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西他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

吉西他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

吉西他滨联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崔哲(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佛山528100)〔关键词〕吉西他滨;125I 放射性粒子;非小细胞肺癌〔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9-1924-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68第一作者:崔哲(1962-),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学治疗研究。

近年来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是肺癌发生率呈增高趋势,老年肺癌患者死亡率逐年增多,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恶性肿瘤之一〔1,2〕;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约占肺癌的80%〔3,4〕。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老年NSCLC 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在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老年NSCLC 患者90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60 81〔平均(68.8ʃ10.8)〕岁,临床分期:ⅢA 期36例,ⅢB 期34例,Ⅳ期20例;组织病理学分型:腺癌10例,鳞癌80例。

均知情同意,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MVP 方案)30例和观察组〔吉西他滨(GEM )联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6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型等均无明显差异(P >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MVP 方案,长春地辛(VDS )在治疗的第1、8天静脉注射,每次3mg /m 2;丝裂霉素(MMC )在治疗的第1天静脉注射,6 8mg /m 2;顺铂(DDP )在治疗第3、4天静脉注射,每次50mg /m 2。

观察组采用GP 方案:GEM1000mg /m 2,静滴30min ,DDP 30mg /m 2静滴,4w 为1个疗程。

化疗前1w 实行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植入粒子前根据患者CT 图像,勾画肿瘤轮廓,根据肿瘤特点推算植入放射性粒子数量,在CT 引导下经皮穿刺,确定到达瘤体所在部位,拔出针芯,用注射器回抽,确定无出血后,均匀植入125I 钛壳粒子,粒子植入器对准穿刺针孔,弹出一个粒子,再用针芯将粒子送入针尖端瘤体内,粒子间距在1.0 2.0cm 。

放置放射性粒子时应注意清点粒子数量,同时远离大血管。

最后常规CT 扫描确保无气胸和出血情况发生。

1.3观察指标①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CR ):无病灶组织,仅有少量坏死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缓解(PR ):可见少量病灶组织,或者有部分癌细胞坏死;疾病稳定(SD ):病灶组织未见改变;无疾病进展(PD ):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或仅有少量局灶性癌病灶组织变性坏死。

②不良反应。

参照WHO 发布的白细胞毒性、血小板毒性、消化道毒性标准进行评分,每项不良反应为0 10分,分数越高,不良反应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和t 检验。

2结果2.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情况比较观察组总缓解率(46.7%,CR 10例、PR 18例、SD 18例、PD 14例)明显高于(30.0%,CR 3例、PR 6例、SD 12例、PD 9例)(χ2=5.90,P <0.05)。

2.2两组NSCLC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消化道毒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两组NSCLC 患者不良反应评分比较(x ʃs )组别n 白细胞毒性血小板毒性消化道毒性对照组307.2ʃ2.17.0ʃ2.27.1ʃ2.0观察组603.4ʃ1.6 3.8ʃ1.74.1ʃ1.5t 值7.88 6.30 6.57P 值<0.05<0.05<0.053讨论放化疗是治疗老年NSCLC 较为有效的方法,二者的综合治疗如交替疗法、序贯疗法、同步疗法等在临床中广为应用〔5,6〕。

针对老年NSCLC 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及延长生命时间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7〕。

GEM 是以二磷酸核苷(dFdCDP )和三磷酸核苷(dFdCTP )为活性产物。

dFdCDP 能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从而减少DNA 合成的修复所需的脱氧核苷酸的量(尤其是dCTP ),低水平的dCTP 逆转脱氧苷激酶正常的负反馈抑制,导致dFdCTP 更多地积聚。

