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查找中国古今地名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人们在读书看报或处理各种事务,尤其是在进行教学和科研时,常常在地名上发生问题。
不仅是古地名,就是在今地名上也易发生问题。
例如某一地名,是政区还是城镇?其方位在哪里?地理特点怎样?政区的沿革怎样?名称有什么变化?这些情况是很复杂的,不查找有关工具书,往往不易解决。
我国地土广大,历史悠久,同名异地,异名同地,地名的变更或消失,以及治所的迁移等等情况,也很复杂,要弄清楚这些情况,也需要查找有关工具书。
地名工具书数量大,种类也多,各有其用处。
本文结合怎样查找古今地名问题,分别介绍如下。
^^一、怎样查找今地名假如只查某县某市在某省的何方,找一本新版的《中国地图册》就行了;如果不知道它在何省何县,最省事的办法是查阅1984 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十六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它附有用汉语拼音编排的“地名索引”和“地名首字笔画检字表” ;利用它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找到需要知道的地名。
“索引” 选取图集中的地名二万余条,一般地名均可查到。
本图集中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83 年6 月30 日,前此新设县市均予著录。
还有一种八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79 年初版,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78 年底;1983 年第二次印刷本,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82 年底),地图出版社还为它出版了一本《中国地名录》(副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索引》,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编,1983 年出版,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82 年底。
选收本图集中地名三万二千余条),可与本地图集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此外,如查较小的地名,还可查阅各省区挂图和分县地图集,如浙江、福建、台湾、河北、陕西等省都分别出版了本省的分县地图册。
由于行政区划时有变动,而最新版地图集的行政区划资料只截止1983 年6 月底,地图集每隔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改版一次,要查1983 年7 月以后的行政区划变更资料(如新设或撤销、合并的县市),就得查阅这一时期以后每年出版一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民政部编,原由地图出版社出版,今年起改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种篇幅不大,却很有用的工具书。
但它出版得较慢,往往到每年的六月间才能见到上一年资料的《简册》。
也就是说,1983 年的行政区划情况要到次年六月以后才能从《简册》上见到。
要及时查最新的行政区划资料,还得翻阅国务院办公厅编辑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简称《国务院公报》或《公报》,每隔十几天出版一期)。
此《公报》刊载最新的行政区划资料。
上面说的,只是查找今地名的位置和简况,如果还想知道它的沿革和概况,就得查阅1979 年版《辞海》或它的《中国地理分册》。
《辞海》是一部比较新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现有县级以上地名,一般均予收录。
但由于书中的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78 年底,所以要查1979 年至1981 年底新设县、市,还得翻阅1983 年出版的十六开本《辞海·增补本》或1982 年出版的大三十二开本《辞海·百科增补本》,譬如1981 年由甘肃永昌县析置的金昌市即可查到。
但由于它是大型综合性工具书,不可能修订或“增补”得太勤,所以要查1982 年以后新设的县、市,还得借助于上面说过的《简册》和《国务院公报》。
由于《辞海》是综合性工具书,所收现代地名究竟有限,所以要查某些地名,还得翻阅臧励龢等人编纂、由商务印书馆于1931 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下省称《地名大辞典》),因为它收录的地名较多。
但由于它出版于五十多年以前,书中不少资料还是1928 年以前、甚至是民国初年的,内容比较陈旧,它提到的一些“今县” ,现已成为“旧县”,查阅本书之后,还得根据它所提供的线索,再翻阅《辞海》、《辞源》或别的工具书,才能对所查的地名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此外,民国初年由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编辑印行的《全国行政区画表》(每年或数年刊行一次)、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编辑、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表》(每年或数年印行一次,最后一版是1947 年11 月印的“第十一版” )、中华书局于1936 年初版的《辞海》(习称旧《辞海》)和1940 年出版的《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编著)、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于1962 年初出版的《辞海·试行本》的《地理分册》与1965 年4 月出版的《辞海·未定稿》,也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为乐同志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 —1979)(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年初版),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叙述建国三十年来的政区沿革;又附有“地名索引”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是一本查找今地名很有用的工具书。
