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PPT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PPT

二、构件的破坏 1.框架柱 翼缘的屈曲、拼接处的裂缝、节点焊缝处裂缝引起 的柱翼缘层状撕裂、框架柱的脆性断裂, 2.框架梁 翼缘屈曲、腹板屈曲和裂缝、截面扭转屈曲
3.框架柱和梁的破坏原因
框架梁或柱的局部屈曲是因为梁或柱在地震作用下 反复受弯,以及构件的截面尺寸和局部构造如长 细比、板件宽厚比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柱的水平 断裂是因为地震动造成的倾覆拉力较大、动应变 速率较高、材性变脆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公路工程重要性分类 第一档次: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 第二档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一般工程和二级 公路的抗震重点工程以及二三级公路上桥梁的支座。 第三档次:二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和三级公路上的 抗震重点工程以及四级公路上的梁端支座、梁端连 接、支档措施; 第四档次:三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和四级公路上的 抗震重点工程; 第五档次:四级公路上的一般工程。
(3)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方案,其次采用纵横墙混合承 重方案,纵墙承重方案不利抗震
2)大房间的布置宜上下连续,不宜使抗震墙间断 3)楼梯间不宜布置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否则要采
取特殊措施 4)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否则要
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5)不做高门脸、长悬臂雨蓬,不采用无锚固措施的
预制挑檐 2.房屋总高度和层数的限值
房屋层数越多,高度越高,震害和破坏率越大 3.房屋高宽比的限值
房屋的高宽比愈大,地震倾覆作用愈大
4.抗震横墙的间距限值
房屋空间刚度对抗震性能影响很大
5.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值
地震作用下房屋的薄弱部位如窗间墙、尽端墙段 等可能首先遭到破坏
第三节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计算
(二)抗震设防标准 公路工程的设防依据是基本烈度。 1. 在基本烈度为7,8,9度地区的抗震设计,根据我 国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进行; 2. 对于大于9度的地区,应进行专门研究; 3. 基本烈度为6度的地区,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 采用简易设防,或不进行抗震验算。
(三)抗震设防目标
按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公路工程在发生与之相当的基本 烈度地震影响时
(3)结构竖向布置 体型力求规则均匀,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4.抗震缝布置 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结构刚度及荷载相差 悬殊或房屋有较大错层时,可设置。 抗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抗震规定要求。
5.延性框架设计 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6.其他问题 尽量减轻建筑自重并降低重心位置,减小地震作用; 避免出现错层和夹层,以免造成短柱破坏; 刚度沿高度不宜突变,以免造成薄弱层; 楼电梯间不宜设在结构单元的两端及拐角处。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一节 震害分析
砖房震害情况如下
1.房屋倒塌 整体倒塌,上部倒塌,局部倒塌
2.墙体裂缝、破坏 斜裂缝:底层较上部重,山墙、窗间墙易产生 交叉裂缝:地震反复作用下由斜裂缝发展而成 水平裂缝:外纵墙窗口的上下截面处 竖向裂缝:纵横墙交接处,连接不好
3.墙角破坏 约束差,扭转效应,纵横墙裂缝相遇
不断调整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的设计和布置,直到 满足设计目标。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
第一节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梁式桥震害表现及原因 1.上部结构震害
(1)由于桥墩倾倒而引起落梁 (2)由于梁柱之间的相对错位而引起的落梁 (3)由于上部结构横向位移和转动引起落
2.下部结构震害 桥墩、桥台、支座破坏
1. 位于一般地段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工程,经一般整修即 可正常使用;
2. 位于一般地段的二级公路及位于软弱粘性土层或液化土层 上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工程,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
3. 三四级公路工程和位于地震危险地段、软弱粘性土层或液 化土层上的二级公路以及位于抗震危险地段的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工程,保证桥梁、隧道及重要的构造物不发生严 重破坏。
第三节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简介
一、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二、钢结构房屋的阻尼比 1. 多遇地震作用下,超过12层取0.02,不超过12层 的取0.03பைடு நூலகம்,对单层取0.05; 2. 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同层数都取0.05。
三、变形验算 1. 多遇地震下,层间变形应不超过层高的1/300; 2. 罕遇地震下,层间变形不应超过层高的1/50。
的联结处设置消能装置
消能装置的功能:当构件或节点发生相对位移或转动 时,产生较大阻尼,从而发挥消能减震作用。
