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仲裁委员会仲裁秘书操作规程(完整版)

仲裁委员会仲裁秘书操作规程(完整版)

XX仲裁委员会仲裁秘书操作规程为规范仲裁秘书仲裁工作,严格仲裁案件送达程序,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XX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仲裁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民事案件送达的相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一章收案第一条秘书处在接收仲裁申请材料时应严格审查下列仲裁条件:(一)是否有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否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的内容;(二)仲裁请求或反请求是否合法、明确、具体;(三)是否属于仲裁机构的受理范围;(四)案件是否超过法律规定的关于仲裁的时效;(五)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否明确;(六)是否属于涉外仲裁案件;(七)委托代理人的,是否有合法有效的授权手续。

第二条秘书处应严格审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齐全的,告知申请人及时补正,材料齐全方可受理。

申请仲裁所需材料如下:(一)仲裁申请书1、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人、被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住所;申请人、被申请人为法人单位的,写明名称、住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住所等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联系方式;2、仲裁请求:要求简洁、明确、具体,同时注意不要遗漏;3、事实和理由:具体内容主要应写明双方合同签订、履行、违约、损失等事实和求偿的法律依据;4、签名或盖章:申请人为自然人的,仲裁申请书均由个人亲笔签名;为法人单位的,单位加盖公章;5、份数:除当事人另有约定,争议金额在300万元以内的,适用简易程序,提交仲裁申请书三份;除当事人另有约定,争议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适用普通程序,提交仲裁申请书五份。

每增加一个被申请人,应增加一份仲裁申请书。

不论争议金额多大,若案情复杂,即使当事人已约定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仲裁委也可根据案情复杂程度直接适用普通程序。

(二)书面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如仲裁协议包括在合同中,应将合同作为证据提交,提供份数同仲裁申请书。

(三)证据材料应填写证据目录,该证据目录包括证据序号、证据名称、证明事实、证据页数。

该目录及证据材料提供份数同仲裁申请书。

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由承办秘书签收并出具收据,注明证据的名称、原件或者复印件、收件日期、份数和页数,并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是复制件的,应当与原件进行核对,经核对无异的在该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异”字样,同时由承办秘书签字并注明核对时间。

(四)当事人的身份证明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须提交身份证或护照,或国籍证明复印件一份。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须提交企业机读档案登记资料或有效的营业执照或批准文件、特殊行业许可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一份。

申请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然人或法人、其它组织的主体资格证明须经中国司法部指定的中国委托公证人进行公证,再交由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加盖转递专用章;为台湾地区的主体资格证明须经当地公证部门公证;为国外的主体资格证明应先由其本国当地公证部门公证,再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3、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须提交授权委托书原件一份,授权委托书须写明代理权限和代理期限。

委托代理人为律师的,须同时提交所在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函,律师执业证书复印件(并出示律师执业证书原件核查)。

申请人为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国外自然人或法人、其它组织的,其授权委托书应经公证、认证。

具体程序详见上述申请人主体资格证明材料的公证、认证。

(五)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单当事人应如实清晰填写《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单》,提供准确的送达地址、联系人和电话,填写人应在签章处签字并填写日期。

第三条秘书处应审查当事人提供材料是否采用A4(210mm×297mm)纸型,文字是否采用中文;涉外的,还应提交外文译本。

材料应提交原件核对,同时提交材料的电子文本。

第四条若当事人没有仲裁协议,秘书处可告知双方通过“仲裁邀请”的方式申请仲裁;即一方当事人通过仲裁机构邀请另一方当事人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并签署仲裁邀请书,另一方同意仲裁的,仲裁机构通知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

第二章受理第五条仲裁申请材料齐全后,秘书处应及时将案件材料发送仲裁委立案,符合受理条件的,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内,予以受理。

第六条案件受理后,秘书处应将《立案通知书》、本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后二项在指明仲裁委网址从网站上获取即视为送达)发送申请人,并向申请人释明其应当在接到通知书后7日内按照仲裁委收费标准预交仲裁费。

第七条申请人收到《立案通知书》后,秘书处应及时与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对接仲裁费缴纳情况,若申请人提交仲裁费减交或缓交申请书的,需报仲裁委负责人批准。

申请人预交仲裁费用后,仲裁案件正式立案。

第三章应仲裁通知第八条秘书处应自出具《应仲裁通知书》之日起5日(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内,将《应仲裁通知书》连同仲裁申请书副本及其证据材料、仲裁委规则、仲裁员名册、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仲裁庭组成表、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单、授权委托书(空白)、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空白)送达被申请人。

