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鸟瞰图背景分析项目背景国家振兴经济的措施与决心,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尤其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以系列的刺激经济措施,有力的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济宁市城区的功能结构,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济宁市新核心区,实现“东拓”的战略目标,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持编制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廖沟河中心区城市设计。
01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益深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开创了新经济时代。
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而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焦点。
寻找成本洼地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使得全球的经济布局不断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人才,优良的交通、信息、配套功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
国内的高新园区正逐步由沿海扩散到内陆,从一线城市走向二线城市。
发展趋势由原来的高新技术产品装配型转变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对人的需求也从技术工人转变为科技研发人才。
这些高新技术的企业和高素质人才要求高质量的工作、高标准的环境、高品位的生活。
这些都给济宁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由于济宁城市建设的历史原因,济宁高新区周边的城市环境和生活品位尚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临着自我的挑战。
也就需要另辟蹊径,打造一番新天地。
02“运河之都、能源基地”全市总面积10684.9平方公里,人口 811万人。
济宁是鲁南地区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性质鲁南地区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中心城区形成“双城六片三心三轴”构成的“H型”城市空间结构。
03济宁东城:先进制造业、生产研发中心;廖沟河中心区位于济宁市东拓轴线上的核心节点处,东部新城核心区的北侧,快速路崇文大道横穿而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将主要承担总部办公、科技研发、职业教育、商贸服务、配套居住等功能。
03济宁东城:先进制造业、生产研发中心;高新区的定位:实现“宜居城市、高新基地”。
以现有城区为基础,强化与接庄新区的联合发展,共同建设东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承担市级商业、文化、娱乐等职能。
规划人口27万人。
东城副中心:主要承担商务办公、商贸物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生产服务功能,同时增强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消费服务功能。
04 上层次规划分析04 上层次规划分析发展环境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91年,地处济宁城区东部,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14.6万。
建有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和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园区。
目前,在区内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0余家,工业企业1000多家,形成以机械制造及汽车配部件、生物技术、纺织服装、煤化工、电子技术及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新型产业的聚集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区、体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工业园的样板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在国内名列前茅。
05城市环境济宁作为城市发展总目标以建设山东省经济强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济宁在鲁南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济宁在四省交接地区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继往开来,形成具有文化特色包容和多元多元包容特质的文化名城文化名市,提高国际影响力。
将济宁市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良好宜居、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经济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出效益;保持第一产业的适度规模,发展精品农业。
产业发展策略延伸传统产业链和培育新型产业相结合,促进市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形成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突出“中心培育”策略,以都市区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带动外围城镇产业。
06目标体系随着济宁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提升,产业功能逐步复合化。
07功能策划:廖沟河中心区的凭借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判断应具有以下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化平台——高新产业功能(研发、管理、孵化、培训、居住……)产业高端配套服务(会议、会展、商务交流、商贸金融……)都市休闲功能(生态景观、休闲娱乐、文化体育、餐饮购物……)基地认知规划区位于济宁城西,西起瑞园路,东至荣昌路,南至嘉达路,北至群英路,用地规划范围218.49公顷。
