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当防卫的存在价值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正当防卫的存在依据进行了粗略阐述:(一) 社会依据。
鉴于公力救济的滞后性等弊端,基于人的自我保护与自卫本能,正当防卫存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二)法律依据。
犯罪等各种违法行为的存在,需要正当防卫这种及时有效的救济方式来打击犯罪分子嚣张气焰。
其次,简要分析正当防卫的重要意义,它能弥补公力救济的不足与缺陷,震慑了犯罪、减少犯罪行为,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最大效益。
最后,又介绍了“防卫过当”和“特殊防卫”这两个与正当防卫密切相关的问题。
本文粗浅地分析了正当防卫的存在价值,正是为广大公民实施正当防卫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保障,积极勇敢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威严。
关键词:公力救济;私力救济;自卫本能;不法侵害;震慑“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指在合法利益受到外在非法侵害时,国家法律赋予公民可以同这种不法侵害作斗争的一项救济性权利。
”①它并非自然存在,是第二性的补救权利,只有在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自动产生作用。
虽然这种防卫会在客观上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形式上也符合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它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
相反,它是一种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支持并鼓励的被动防御性的正当合法行为,它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①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0页。
正当防卫这种法律制度源于人的自我防卫、自我保护本能,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自然复仇。
它是从习惯到法律、从观念到制度慢慢形成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种权利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制的进步,逐渐在刑法范畴中形成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正当防卫的意义在于,当权利遭受非法侵害,而国家公权力却无法及时救济时,鼓励公民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制止不法侵害,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现结合我国法理学、刑法学等相关理论,参考教材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本人粗浅理解与体会,对毕业答辩论文《浅析正当防卫的存在价值》一文作如下阐述:一正当防卫的存在依据正当防卫这种被动防御的救济性权利,对保护合法权益和震慑犯罪已经起到、并将继续起到,其他刑事法律制度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从无到有、由古至今,逐渐趋入系统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如今,它为世界各国争相沿用,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社会依据按照人的自我保护和自卫本能,在我们的权利已经遭受侵害或面临遭遇潜在严重侵害的巨大危险,按照法定程序和依靠国家强制机关的力量,又不足以及时有效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形下,很多人都会出于自我保护和自卫本能进行反抗,使用自身拥有的一切手段和力量去处置所面临的纠纷,争取权利的实现,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自身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在如今的法制体系下,当民事权利受侵害时,我们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人身或财产受犯罪侵害时,国家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予以救济。
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国家补偿即公力救济机制还不尽完善,广大民众诉诸司法的代价巨大、程序繁琐,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此时,正当防卫这种机动、灵活的私力救济方式应运而生,它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诚然,私力救济可能存在“引发暴力、激化冲突、缺乏程序公正”等诸多弊端与缺陷,我们国家的公力救济手段已经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其救助水平和力量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与加强。
但任何关注历史和现实的人们,都不可能对私力救济在纠纷解决中的突出作用视而不见。
实践经验已多次向我们证明,公权力并不能垄断一切,由于其不可克服具有滞后、被动等特征,导致其难以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和保障权利。
长期以来,各国司法政策普遍实行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纠纷的原则。
无论刑事诉讼程序,还是民事诉讼程序,都优先对各种纠纷进行自愿调解或促使双方达成和解,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国家对私力救济处理方式的一种权威性的官方认可。
因此,我们应当将纠纷解决的权利在国家与个人之间进行适当分配,在最大程度保障公权力发挥作用的同时,允许私人在一定范围内以私力救济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使二者相互促进、防漏补缺,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
(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可见,刑法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而“犯罪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②它的存在严重危及广大人民和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法律提倡和保护公民为了国家、公共利益及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实施正当防卫;必要时可对不法侵害者的人身、财产等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可以致伤或致死不法侵害人。
这对潜在犯罪人和不法侵害者都是一种有效的震慑,使其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好的捍卫和维护法律的威严。
