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

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

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

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第二章·哲学的起源1.哲学起源于惊异。

的确,哲学的孕育和产生并非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是起源于人们对世间各种事务、现象的好奇、思索。

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

早期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

”当然,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只是哲学的引线罢了。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一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即你是谁,世界是从哪来的。

类似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在人类产生思想以后就已经提出了,它看上去很简单,但回答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时便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加以解决,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3.哲学起源于对历史的考察。

追溯到古代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产生哲学思想的三个国家就是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了。

并且这三个国度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就将该时期称之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

可以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文明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

轴心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在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诞生了,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其实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而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基本原理的学问,但从历史上看来,大多将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

《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本体论下过明确的定义—关于存在本身,即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不难看出,本体论其实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它所研究的范畴就是存在本身。

1.本体论雏形:早期自然哲学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可以说是本体论的雏形或前本体论,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

如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说等。

早期自然哲学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统一性即存在的本质的观点,所以说本体论问题是存在问题。

2.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开端A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本体论: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是单一不变的。

巴门尼德作为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第一个提出了存在的范畴,他将世界的本原表述成为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的“是者”。

他同时也区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而真理之路则是用理智来认识“是者”即世界的单一不变的本原。

B.爱利亚学派芝诺悖论:芝诺作为辩证法的创始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了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维护了其老师巴门尼德的学说。

这四个论证分别是二分法、阿基里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的悖论。

芝诺运用辩证的思考否认了世界本原即存在本质的运动可能性。

3.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完成形态A.柏拉图的理念论:爱利亚学派即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将客观世界二重化,本体世界是理智的对象,现象世界是感觉的对象。

柏拉图在论述本体世界时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本体世界(又叫理念世界)即存在。

但柏拉图并没有简单地认为现象世界就是非存在。

柏拉图在对现象世界的论述中吸取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不断流变的思想,他主张感觉世界既存在又不存在,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两者之间。

他又认为人们对于感觉世界的认识是“意见”,虽然不是知识,但又不等于完全无知,同样介于两者之间。

不难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论其实是对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观点的调和,本体世界和感觉世界分属两个领域。

另外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研究方法,即从许多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出普遍的东西,并对这种普遍的东西下一个定义。

柏拉图巧妙地将这一研究方法同关于存在本质的本体论相联系,提出了具体事物的共相是绝对存在者,是具体事务的本质和根据这一观点,他将这种共相称之为“理念”,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

总的来说,柏拉图理念论的中心思想是我们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真实的,但也不是非存在,真正真实的是我们通过理性方能得到的“理念”。

柏拉图在区分两个领域、两种认识时,也运用了“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当然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洞穴”的比喻也是极为经典的。

最后,柏拉图的理念论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理念是与个别相对立的一般,是与特殊相对立的一般,它反映了具体事务的本质,但又于具体事务相分离。

二,理念由理性而认识,现象则通过感官来察觉,就是说,理念不能被直接感知,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

三,世界的本原(存在的本质)就是理念,它是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存在的依据,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物。

B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对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他赞同柏拉图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思想,但他极力反对柏拉图及先人的“分离学说”。

他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在于解释世界,旨在寻找可感事物的原因。

而柏拉图的理念已经完全分离出具体事物,已无法再回到具体事物中再对它作出解释。

他认为,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不应该研究被分离的理念,而是应该回到存在本身去研究存在的本质。

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分别是形式因(它是什么)、质料因(它由什么组成)、动力因(什么创造了它)、目的因(它为了什么)。

可以看出四因说是紧紧围绕存在本身展开的,它将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存在本身,可以说是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

因为在这之前的哲学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

4.小结:本体论说到底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它是一种对世界的阐释。

综上所述,古代本体论大致可分为三大方向,一种是前苏格拉底派的技巧,即挑出一种或几种基本元素,说明这个世界能够怎样用这些元素加以说明,但这种方法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被告知是徒劳无功的。

第二种是柏拉图的方法,假想并设计出一个隐匿在现象世界背后的世界,用它来说明事物的本质。

第三种则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接受常识意义上的世界,但其中还有许多我们尚未理解的事物。

虽然后代的哲学思想错综复杂,但实际上均为后两种思想的变种,似乎他们的说法都已经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预见到了。

第四章(认识与真理)·认识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建构论(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或主体在思维中建立与客体结构相类似的思维结构的过程。

在我看来,建构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反映论,因为主体若想在思维中把握客体,首先他先得对客体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对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反应。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许我还未真正认知到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

·认识论顾名思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

它研究的是认识的起源、实质、发展及真理性标准问题。

认识论也叫知识论,从知识的层面来讲即关于知识起源、本质、构造、界限、确实性、或然性以及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的理论。

西方近代哲学注重对主体的研究,而现实世界又是人心渴求的对象,真理意味着人心和世界的一致,那么以真理问题为核心的认识论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追求一致性或同一性意味着有待同一的双方先已对峙,这就是作为认识的主体与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的分立。

认识论必须以主体与客体的对峙为前提,其目标是研究如何达到真理,即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由于基本点的不同,认识论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法国笛卡尔、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兹)唯理论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是不可靠的,因为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这些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来源于人的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演变而来。

笛卡尔的方法是怀疑,因为怀疑必须要有一个主体,当想到我在怀疑时,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了,由此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