用地现状规划区地势平坦,70%为空地,总体建设量少,基本为村民住宅,建筑物比较陈旧,有利于整体规划开发。
片区中部有一新建五星级酒店——圣都国际会议中心,为本片区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高等级的崇文大道与城市主干道海川路的建设,加强了本片区可达性,廖沟河斜穿基地而过,成为本片区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
现状用地汇总表序号用地性质代码用地类别用地面积(ha)占总用地比例(%)1C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6.30 7.46其中C2商业金融业用地16.30 7.46 2S道路广场用地26.04 11.92其中S1道路用地26.04 11.92 3G绿地 1.41 0.65其中G1公共绿地 1.41 0.654 小计建设用地43.7520.025E水域和其它用地174.74 79.98其中E1水域 2.43 1.11E2耕地162.24 74.26E6村镇建设用地10.07 4.616 小计非建设用地174.74 79.987 合计规划范围218.49 100.000809基地认知现状场地非常平坦,主要道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现状的主要景观焦点是圣都国际会议中心(酒店)。
09基地认知现状道路规划范围内已建成一条快速路崇文大道,一条主干道海川路北段,两条次干道群英路和瑞园路,总体的道路骨架已基本搭成,但片区内道路网仍不够完善,村镇道路较为混乱,需进一步改造升级,完善道路网建设。
10案例研究11案例研究12规划理念高新技术产业新区VS 现代产业“新城”传新科技与精彩生活的发源地投资者、创业者在此享受生活、开拓事业………..生活无边、创意无届,沟通无间、惊喜无限13工作理念——务实规划“命题作文”与“订制规划”14务实规划的基本理念是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
命题根据开发区的建设需要,廖沟河片区要建设为开发区的配套中心。
要为开发区以及济宁市的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目前开发区的发展战略,需要差异化的引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大学的产学研转化机构、科研院所的实践基地等。
因为大型企业的总部,现已基本建设或落实待建,所以本区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在规划上应有所差异。
与大学园区的高等教育定位不同,本区内的教育为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是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
基本明确落实4家职教单位。
另配套实验楼、图书馆以及体育场。
考虑到会展和文体体育需求,拟建一处多功能的体育馆。
日常作为体育活动场所,按需要可以作为展览馆、招聘会场、文艺演出场馆等多种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的配套,要求经济适用,与市级的体育场馆有所差异。
政务中心一带作为开发区未来的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服务型的政府。
除主楼外,其它建筑应当灵活处理,可以给有需要的企业作为办公楼。
廖沟河是重要的生态景观因素,要加以利充分用,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改变岸线及水位,创造水景。
东南和西北角两处用地为居住,兼顾商业服务功能。
拟通过土地出让获取建设资金。
本规划编制以上述要求为基础,结合对总体规划的解读及对现状的分析,融入规划师的理解和设想,编制本规划。
发展结构15沿太白楼路为重点,形成东城副中心,为产业服务的副中心。
廖沟河为东部新城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东城副中心与生产区域衔接的地带,用地功能以产业、居住以及公共绿地为主。
从具体位置和行政管辖来判断,是东城副中心的产业服务中心,开发区的东部配套中心。
承担更多的产业服务功能。
总体的判断是:“产业往北、生活往南”。
总规的解读规划范围产业区生活区功能定位规划区的功能定位为:——促进产业腾飞的新兴地段——提升城市服务的核心地带——融会多种功能的活力中心——展现城市面貌的热点地区16草案演绎初步草案推敲草案2推敲草案1深化草案17功能结构18规划区的功能结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展开,兼顾东城中心的城市发展需求。
北部发展产业相关功能,东侧为产业孵化园区,西侧有现状的酒店及会议中心,规划沿崇文大道西端北侧规划以政务中心为主的综合办公服务区,北部为商业开发的居住区,东侧部分为产业服务配套区,包括配套公寓及商业服务设施。
崇文大道以南发展配套服务功能。
其中西部结合学校发展综合教育园区,北侧临崇文大道设置体育馆兼会展中心、图书馆实验楼,南侧为培训学校,东侧为商住区。
廖沟河作为核心生态景观,规划适度改造,打造为公共滨水岸线,同时将水适度引入地块内部,增加片区的灵气,提高建设品味。
用地规划规划区总用地218.49公顷,由于道路等级比较高,道路广场用地达53.41公顷,产业园区用地34.24公顷,公共设施用地总计38.03公顷,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商住用地、体育用地以及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居住用地4313公顷,作为商业开发,筹集部分建设资金。
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划绿地总计39.90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8.26% 。
19空间结构20 规划空间采取“Q”型生态环联系各个功能区。
以高质量贯通的公共空间为联系纽带,将产业区的办公、研发、总部、配套、居住、政务、酒店、科技、文化、教育城市中心以及公共绿心有机的整合,打造一个高品位的宜人空间系统。
系统解析——交通崇文大道东西横穿规划区,是片区内最高等级的城市主干路,现阶段承担了对外交通职能。
海川路为东城新区核心南北向城市主干路,群英路、瑞园路、荣昌禄和嘉达路均为城市次干道,城市干路网已形成方格网形的结构,通达性较好22系统解析——交通园区内部为营造相对轻松自由的空间形态,在满足交通条件的雪要,同时采用相对自由走线的道路线形。
在相对规矩的方正用地体系里,增添些许生动活泼元素。
22空间布局21 秩序中求变化——在既定的干道网框架下,探索空间的趣味和变化,兼顾功能的和景观的需求。
寻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
空间布局21 秩序中求变化——在既定的干道网框架下,探索空间的趣味和变化,兼顾功能的和景观的需求。
寻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
28系统解析——节点设计(创业园区)创业园区定位为中小企业以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转换提供空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