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通信规约V1-x101通信规约第一部分基本定义一、适用范围1、网络拓扑结构本规约适用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点对点、多点对点、多点共线、多点环形、多点星形等,通道可以是全双工或半双工的情况。
2、传输方式传输方式分为非平衡方式和平衡方式传输两种。
非平衡方式传输:只有主站启动各种链路传输服务,子站只有当主站请求时才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对于所有网络结构都可适用。
但是在点对点和多点对点的网络结构中,非平衡方式传输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网络的内在潜力。
平衡方式传输:主站和子站可以同时启动链路传输服务,所以必须有一对全双工的通道。
这里规定对于点对点和多点对点的网络结构采用平衡方式传输,对于多点共线、多点环形和多点星形的网络结构采用非平衡方式传输。
二、帧格式本规约采用的帧格式为FT1.2异步式字节传输帧格式1、FT1.2可变帧长帧格式其具体格式如下传输规定:(1)线路空闲状态为1(2)每个字符有1位启动位(0),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1)(3)每个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
(4)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为33位(5)帧长度L包括控制域、地址域、用户数据的字节总数,L最大为250 (6)帧校验和为控制域、地址域、用户数据中所有字节的算术和(不考虑溢出)(7)接收校验●由串行接口芯片检查每个字符的启动位、停止位、偶校验位●校验两个启动字符应一致、两个L值应一致,接收字符数L+6、帧校验和、结束字符无差错则数据有效。
●在校验中,若检出一个差错,则舍弃此帧数据。
2、FT1.2固定帧长帧格式具体格式如下:传输规定:(1)线路空闲状态为1(2)每个字符有1位启动位(0),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1)(3)每个字符间无需线路空闲间隔。
(4)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为33位(5)无帧长度L(6)帧校验和为控制域、地址域中所有字节的算术和(不考虑溢出)(7)接收校验●由串行接口芯片检查每个字符的启动位、停止位、偶校验位●检查启动字符、结束字符以确定此帧长度是否正确●检查校验和●在校验中,若检出一个差错,则舍弃此帧数据。
3、控制域(C)的定义3.1主站作为启动站的传输过程中使用的控制域C11)主站向子站传输报文中控制域各位的定义传输方向位DIRDIR=0,表示报文是由主站向子站传输启动报文位PRMPRM=1,表示主站为启动站帧计数位FCB主站向同一个子站启动新一轮传输时,将FCB位取相反值,主站为每一个子站保留一个帧计数位的拷贝,若超时没有从子站接收到所期望的报文,或接收出现差错,则主站不改变帧计数位的状态,重复传送原报文,重复次数为3次。
若主站正确收到子站报文,则该一轮的传输服务结束。
帧计数有效位FCVFCV=0表示帧计数位(FCB)的变化无效;FCV=1表示帧计数位的变化有效。
发送/无回答服务、重传次数为0的报文、广播报文时无需考虑报文丢失和重复传输,无需改变帧计数位(FCB)的状态,这些帧的计数有效位(FCV)常为0。
功能码用户1级数据:变位遥信、由读数命令所寻址的信息体的数据、子站初始化结束和子站状态变化。
用户2级数据:超过门限值的遥测量、子站改变下装参数、水位超过门限值、变压器分接头变化、事件顺序记录数据、带时标的其他量。
遥测、遥信、水位、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和远动终端状态也属于2级用户数据,这些数据由主站召唤命令或分组召唤命令召唤后向主站传送。
电能脉冲计数量由电能脉冲计数量的总召唤命令或者分组召唤命令召唤后向主站传送。
2)子站向主站传输报文中控制域各位的定义传输方向位DIRDIR=1,表示报文是由子站向主站传输。
启动报文位PRMPRM=0,表示子站为从动站。
要求访问位ACDACD=1,表示子站希望向主站传输1级数据。
数据流控制位DFCDFC=0,表示子站可以继续接收数据;DFC=1,表示子站数据区已满,无法接收新数据。
功能码4、地址域(A)的定义地址域(A)的含义是当由主站触发一次传输服务,主站向子站传送的帧中表示报文要传送到的目的站址,即子站站址。
当由子站向主站传送帧时,表示该报文发送的源站址,即表示该子站站址。
子站地址亦即RTU的站号,通常由调度与变电站协商确定。
地址域的值为0至255,其中255为广播地址。
5、链路用户数据(即ASDU)的结构如下:a.类型标识常用的有:子站→主站过程信息1──不带时标的单点信息;2──带时标的单点信息;3──不带时标的双点信息;4──带时标的双点信息;5──步位置信息(变压器分接头信息)6──带时标的步位置信息(变压器分接头信息)7──子站远动终端状态9──测量值10──带时标的测量值15──电能脉冲计数量16──带时标的电能脉冲计数量17──带时标的继电保护或重合闸设备单个事件18──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启动事件19──带时标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输出电路信息事件20──具有状态变位检出的成组单点信息21──不带品质描述的测量值22~24──为配套标准保留232──BCD码(水位值)主站→子站在控制方向的过程信息46──双点遥控命令(控单点也可)47──升降命令48──设定命令子站→主站在监视方向的系统信息70──初始化结束71~99──为配套标准保留主站→子站在控制方向的系统信息100──召唤命令101──电能脉冲召唤命令102──读数据命令103──时钟同步命令104──测试命令105──复位进程命令101~109──为配套标准保留b.可变结构限定词其结构如下:(D7—D0)SQ=0:表明此帧中的信息体不是按信息体地址顺序排列的。
