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土话增补
前言:继《老北京土话集录及评注》之后,又收集到一些老北京土话,特汇集如下,作为前文的增补。
因个人水平有限,难免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嚼谷:口粮。
解放前这种叫法比较常用。
例如:“家里没嚼谷,只好出去要饭。
”
嘬瘪子:遇到难题,不好办,没办法。
这种说法现在也常用。
例如“这事让我嘬瘪子了。
”
捂汗包:形容人衣服穿得多。
这种说法现在也常用。
例如:“大热天穿这么多,捂汗包呢!”
糗着:指长时间在一处呆着。
这种说法现在也常用。
例如“你别老在家里糗着,出去活动活动!”再如:“别老在办公室糗着,到基层去摸摸情况!”
贴边儿:接近。
原指接近器物或设施的边缘,在这里是一种引伸的用法,指出的主意比较好,或分析问题接近事情的真相。
现在也有这种说法。
例如:“这个分析有点贴边儿了。
”
落听:原为麻将牌中的术语,专等一张牌就和牌(获胜)时,叫落听。
落,读音为lao第四声;听,读音为ting第四声。
在这里是一种引伸的用法,是说某件事或某项工作大局已定,即将完成。
例如:“筹建幼儿园的事已经落听了,就等明天开工了。
”
气迷心:精神病。
早先人们对精神病缺少科学知识,以为是因气愤迷住了心窍而产生的,所以把精神病患者叫气迷心。
例如:“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走了,她就成了气迷心了。
”
褶子了:坏事了,麻烦了。
这话现在也常用。
例如:“我把张三得罪
了,这下可褶子了,事情不好办了。
”
垫补点儿:在正餐之前少吃一点东西。
这话现在也常用。
垫,读音为dian第二声。
例如:“晚饭还得等会儿,这儿有小笼包子,你先垫补点儿。
”
上板儿:(店铺)关门了,下班了。
现在这种说法基本上没有了。
早先,油盐店等店铺关门时,要用一块块木板把门窗挡起来,上锁,为的是防盗。
这就是上板儿。
现在这种形式的店铺已经没有了,这种说法也就没有了。
烧包儿:手里有点钱存不住,急着买东西。
这种说法现在也常用。
例如:“你这人真够烧包儿的,刚发了工资就去买衣服。
”有时,对一些存放不住东西的人也说“烧包儿”。
例如:“刚买的西服就穿着上班去,你真是烧包儿!”
勺道:形容人说话办事不合时宜,不得体。
例如:“这老太太真够勺道的,大家都在专心听广播,她在这儿胡闹。
”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素养提高了,那种对环境、语境缺乏认知的情况很少了,所以“勺道”的人基本不见了。
没落子:没有生活来源。
解放前说这话的多。
穷人生活困难,失业了更是没有生活来源,说起来就是没落子。
例如:“工厂把我辞了,没落子,就靠打零工挣点窝头钱。
”
娘娘驾:不结实,不牢靠,华而不实。
现在也有这种说法。
例如:“你做的这玩意儿,整个儿一娘娘驾,一碰就得坏。
”
钱板儿:洗衣用的搓板。
古时买卖物品使用圆形的钱币(一般为外圆内方的铜钱),为方便整理和计数钱币,人们发明制造了带有沟槽状的专用的木板,称为钱板儿。
后来仿照钱板儿形状制造的洗衣用的木板也叫钱板儿。
嘬牙花子:因遇到难办的事而着急时,不自主地出现的一种嘴里的
动作。
现在也常有这种说法。
例如:“他妈妈生病了,必须马上回去,可是没有车了,急得他直嘬牙花子。
”
拔创:代人出头。
这话现在也用。
例如:“平时老受人欺负,这回有人给他拔创了。
”“创”读chuang第四声。
犯机器:死硬,不通情理。
这话现在常用。
例如:“这事本来很好办,可这会儿队长犯机器,就是不同意。
”
关饷:领取薪金、工资。
例如:“我今天关饷了。
”这是早年的说法,现在已经没有这么说的了。
饷即军饷,饷银。
军人领取饷银叫作关饷。
政府机关、民间机构人员领取薪金、工资也称关饷,是一种引伸用法。
落台帮子:在旧社会,把不成器,不务正业,到处混吃混喝的人称作落台帮子。
例如“他是个落台帮子,到现在还没成家呢。
”“落”读lao 第四声。
“台”读轻声。
耍胳膊根儿:展示、威胁使用强力。
这话现在也用。
一般是说某人以身体强壮、有武功来威慑、恐吓别人。
例如:两个闹矛盾的人,其中一人捋胳膊挽袖子,作欲进攻状,另一人便说:“你想在这儿耍胳膊根儿是怎么着,我不怕你!”
隔壁儿:即隔壁。
“隔”在老北京土话中常读作jie,第一声。
例如:“隔代人”、“隔着一层”等都是这样。
在“隔壁儿”当中,读法又有变化:“隔”读jie第四声;“壁”读bi第三声,儿化音。
连读如“借彼儿”。
对过儿:对面。
这话现在常用。
例如:“车站在马路对过儿。
”“他家就在我家对过儿。
”
起腻:过于亲腻,有点儿烦人的行为。
这种说法现在常用。
例如:“一边玩去,别跟我这儿起腻!”
腻歪:反感,讨厌。
这话现在常用。
例如:“他真让人腻歪。
”;“这事真让我腻歪。
”
打小儿:从小。
这话现在常用。
例如:“这孩子打小儿就聪明。
”再
如:“我俩打小儿就认识。
”
后尾儿:最后。
这话现在常用。
例如:“本来我俩合作挺好的,后尾儿他不干了。
”“尾”读yi第三声,而不读wei。
二乎:说不准,记不清。
这话现在也用。
例如:“他今年多大岁数我也二乎了。
”
带手儿:顺便,捎带。
这话现在常用。
例如:“你去买东西带手儿把报纸取回来。
”有时也说“捎带手儿”。
呲嗒:训斥,责备。
这是比较常用的说法。
例如:“我这活儿没干好,师傅把我呲嗒一顿。
”有时也说“呲儿”,意思比“呲嗒”略轻。
瞅不冷子:突然。
这种说法现在也用。
例如:“他瞅不冷子从后边拍我一巴掌,吓了我一跳。
”有时也简化说“瞅冷子”。
挨:在。
把在哪儿说“挨”哪儿,现在也常有。
例如:“您现在挨哪儿住呢?”再如:“我正挨家看电视呢!”
摘兑:借(钱)。
这种说法现在也常用。
例如:“这钱是我刚从朋友那儿摘兑来的。
”这种说法一般只用于借钱。
对于物品则不这样说。
眯瞪:打盹儿,小睡。
现在也常有这个说法。
例如:“我太累了,先让我眯瞪一会儿。
”再如:“我太困了,开会的时候我眯瞪了一阵儿。
”
匀:请求别人把东西(按价)分给自己的客气的说法。
这种说法现在常用。
例如:“您买的大葱挺多的,匀点儿给我吧。
”再如:“这东西您不想要了就匀给我吧。
”
老爷儿:太阳。
早年人们把太阳叫“老爷儿”。
例如:“连阴了好几天,今儿个老爷儿出来了。
”再如:“别在老爷儿底下晒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