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的哲学思想 PPT

庄子的哲学思想 PPT


Ⅱ、庄子思想中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的本质特征
从庄子对“真人”、“至人”、“神人”、“圣人” 等的精神状态的具体描述中,可以看到庄子思想的理想 人格的精神境界是对人生困境的超脱,他同时具有真实 性、理想性、幻想性的三重特征。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 际上指的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修养方法之二——去知与故
首先,庄子认为,人的智巧、 作为都给最高的充满的“道”的 本然状态带来破坏,所谓“是非 之彰,道之所以亏也。”
其次,在较浅近的层次上, 庄子认为,智巧作为带来的弊害 是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即所谓 “巧者劳而智者忧”。(《刻 意》)
修养方法之三——体“道”
体道是庄子最艰深的一种精 神修养方法。它就有理性的基础, 也有超理性的成分,因而具有某 种神秘色彩。在庄子思想中,它 既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又是贯彻 始终的一种修养方法。怎样体道? 从道的特点来说,它是理性思维 无法把握的,而只能直观体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无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 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 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收为。” (《则阳》)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无问其名,无阙其情,物因 自生。”
3、宇宙最后根源——道
在庄子思想中,哲学意义上的道意义是比较宽泛的,如 《知北游》开篇有这样三句话:
《刻意》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
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刻意》
最后,庄子从功利层次上,论述了无欲对于人在社 会生活中的功效。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
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
恶有人灾也!
《康桑楚》
修养方法之二——去知与故
庄子认为:“去知与故, 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 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 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 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惔,乃合天德。”(《刻 意》)知,知识,智巧也;故, 作为也。这些都是庄子理想人格 所否定的。
其次,庄子理想人格精神说的本质内容是对一种个 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也具有理想的性质。
最后,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存在着表现出一 种异于、超越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的理想人格 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的幻想性。
Ⅲ、修养方法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 无累,无患的精神绝对自由,对于庄 子来说,要想从社会实践中提取这种 自由,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只能在个 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 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所以对于追求精 神绝对自由的庄子来说,最基本的人 与欲 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的充分展开,精神自由的获得,
除受到生死的自然大限和时命的社会约束之外,还有一 种自我设定的障碍——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哀乐来,吾不能御,其 去,吾不能止。”“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
“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 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 下虽非我,孰能辞之?”
(2)化的共同历程“始卒若环” 庄子的运动变化观念更深入一层的内容,是他认为普遍存在的
“化”的现象和多样性的表现中,有着一种本质上的一致。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论,是谓天
均。”(《语言》)
2、化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
(3)“化”的动因:“内化”
庄子的变化观念的最深刻的内容是他对万物运动变化动因 的看法。
是 战 国 时 期 宋
要子品篇者篇内《”。、国
史的,可大)(庄,但有蒙
料 。
思 想 , 是
但 从 总 体
能 掺 杂 了
多 肯 定 为
, 为 晋 人
7
篇 ) 、
子 》 一 书
极 富 文 学
好 哲 思 ,
改 造 、 也
县 县 人 。

庄子的自然哲学
1、“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 :
一般而言,先秦各派的“气” 论停留在用“天地之气”、“人 之气”解释具体事物和现象这种比较简单、抽象的阶段。庄子 的“气”论,则是把这一理论思索向前推进了一步。庄子认为 “气”是万物构成基始的观点,包含了以下内容: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 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 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刻 意》
修养方法之一——恬淡无为
“恬淡无欲”。“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
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 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含有具体内容的“道”,如天道、人道、即指自然界 的秩序、法则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法则等。
◆作为抽象的思考形式的“道”,这是指摆脱了秩序、 法则的具体内容,而且有被哲学认识论考察价值的那种 纯粹的思想形态,即真理和方法的意思。
对人生困境的考察
◆自然之限:生与死
有生必有死。庄子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一个始卒若 环的序列,人也摆脱不了。因此,死亡,是人生第一 位的,最终无法跨越的界限。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 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 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 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齐物论》)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 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 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 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5、理想人格的精神境 界和人生实践
Ⅰ、精神境界 :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系中体现人生价 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 学理论宗旨的标志。中国先秦各家各学派都有 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皆称之为“圣人”,但 其内涵或精神境界都有所不同。如儒家推崇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人伦之至者为圣人”。墨家服膺“形劳天 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 者为“大圣”。《庄子》中描述的理想人格的 情况比较复杂。
Ⅳ、处世态度
(1)超世。 超然世外,具体说来,是对
人间俗务的鄙弃和对世俗道德的 否定。 (2)遁世。
隐者人格,遁迹山林。(无 用之用,无用可为大用) (3)顺世。
修养方法之一——恬淡无为
首先,从人的心理层次论述了无欲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 要意义。
“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
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
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比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
者忧。故尧非有人也,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
除君之忧。
《达生》
其次,从生活的层次上来论述无欲对人的生命机体的重 要。
庄子的哲学思想
研上门庄郭外计和其有对庄
究看人子象(有美为发老子
3
5
平 庄 庄

子 思

生 的

, 都 反 映 了 庄
和 和 后 学 的 作
所 作 , 外 、 杂
所 编 。 内 篇 学
篇 ) 、 杂 (
三 十 三 篇 , 分
学 色 彩 , 今 存
文 “ 汪 洋 恣 肆
挥 。 一 生 穷 困
子 思 想 有 继 承
(1)气是虚无的显现
庄子认为,“气”是弥漫于宇宙的普遍存在,它的特质在 于它的本质是“虚无”,然而却是显现于具体事物的存在状 态之中,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2)通天下一气也
首先,庄子认为阴阳这两种性质对立的“气” 相互作用,天地 原始的存在状态就会发生变动,就要产生万物。 庄子认为,“气”本身是“虚无”,根据它在具体事物的存在 状态这所显现的性质不同,可分为阴与阳两种,这是庄子“气” 论基本的静态内容,当运动的观念进入后,庄子的气论就有了 新的更重要的内容。 “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外物》)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 而物生焉”。
用自然现象本身来说明万物的生成,摆脱了西周以来的宗教 现象,其次,说到万物生成的原则是“交通成和”。
2、化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
(1)“化”是普遍性与多样性——“万物皆化”与“万化” 天地虽大,其化物也。 万物皆化。(《至乐》)
(《大宗师》)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
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
之间。是之谓大戒。(《人世间》)
庄子思想中的命,作用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 死自然大限,而且制范着,预定了人们一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伦 理关系和贫富穷达的遭际。这种外在的必然性,构成了人生途 程中障碍人的精神自由的一层困境。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 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 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失 衣}。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知北游》)
对人生困境的考察
◆社会之限:时与命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
之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