第四章仲裁答辩第九条若被申请人在收到答辩通知之日起15日(简易程序为10日,涉外普通仲裁为45日,涉外简易仲裁为30日)内书面提交答辩书和证明文件的,秘书处应审查答辩书和证明文件是否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否写明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二)是否有答辩要点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是否提供证据、证据来源及清单,证人姓名和住所;(四)是否提交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第十条秘书处收到书面答辩书后,应自收到答辩书之日起5日(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内,将答辩书发送申请人。

第五章仲裁反请求第一节反请求受理第十一条如被申请人在收到答辩通知之日起15日(简易程序为10日,涉外普通仲裁为45日,涉外简易仲裁为30日)内提交反请求,秘书处应按本规程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对反请求申请文件进行严格审查,材料不齐全的,要求当事人补正。

第十二条仲裁反请求申请材料齐全后,秘书处应及时将案件材料发送仲裁委立案,符合受理条件的,自收到仲裁反请求申请之日起5日(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内,予以受理。

第十三条反请求案件受理后,秘书处应将《反请求立案通知书》、本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后二项在指明官方网址从网站上获取即视为送达)发送反请求申请人,并向反请求申请人释明其应当在接到通知书后7日内按照XX仲裁委收费标准预交仲裁费。

第十四条反请求申请人收到《反请求立案通知书》后,秘书处应及时与反请求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对接仲裁费缴纳情况,若反请求申请人提交仲裁费减交或缓交申请书的,需报仲裁委负责人批准。

反请求申请人预交仲裁费用后,仲裁反请求案件正式立案。

第二节反请求答辩通知第十五条秘书处应自出具《反请求答辩通知书》之日起5日(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内,将《反请求答辩通知书》连同仲裁反请求申请书副本及其证据材料、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仲裁庭组成表、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单、授权委托书(空白)、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空白)送达反请求被申请人(本请求申请人)。

第三节反请求答辩第十六条若反请求被申请人在收到反请求答辩通知之日起15日(简易程序为10日,涉外普通仲裁为45日,涉外简易仲裁为30日)内书面提交反请求答辩书和证明文件的,秘书处应审查反请求答辩书和证明文件是否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否写明反请求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住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以及其他可能的快捷联系方式;(二)是否有答辩要点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是否提供证据、证据来源及清单,证人姓名和住所;(四)是否提交反请求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第十七条秘书处收到书面反请求答辩书后,应自收到反请求答辩书之日起5日(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内,将反请求答辩书发送反请求申请人。

第六章变更仲裁请求或反请求第十八条当事人变更仲裁请求或反请求的,秘书处应注意当事人提交变更申请的时间(首次开庭前)和方式(书面方式),及时将变更申请上报批准。

仲裁庭组成前由仲裁委决定是否接受,仲裁庭组成后由仲裁庭决定是否接受。

变更申请经批准后,及时将变更仲裁请求或反请求申请书发送对方当事人。

第七章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第十九条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或证据保全的,秘书处应要求当事人提交书面《财产保全申请书》或《证据保全申请书》各两份,并提供相应担保(若以保险公司提供财产责任险的形式,保单保函所填单位应为法院),并及时将其保全申请及相关材料(含仲裁申请材料、立案通知书)连同仲裁委出具的《财产保全提请函》或《证据保全提请函》提交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涉外仲裁为中级人民法院)。

第八章对仲裁协议的异议第二十条若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或者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秘书处应根据《仲裁规则》对仲裁协议的异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一)开庭审理的,应在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书面审理的,应在首次答辩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二)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可以请求仲裁委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方请求仲裁委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在仲裁委未作出决定之前,依法由人民法院裁定。

(三)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或者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可以由仲裁委或者仲裁庭作出决定。

仲裁庭的决定可以根据案件情况以中间裁决的形式作出,也可以在终局裁决中作出。

(四)申请人对仲裁条款的效力和管辖事项有疑虑,可以在申请仲裁之前后,专就仲裁条款事项请求仲裁委作出确认决定。

(五)仲裁委经形式审查认为存在由仲裁委进行仲裁的协议,则可根据表面证据自行作出仲裁委有管辖权的决定,仲裁程序继续进行。

仲裁委依表面证据作出的管辖权决定并不妨碍仲裁委根据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与表面证据不一致的事实或者证据重新作出管辖权决定。

(六)不管申请人或被申请人请求仲裁委就仲裁条款效力或管辖权问题作出确认,仲裁委及仲裁庭根据请求和有关法律及本规则的规定可以直接作出决定,只需依法审查,不需开庭审理,但必须向双方送达决定书。

第九章仲裁庭的组成第一节组庭第二十一条答辩期届满后,秘书处应根据仲裁案件采取的仲裁程序及时组建仲裁庭。

普通程序仲裁庭为三人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简易程序(含涉外简易程序)仲裁庭为独任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