消能装置的消能形式 (1)摩擦消能:摩擦消能支撑,摩擦节点 (2)钢件(梁、板、棒)非弹性消能装置 (3)材料塑性变形消能:铅阻尼器 (4)材料粘弹性消能装置 (5)液体阻尼消能:液体阻尼缸 (6)混合式:几种消能形式混合应用。 二、消能减震设计法 循环设计法:根据设计目标进行循环多次的设计计算,
(3) 应协调结构物的长度和高度,以减少各部分不 同性质的振动所造成的危害作用。
(4) 适当降低结构刚度,使用延性材料提高其变形 能力,从而减小地震荷载。
(5) 加强地基的调整和处理,以减小地基变形和防 止地基失效。
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2)柔性楼盖房屋:横墙承受的地震剪力按各横墙
从属面积上的重力荷载比例分配 3)中等刚性楼盖房屋:各横墙承受的地震剪力取
上述两种方法的平均值 4)纵向地震剪力可按各纵墙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4.同一道墙上各墙段间地震剪力分配
地震剪力按各墙段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常用的钢结构体系有 1. 框架结构 2. 框架-支撑结构 3. 框架-抗震墙板结构 4. 筒体结构 5. 巨型框架结构
二、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 钢结构房屋的结构类型与最大适用高度 2. 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3. 结构平、立面布置以及防震缝的设置 4. 支撑、加强层的设置要求 5.钢结构房屋中楼盖 6.钢结构房屋的地下室
一、基础隔震模式
上部结构 ②
①竖向支承机构 ②水平隔震机构 ③阻尼机构
隔震层
③ ① 基础 地基 基础隔震建筑基本模式
二、隔震机构及隔震原理
1. 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 (1)普通叠层钢板橡胶支座 (2)铅芯叠层钢板橡胶支座 (3)高阻尼叠层钢板橡胶支座 (4)堆叠型叠层钢板橡胶支座 隔震基本原理 (1)延长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远离场地卓越周期,
(四)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1.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布设线路和选定桥位; 2.避免或减轻在地震影响下因地基变形或地基失效
对公路工程造成的破坏; 3.本着减轻震害和便于修复 (抢修)的原则,确定合
理的设计方案: (1) 尽量减轻结构的自重和降低其重心,以减小结构
物内力,提高稳定性。 (2) 力求使结构物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以 减小在地震中因扭转引起的附加地震力,
4.纵横墙连接破坏 咬槎、连接差
5.楼梯间破坏 楼梯间墙体空间刚度差
6.楼盖与屋盖的破坏 墙体倒塌,支撑长度过小
7.附属构件的破坏 与主体建筑连接差
第二节 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
1.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
(1)建筑物平面布置 宜规整、对称
(2)建筑物体型和立面 体型宜规则、对称,各部分重量和刚度均匀 立面宜避免高低错落、局部突出等
工程结构的隔震与减震
第一节 结构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抗震理论的发展阶段
1.静力理论,即抗侧力系数法 刚性结构体系,无法真正实现
2.弹性地震反应谱分析方法 设计思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延性结构体系,应用日益受到限制
3.结构控制理论:初期发展和初步应用阶段
结构控制主要研究结构工程中控制装置的设计理论、 方法及其实施。
定抗震等级。 例题:a. 某框架结构,乙类,8度设防,40m,试分别
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 b. 试确定上题改为框-剪、剪力墙结构时的抗震等级。
3.结构布置 (1)柱网布置
柱网布置:要简单规整,刚度分布均匀,满足生 产工艺、使用情况下力求经济合理
(2)结构平面布置 宜简单、规则、对称
对粘土砖、粉煤灰中砌块、混凝土中砌块墙体
V fVE A
RE
式中 V 墙体剪力设计值 A 墙体横截面面积
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四节 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3.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要求 4.墙体间的连接 5.楼梯间的抗震构造 6.采用同一类型基础 7.砌块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使结构基频处于地震能量高的频段之外,从而有 效地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2)适度增大橡胶支座的阻尼,以更多地吸收传 入结构的地震能量,抑制地震波中长周期成分可 能给建筑物带来的大变形。
2.滑动支座隔震
(1)普通滑动支座 (2)双层滑动支座 (3)回弹滑动支座 隔震基本原理:通过隔震层控制传入上部结构的地
震力,地震力不超过隔震层摩擦力
3.螺旋弹簧支座隔震 4.滚动支座隔震 5.摆动柱隔震
第三节 结构消能减震
一、消能减震机构
消能减震体系:把结构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 消能杆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
消能装置按照其构造形式可以做成 (1)消能支撑:替代一般的结构支撑 (2)消能剪力墙:替代一般的结构剪力墙 (3)消能节点:在结构梁柱节点处装设消能装置 (4)消能联结:在结构的缝隙处或结构构件之间
控制结构是根据给定的控制条件将结构和控制装置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设计。
结构控制可分四类 (1)被动控制:不需要外部提供能源
上部减震:如调频质量阻尼器、耗能装置等 基础减震:即基础隔震 (2)主动控制:需要外部提供能源 (3)半主动控制:仅需少量外部能源 (4)以上几种控制类型的组合
第二节 基础隔震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第一节 框架结构震害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