娩后高凝状态、血容量不足 治疗:给予降颅压、抗凝及补液、抗炎、醋氮 酰胺及地高辛以减少脑脊液分泌等对症支持治 疗。 治疗后:病人头痛、恶心、呕吐逐渐减轻,双 眼视力有所恢复,复查腰穿脑压较前有下降, 复查头MRI示上矢状窦部分再通。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静脉窦示意图
二、静脉窦血栓的分类
根据病变性质:炎性血栓形成
非炎性血栓形成
三、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感染性 :易引起海绵窦及乙状窦血栓形成 。

非感染性 :多见于上矢状窦。 约20%原因不明。

四、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

静脉窦阻塞 受累静脉窦引流区内出现脑水肿,并可 有红细胞渗出,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 腔出血 。 若血栓范围广,严重影响循环时,可出 现血管怒张、脑静脉瘀血、脑水肿、颅 内压增高。患者的皮质及皮质下可见多 数出血点、出血性梗塞或软化灶,病灶 周围可出现典型的环状出血点。
上 矢 状 窦 血 栓
上矢状窦血栓在各序列均呈高信号
MRV
脑静脉窦血栓时,受累静脉窦管腔不规则狭窄、 闭塞及充盈缺损,或静脉窦的边缘模糊 MRI和MRV结合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CT敏感性及特异性低,DSA敏感性及特异性高, 但有创伤性

右侧横窦及上矢状窦部分高信号消失,双侧额、顶部及大 脑深部静脉明显增粗、增多。
表现,则应考虑有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其主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嗜睡、复视及头
部静脉怒张,严重者出现精神症状和昏迷,病
变对侧出现不全偏瘫和锥体束征。
直窦血栓

很少见常发生于感染、外伤和脱水等情况。 患者出现昏迷,颅内压急剧升高,肢体强直,
惊厥或呈去大脑强直发作,手足抽搐或不自主
舞蹈动作等症状,脑内出血可破入脑室而引起 血性脑脊液。病情危重,患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间接征象



1、脑淤血水肿是最常见的间接征象。脑淤血水 肿部位与阻塞的静脉有关, 而与脑动脉分布区不 一致 2、静脉性脑梗死 脑梗死部位及形态与其引流 的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相一致。DW I为高信号, 是超急性期梗死的表现 3、静脉性脑梗死伴出血
静脉性脑梗死伴出血及 占位效应
病例
左侧颞枕叶脑回增宽,脑沟变窄, 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FLAIR 序列呈稍高信号,DWI未见明显 高信号 左侧横窦血栓形成

横窦血栓的CT表现
MR改变
直接征象


平扫: 急性期(<1周)早期以氧合血红蛋白为主,中期以脱 氧血红蛋白为主,晚期有正铁血红蛋白。 急性期末、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初,随时间延长,血栓 内红细胞破裂,游离稀释正铁血红蛋白形成,血栓在 各扫描序列上均呈高信号,此时MR检查较易诊断静脉 窦血栓 MRI在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 不敏感,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本病极为少见,临床上常误诊为脑出血或 脑室出血,往往在尸检时才能明确诊断。
六、静脉窦血栓的影像





1、CT检出率较低。 2、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 中血栓有特异信号表现, 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 性病变的敏感性较强。但MRI在显示直窦、大 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对其诊 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3、MRV对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 结构也能清晰显示,而且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影 响。 4、MRI和MRV结合可提高静脉窦血栓形成的 诊断率,MRI和MRV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5、DSA检出率高,但有创伤性。

接受诸多导静脉和小脑静 脉的引流。
海绵窦

位于颅中窝,蝶鞍的两侧, 接受眼上、下静脉的血液。 其后部通过岩上窦与横窦 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 或颈内静脉交通,通过基 底丛与椎内静脉丛交通, 通过基底静脉、大脑大静 脉与直窦相连。

海绵窦内有动眼神经、滑 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 神经和颈内动脉通过。

五、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见炎性静脉窦血栓形成。 神经系统症状因受累静脉窦的部位、范围、血栓 形成的速度、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不同而异。一 般有以下症状: 1、颅内压增高 2、静脉窦阻塞引起循环障碍的局灶症状(颜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3、继发的脑梗塞、出血所致的限局性症状。

一、脑静脉窦的解剖

脑静脉窦主要有6个: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颈内静脉造影示意图
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向 后至枕内粗隆附近的窦 汇。 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 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 以及通过蛛网膜绒毛再 吸收的脑脊液。上矢状 窦的血流方向由前向后, 在颅内与大脑浅、深静 脉以及其它窦腔相通。

上矢状窦在MRI的位置
下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下缘上方1cm 左右,呈弓形向后走行, 至小脑幕的前缘处,与 大脑大静脉汇合延续为 直窦。 下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 内侧面、大脑镰及胼胝 体的部分静脉血,血流 方向也是由前向后。

直窦

自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的膨大起始,位于 大脑镰与小脑幕的附着处,向后直行,在枕内粗 隆附近与上矢状窦汇合。

CT改变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造成静脉回流受阻, 可引起下列CT征象: (1)弥漫性脑水肿,CT显示广泛的脑实质 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小,脑沟与脑裂变 窄或消失; (2)相应的静脉引流区出现两侧对称性或 单侧性脑梗塞,有时可见梗塞区内有出 血。

CT改变
(3)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带状影,呈 “带征”(Cordsign)。 (4)增强扫描可以显示静脉窦内的血栓呈 低密度,静脉窦周围强化、密度升高, 由于强化区表现似希腊字母δ,故称为 “δ”征,也可称为空三角征,具有诊断 意义,但其出现率也仅为35~75%。

主要接受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的静脉血。
直窦在MRI的位置
横 窦
为颅内最大成对的静 脉窦,横窦起于窦汇, 向外、向前行至岩枕 裂处急转直下延续为 乙状窦。上矢状窦血 液偏流于右侧者居多 (约63%),所以右侧横 窦较粗。正常人亦可 见一侧横窦缺如。
横窦在MRI的位置
乙状窦

是两侧横窦的延续,也是 颅内成对的静脉窦。位于 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侧的 乙状沟内,上接横窦,下 经颈静脉孔延续为颈内静 脉。
脑血管性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静脉窦血栓形成
前言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临床类型的脑血管病, 是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 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 及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常有误漏诊的发生, 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随着医生认识的提高和影象技术的发展,特 别是MRI和MRV,大大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 治疗也有很大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