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讲义: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一、引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
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
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
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依存度(资源型产业的职工及家属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财政收入依存度(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魁先生运用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同时考虑历史沿革、城市发展及统计误差,以1999年为基准,提出界定矿业城市的指标体系:①矿业产值地级市大于1亿元,县级镇级大于4500万元;②矿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于5%;③矿业从业人员人数大于6000人。
符合上述指标之一即入选。
此外,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的新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的矿业城市,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
按照上述统计标准,我国现有矿业城市(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8座,占全国236个地级市的33.05%;地级区盟8座;县级市98座,占全国427座县级市的22.95%;市属县级区26座;县城180个,占全国168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10.7%;建制镇36座。
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也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和标准。
①资源型城市的确定原则:一是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一种是先矿后城,也就是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东营、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另一种是先城后矿,城市在资源开发以前已经出现,但是,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发展,如大同、邯郸。
二是动态原则,也就是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注重它的全过程。
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是通过若干年的转型,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已经很小,这些城市就不再是资源型城市。
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原则。
②依据下面四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一是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
采取10%的临界值是因为: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7%,而我国所有城市的这一比值平均为4-5%;在研究地区支柱产业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
二是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
三是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
我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果大于5%说明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是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
根据上述原则、标准和步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118个。
其中,黑龙江最多,有13个;山西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7-10个。
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在这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63个,占53%;森工城市21个,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个;石油城市9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其它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
从行政级别看,地级市47个,县级市71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二、城市之痛1、就业之痛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情况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万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万人)大同7.5 抚顺12.4 淮北 2.8 冷水江 1.8 孝义 1.1 辽源 2.7 萍乡 3.9 攀枝花 3.1 乌海 1.9 伊春 6.5 鹤壁 2.4 平顶山 2.9 阜新15.6 淮南 4.7 铜川 2.8 双鸭山 6.5 白银 2.92、生态之痛1958年建市的东川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曾经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省辖市,被称作“铜都”。
然而,因为资源枯竭,走向衰落的东川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成了省会昆明的一个远郊区。
2001年,累计生产48万吨精铜,创造55亿元财富的东川矿务局也由于资源枯竭而破产。
成百上千年的深度开采,弃渣弃土,再加上过度放牧,陡坡垦殖,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现在的东川被称为“泥石流博物馆”,平均每年发生15次大的泥石流,最多的年份高达28次,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我国390座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因此,对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未雨绸缪,在资源枯竭之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单一资源采掘向综合性、功能性城市转型。
三、原因分析(一)表面上看是由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和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决定的1、产业特点(1)生产的时限性。
时限性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采到最后必须停止生产的特点。
一个地区不论资源储量多么丰富,开采强度多么低,总有开采完毕,停止生产的那么一天。
更进一步讲,资源型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也会导致资源开采的不经济。
比如,在法国核能的大规模应用使煤炭作为能源生产的经济性不断下降,最终被迫停止生产。
(2)生产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制造业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同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开发不同,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资源型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开采成本总体上不断上升。
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一般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先易后难、先优后劣,提升和运输距离的延长,增加了资源开采的人工成本和服务性成本。
2、城市特点(1)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问题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主体,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第一产业多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多为采掘业及其配套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第三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多数是资源开采企业服务的商业和餐饮业,其他像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广告、咨询等处于初级阶段。
(2)人才结构问题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口的文化程度素质低于一般城市,主要原因是资源开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对技术要求不高。
除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外部迁入以外,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周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技能和谋生手段单一。
从人才构成来看,往往是资源开采企业的相关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人才和地方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城市的转型。
(3)城市开发的飞地性与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问题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多数是在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是有一个突发的启动模式,这是资源型城市与一般城市的主要区别。
发现资源以后,国家由于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积累,从而获取大量的能源、矿产。
在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同时,资源型城市往往不是区域经济的产物,而是国家为了满足对资源的需求而产生的。
他的发展过程要受制于国家的统一规划,城市开发所需要的物质、人才、资金大多不是来自本区域,城市的产品(主要指矿产资源)也不是顾及本地需求,而是考虑到全国生产发展的统一要求,因此,城市的开发具有飞地性特征。
这种带有很明显会战痕迹的城市,按照“指挥靠前”、“随矿建镇”、“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形成了以地下资源为导向的分散矿区布局,呈现出“有市无城”、“似城非城”的局面。
这种缺乏规划的粗放的生产力布局方式不利于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区域形成。
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在一些相对集中的区域,也常常因为条块分割造成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现象,给城市的污水处理、供水供热等带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带来难题,不能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
同时城区由于没有预留采油带,这又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了隐患。
煤城、钢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再有,资源型城市布局的分散性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管理费用相应增加,企业又要时常接受名目繁多的摊派。
(4)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往往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即地方政府和资源开采企业管理机构并存,具体表现为政企不分、企业长期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
企业包揽了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入托、上学、就业问题,医院、学校、福利、治安也由企业负担,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
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管理职能的错位对企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如果说企业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职能在企业创建之初方便了职工生活,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说,企业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职能向政府移交是国企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虽然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然很严重。
比如,大庆的公交由大庆石油管理局经营,白银的城市供水由白银公司负责,鹤岗的城市供热由鹤岗矿业集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