所以说,正当防卫是与各种违法行为相对应的,它们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换言之,犯罪等各种违法行为的存在,正是正当防卫这种法律制度赖以设立、并长久存在的法律依据。
二正当防卫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弥补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与缺陷。
法律具有滞后性,它总是具有一定②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47页。
程度的粗糙和不足,因为它的建立必须是基于过去,同时又要着眼于未来。
可现代社会变化之疾之大,使各种现行法律即使经常修改也赶不上它的发展速度。
“虽然法律对不法侵害行为规定了各种处罚措施,但都是对于犯罪事后的处罚。
③”而事后追究责任时,不法侵害所造成社会资源的损耗和对当事人心灵的巨大创伤,大多已经无法挽回。
所以说,当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国家公力救济又难以及时制止时,行使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可以使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换言之,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利,在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加以及时制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所以说,正当防卫具有及时、灵活的特点,能弥补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与缺陷,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强力保障。
(二)有利于有效震慑犯罪、减少犯罪行为。
法律提倡和保护公民为国家、公共利益及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可以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实施正当防卫,必要时可对不法侵害的人身、财产等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可以致伤或致死不法侵害人。
这种法律赋予我们的救济权利,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者和潜在的犯罪人都是一种有效的震撼与威慑,可以使其能够预料到犯罪严重后果,不敢轻举妄动,遏制其犯罪欲念,有效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最大效益。
“效益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实现效益的极大化,是我们社会主义法制的最高价值追求。
”④而效益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身上。
“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我们的立法、执法也力求人性化,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保护权利的重要正当行为之一,能给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及时有效的必要性救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身生命安全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它与国家公力救济方式合理分工、密切协作、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保护各种社会资源不受损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最大效益。
三与正当防卫相关的两个问题谈起正当防卫,无论在其性质认定、防卫界限,以及在其刑事责任的衡量中,都不可避免涉及以下两个问题:③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1页。
④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页。
(一)防卫过当。
采取正当防卫的手段,的确能在某种情况下切实保护当事人免受不法侵害。
这种立法意图的本意是好的,但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若过分强调正当防卫的权利,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使其被人利用,成为“滥用私刑”的借口。
为避免正当防卫在实施过程中背离了立法意图,我们设置“防卫过当”制度,对正当防卫行为的幅度予以一定程度的必要限定。
对此,我国《刑法》第20条第二款明文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也就是说,面临不法侵害采取的防卫行为也并非完全不受限制,它必须在一定的必要限度之内,与不法侵害者的侵害行为剧烈程度相适应。
若明显超过必要防卫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甚至死亡的,则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追究防卫过当人的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防卫过当,又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防卫过当人虽然可能在客观上给不法其害人造成了巨大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可其在主观上是出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此种规定有利于鼓励公民消除顾虑、放开手脚,积极大胆地进行正当防卫,同各种不法侵害行为作坚决斗争,保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特殊防卫。
我国《刑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鉴于抢劫、强奸等几种暴力性犯罪对人身安全的危害更具有高度的紧迫性,容易使受害者产生极大危机感,本能产生巨大恐惧与慌乱,从而使我们原本正常的思维陷入一定的混沌状态,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理性分析与保持克制的能力,以致于很可能出现用平常心态下所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
对此,《刑法》赋予我们对以上几种暴力性犯罪可以采取无限防卫权,不负刑事责任。
此时,我们往往必须采取迫使不法侵害者失去独立支配自己行为能力的防卫手段,才有可能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也就是说,面对以上几种暴力性极强的犯罪时,特殊防卫人不得已而采取的这种造成不法侵害者伤亡的暴烈防卫手段,是与被害者身处的危险环境与紧张迫切侵害相适应的,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
因而,这种防卫手段是科学的、合理的、适当的,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防卫”只是单单免除刑事责任,但并非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若结合案件实际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确实有追究特殊防卫人民事责任的必要,完全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民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