总之,查找一个地名,有时需要翻阅几种工具书,才能解决问题。
例如解放初期,除陕西西安市以外,东北还有个西安市(属辽东省)。
在《辞海》里找不到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里查出:1952 年“原西安市改称辽源市” 。
据此再查《辞海》得知,“解放后(1948 年)以西安县城区设西安市,1952 年改辽源市”。
原来今天吉林南部的辽源市就是当年的西安市。
^^二、如何查找古地名古地名的下限是清宣统三年(1911 年),但由于民国元、二、三年(1914 年)有一些县因与他省重复而改名,所以这里把下限延至民国三年。
查找古地名比查找今地名更困难些。
如只查古地在今何处,可查阅谭其骧先生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图集共八册,收古地名约计七万左右。
自1974 年起,用中华地图学社名义陆续出版内部试行本。
经过修订,自1982 年以来已陆续公开出版第一(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二(秦、西汉、东汉时期)、四(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六(宋、辽、金时期)共五册,第三(三国、西晋时期)、七(元、明时期)、八(清时期)三册亦将于年内或明年出齐。
图上注记古地名用黑色,今地名用棕色。
每册均附有“地名索引”,“索引”后附有“地名首字笔画检字表”和“汉字简体繁体对照表” ,使用这些“表”和“索引” ,很快便能查出古地在今天的位置。
因图集收录地名较多,有些在《辞海》、《辞源》和《地名大辞典》里查不到的地名,在图集中却可查到。
譬如“清都尹”这个地名,在上述三书里都查不到,在图集第四册里可查到,原来它是北齐的都城——邺城。
图集还解决了《地名大辞典》等书未确指古地在今何处的问题。
譬如《地名大辞典》说唐代武礼县“当在广西境” ,范围太大,无法查找;而图集第五册却标出武礼县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再与今地图对照,得知它在县西左江南岸。
但需注意,并不是每一朝代的州县名称都能查到,因为各代地图所收地名均有断限,即以某年为准。
譬如第五册里规定“隋郡、县建制以大业八年(612)为准”,即这年存在的郡、县,“均予画出八年以后新设或废掉的郡、县就都查不到了。
如需了解某古地的沿革和概况,可先查阅《辞海》或它的《历史地理分册》,因为古代的重要地名多已收录,而且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释比较准确。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问题大多出在今地上,即对今县驻地的迁移注意不够。
譬如它说金代兴州“治所在兴化(今滦平西)”,就搞错了;“今滦平西” 应改作“今滦平东”才对。
因为河北滦平县旧治在今驻地鞍匠屯东一百一十里之滦河镇(今属承德市),1940 年西迁鞍匠屯,所以金代兴州治所兴化县治虽在旧滦平县城西南里许,却在今滦平县东。
但《辞海》是综合性工具书,所收古地名毕竟有限,甚至连清末或民国改了名的县都没有收。
如查找此类地名,可先查1979 年版《辞源》,因为它“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时存在的州、县,一般都予收录。
例如陕西同官县,《辞海》没有收;《地名大辞典》里仍名同官;查《辞源》得知它“在今陕西铜川市” 。
再查《辞海》铜川市条,得知它于“1946 年改称铜川县。
1958 年撤县设市” 。
当然,先查《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也可查出它在今铜川市北,再查《辞海》,也可得出相同的结果来。
《辞源》的优点是在注释古地名之后,还注明参考何书何卷,以便读者查阅原书。
但也偶有错误,譬如辽宁兴城县的沿革是:辽置兴城县,元废。
明宣德三年(1428) 置宁远卫,清康熙二年改置宁远州,1912 年改宁远县,1914 年改兴城县。
而《辞源》不仅忽略了元废兴城县的史实,又将《嘉庆一统志》中的“明置宁远卫”误作“明改宁远县(意即“明改兴城县为宁远县” );而且漏列了宁远州和它在《一统志》的卷数和页码。
《辞源》一个比较大的缺点是有时把今地弄错,譬如唐代兴庆宫故址本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安城东门外路南之兴庆公园,但《辞源》却说它的“故址在今陕西咸宁县东南”。
陕西咸宁县早于1914 年就并入长安县了。
《辞源》里这类错误较多,读者如对其释文有怀疑时,可与其他工具书核对,以免以讹传讹。
标点符号使用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平时没有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使用时随意性强,规范性差;二是不明确标点的基本用法,不能正确判断正误;三是重复训练次数不够,典型错误没有扎根脑中。
标点误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种情况:1. 非疑问句用问号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
2.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
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3. 分句之间用顿号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 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
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 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
“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5. 连词前面用顿号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
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
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 概数之间用顿号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