同时dFdCDP 抑制了dCTP 诱导的脱氧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对dFdCMP 的脱氨作用,且dFdCTP 直接抑制脱氧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从而使更多的dFdCMP 转化成活性代谢物dFdCMP 的脱氨作用,且dFdCTP 直接抑制脱氧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从而使更多的dFdCMP 转化成活性代谢物dFdCDP 、dFdCTP ,而dFdCTP 则与dCTP 竞争结合进入DNA 链,插入至DNA 链中脱氧胞苷位点,并允许鸟苷与其配对,GEM 分子就被此鸟苷“掩蔽”使其免受核糖核酸外切酶的移除修复,然后DNA 链合成停止,进而DNA 断裂,诱导肿瘤细胞死亡〔8〕。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 是将微型源植入肿瘤组织内,通过微型发射源发出的低能量γ射线毁灭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增加肿瘤组织照射剂量,由于放射源的低能量对于正常组织损伤较小,提高放射治疗的增益比。

125I 粒子具有59.6d的半衰期,其具有超分割放疗类似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连续释放低能量γ射线可对不同周期的肿瘤细胞进行持续性照射,增加肿瘤内细胞乏氧敏感性,从而使肿瘤细胞因“缺氧”而坏死。

综上,GEM 联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 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1陈世壮,张波绪,方晓敏,等.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3):197-9.2郑广钧,柴树德,毛玉权,等.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2):122-5.3江文胜,徐忠银,寇克韧.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67-8.4李小东,郭永涛,张遵城,等.125I 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损伤效应与临床处置〔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6):565-8.5莫绍雄.125I 粒子植入联合同步热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2010;31(6):781-3.6张青平,赵志勇,林武华.CT 导向125I 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09;22(4):392-4.7刘墨,樊喜文,王萍菊,等.放射性125I 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疗效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8):876-7.8李小东,王平,柴树德,等.不同方式影像引导125I 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4):663-6.〔2011-09-15收稿2011-11-21修回〕(编辑袁左鸣/张慧)手术联合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陈文斗玉石谢乔林张志彬黄锦丰赵和泰1张效北1何龙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南宁530021)〔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脑出血;高血压〔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9-1925-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691解放军第303医院干细胞中心通讯作者:何龙(1972-),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细胞治疗研究。

第一作者:陈文斗(1967-),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应用的研究。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大脑内存在的神经干细胞含量极少;一旦发生脑出血,损伤的神经功能难以自我修复,多遗留严重后遗症〔1〕。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的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脐血。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避免了免疫排斥和伦理学争议,更适于临床应用〔2〕。

本文拟观察手术联合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其应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5 55(平均47.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80例,伴语言障碍29例、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24例;CT 检查证实出血量20 30ml 45例,30 50ml 30例,>50ml 5例;均有手术指征。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40例,单纯钻孔引流30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0例。

观察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加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首先在局麻下由血液科医师通过髂穿抽取自体骨髓血200ml ,在无菌环境内将骨髓血加入干细胞提取专用试剂中;离心清洗后可获得干细胞悬液约0.5ml ;加入庆大霉素盐水稀释至4ml ,留取0.5ml 进行计数,剩余3.5ml 通过引流管注入血肿腔。

两组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3d 。

1.3观察内容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显效为日常生活能够基本自理;有效为需要帮助;无效为明显依赖。

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语言(改善为可自主说话)、肌张力(改善为可正常进行躯体站立与屈伸)、肌力功能(改善为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1.5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5.0%,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P <0.05)。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语言、肌张力和肌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语言25vs 13例,肌张力20vs 12例,肌力23vs 10例)(均P <0.05)。

2讨论研究发现,向发育中或成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移植胚胎神经组织,能够部分重建神经环路和改善神经功能〔3〕。

有学者〔4〕将人神经营养素培养的神经元立即或于2w 后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丧失运动诱发电位的大鼠,发现运动诱发电位恢复,运动功能部分恢复,从而说明移植细胞可以整合神经环路。

目前,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在体内存活、分化、迁移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脑出血早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和表皮生长因子(EGF )mRNA 的含量增加,对脑出血损伤的细胞起保护作用;②脑出血后,病灶区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可能有促进作用;③脑出血后,局部血脑屏障破坏,细胞之间连接也受到破坏,且脑出血后产生的某些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具有趋化作用〔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