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

(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阅读练习二: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9、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2)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参考答案
(1)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杨柳
(2)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
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

阅读练习四:
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或;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答:
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上反衬
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