信息体的个数小于128。
c.传送原因P/N= 0:肯定认可= 1:否定认可T = 0:未试验= 1:试验传送原因=1:周期、循环=2:背景扫描=3:突发=4:初始化=5:请求或被请求=6:激活=7:激活确认=8:停止激活=9:停止激活确认=10:激活结束=11:远程命令引起的返送信息=12:当地命令引起的返送信息=13:文件传送=14~19:保留=20:响应总召唤=21:响应第一组召唤=22:响应第二组召唤=23:响应第三组召唤=24:响应第四组召唤=25:响应第五组召唤=26:响应第六组召唤=27:响应第七组召唤=28:响应第八组召唤=29:响应第九组召唤=30:响应第十组召唤=31:响应第十一组召唤=32:响应第十二组召唤=33:响应第十三组召唤=34:响应第十四组召唤=35:响应第十五组召唤=36:响应第十六组召唤=37:响应计数量总召唤=38:响应第一组计数量召唤=39:响应第二组计数量召唤=40:响应第三组计数量召唤=41:响应第四组计数量召唤=42~47:为配套标准保留=48~63:为特殊用途保留三、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信息体地址与组号分配1、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是根据应用层情况确定的,定义为站地址。
一般情况下,报文中链路层的地址域的站地址和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可以是同一个值。
2、信息体地址分配信息体地址为2个字节,范围为0~FFFFH;3、组号分配在总召唤时,要将子站数据分组,组的安排如下:召唤电度时,电度量分4组,每组32个。
遥信每组最多128个信息体,各组起始地址如下:第1组1H第2组81H第3组101H第4组181H第5组201H第6组281H第7组301H第8组381H遥测每组最多128个信息体,各组起始地址如下:第9组701H第10组781H第11组801H第12组881H四、通信链路的建立1、非平衡方式第二部分规约详解一、非平衡式传输----即主站作为启动站的各种报文1 主站的询问顺序对于点对点和多个点对点的通道结构,主站或子站复位后首先进行初始化,总召唤和时钟同步后系统转入正常,然后在循环召唤2级用户数据的序列中定期插入按照分组召唤方式和按顺序收集各组数据进行召唤。
在子站回送的报文中如果ACD=1,则立即收集1级用户数据,1级用户数据收集完毕后,转向上述循环询问过程,此种循环召唤过程可以被中断,如被召唤电度、遥控等。
2 请求链路状态2.1 请求帧2.2响应帧××××:0001=链路忙1110=链路服务未工作1011=链路完好1111=链路服务未完成3 复位远方链路3.1 发送帧3.2 确认帧4 复位远方终端(RTU)报文4.1 发送帧4.2 确认帧5 总召唤总召唤功能是在初始化以后进行,或者是定期进行总召唤,以刷新主站的数据库。
总召唤时请求子站传送所有过程变量的实际值。
定期进行总召唤的周期是一个系统参数,可以为1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总召唤的内容包括的子站信息为:遥信、遥测、远动终端状态帧等。
其具体过程如下●主站向子站发送总召唤命令帧;●子站收到后,如果忙,则子站回送忙帧,传输结束;●如果不忙,则子站回送总召唤确认帧;●子站以每两帧间隔一个线路空闲间隔,连续地以总召唤的信息内容按组地组成被召唤的信息帧向主站传送数据。
这些信息帧可能包括:不带品质描述的遥测帧、单点遥信帧和变压器分接头帧、子站远动终端状态帧和水位帧;●总召唤的信息全部传送完毕后,子站发送总召唤结束帧,总召唤结束。
5.1 总召唤命令帧5.2 总召唤忙帧5.3 总召唤确认帧5.4 不带品质描述的遥测帧遥测值说明:每个遥测量2个字节,D15为符号位。
遥测信息体地址范围:701H-900H。
5.5 带品质单点遥信帧每个遥信的遥信状态定义为:IV:1—无效0—有效NT:1—非当前值0—当前值SB:1—被取代0—未被取代BL:1—被封锁0—未被封锁SPI:1—合0—开遥信信息体地址范围:1H---400H。
5.6 总召唤结束帧说明:在总召唤过程中如果一帧传送不完全部遥信或遥测数据,可以分数帧传送,待所有遥测以及遥信数据传送完毕,发送总召唤结束帧,此次总召唤进程结束。
6召唤某一组数据在总召唤过程中如果某一组数据没有被主站接收到,在总召唤结束后,主站向子站召唤没有被收到的那一组。
主站召唤某一组数据的发送帧子站收到召唤某一组数据的命令帧后,按照命令码限定词(21—28:为遥信帧1—8组;29—36:为遥测帧9—16组)确定发送遥测帧或者遥信帧(区别在:发送原因为21—36。
)如果1帧发不完,分成数帧发送。
7 时钟同步子站时钟必须和主站时钟同步,以便为时标的事件或信息体提供正确的时标或日历。
这些带时标的事件或信息体传送到主站,加上主站的时钟日历,就形成完整的时间。
在广播方式下,不需要子站确认。
7.1 时钟同步发送帧7.2 子站时钟同步确认帧8 召唤1级用户数据在平衡方式传输时,1级用户数据由子站启动触发传输。
但在非平衡方式传输时,子站不能启动触发传输,子站需令ACD=1通知主站,主站识别ACD=1后,启动召唤1级用户数据。
子站的1级用户数据有:单点变位遥信、子站初始化结束和由读数命令所寻址的信息体数据等,若存在1级数据分别向主站发送,不存在1级数据时发送无所请求数据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