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


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 根据外显行为是否认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 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
• 1、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 研究
估 计 移 动 距 离 ( 英 寸 )
8 7 6 5 4 3 2 1 0 Alone #1 #2 #3
• 3、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 4、权威的靠近程度 • 5、行为后果的反馈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三、顺从
(一)顺从的涵义
• 顺从(compliance)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 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
• 巴斯(Buss,1987)和顾德(Gody,1983)对引起顺从的环境与策略 进行了探讨,指出增加他人顺从的技巧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自 己的社会地位、请求的性质等有关。 • 有三个因素有助于建立一个使人们感到愉快的顺从气氛:一是积极的 情绪;二是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三是合理原因的效果。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二、服从
(一)服从的涵义 • 服从(obedience)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 要求的行为。 • 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人,一是规范。 (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 1、命令者的权威性
• 2、他人支持与服从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的涵义
•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 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
• 克尔、布鲁恩(Kerr、Bruun,1981)和哈克斯(Harkins,1989)等 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 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淹没在人群中(lost in the crowd),评 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 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 • 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 会惰化产生影响。
第四节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一、时尚
• •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时尚可以分为时髦、热、时狂三种类型。时狂:时狂是时尚的极端形式, 人们卷入其中而达到丧失理智的程度。时髦:指采取一种新的、引人注意 的生活方式。“热”:不少人都来赶时髦,就成了“热”。
二、流言
• 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 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X
A B C
阿希的线段实验
规范的形成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三)从众的原因
• 1、信息性社会影响
• 2、规范性社会影响
(四)从众的影响因素
• 1、群体因素:(1)群体一致性(2)群体规模(3)群体凝聚 力(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 2、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2)时间因素 • 3、个体因素:(1)性别和年龄(2)个性特征(3)知识经验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三)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
在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社会惰化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是个体主义文 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有 些研究用制造声音的任务(鼓掌),发现在印度、泰国、日本和中国都 存在社会惰化。这些研究显示社会惰化可能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
(四)社会惰化的预防
虽然社会惰化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发生。我们可以用一 些方法来减少社会惰化现象(1)单独评价。(2)提高认识。(3)控 制群体规模。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三、社会影响理论
• 他人存在对个体绩效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拉塔内(1981) 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来关注这些影响的大小。该理论认为他人 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于他人(影响源)的3个属性:数量、强度 和直接性。
四、去个性化
• 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 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匿名 性(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下降也是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 一个原因。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一)从众的涵义 •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
• 流言的产生必须具备如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为数相当多的人对某一事件 感兴趣或者非常关心,二是大家都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
三、集群行为
• 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 狂热行为。集群行为有如下特征:一是情绪支配性,二是迅速接受性,三 是容易越轨性。
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 又称为社会干扰。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 1、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
提高动 机水平 优势反 应增强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
• 2、评价与竞争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观众的评价是形成社会促进的重要原因。他 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在 任务简单时,意识到我们正在被评估会使我们更努力,而在任 务复杂时,这种被评估的压力会降低绩效。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 3、分散冲突理论 当一个人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 散和转移,如果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任务,需要高度集中注 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进度;如果从事 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全部 的注意,为了补偿干扰,人们会更加专心、更加努力,实际效 果会更好。 •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会激发威胁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物理反应 模式:激励或威胁。当个体具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任务时,就 会激发激励模式。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第十一章 Nhomakorabea会影响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一)社会促进的涵义 •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 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也称社会助长。 • 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
第三节 模仿与暗示
二、暗示
•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 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 活动。 • 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种符号的。 • 发出暗示的人,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 • 暗示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直接暗示,第二类为间接暗示,第三 类为自我暗示,第四类为反暗示。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三)促进顺从的技巧
• 1、登门槛技巧 • 2、门前技巧 • 3、低球技巧 • 4、折扣技巧 • 5、引起注意技巧
第三节 模仿与暗示
一、模仿概念及其种类
•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 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模仿是 对外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内隐心理。 • 模仿可以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两大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