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显示(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2年:MH)当前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2年关于民族文化展示【原文出处】广西民族研究【原刊地名】南宁【原刊期号】200202【原刊页号】67~72【分类号】D5【分类名】民族问题研究【复印期号】200210【作者】吴伟峰【作者简介】吴伟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南宁,530022【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个案论述了民族文化展示的定义、人文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展示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展示提出建议。
【摘要题】民族文化【关键词】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正文】【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2)02-0067-006民族文化展示是指通过实物、图片、音像、表演等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具体如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中的民族文化陈列展览、民居展示、习俗、技艺表演等。
近年来兴起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某些旅游景点因含有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也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一、民族文化展示的个案考察民族文化展示的具体管理部门或经营实体主要有文化厅(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旅游局和股份公司,这些主管部门领导或指导的各民族文化展示场所类型不同、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个案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现隶属自治区文化厅,1978年在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建立新馆,1988年扩建民族文物苑。
陈列大楼是一幢颇具南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占地12680平方米,原有《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古代铜鼓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等固定陈列展示。
《广西民族民俗展览》以民族文物和图片,反映了居住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广西民族文物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边,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民俗展览的延伸和扩展,主要陈列一些在室内无法展出的大件民族文物,如壮族干栏、瑶族竹楼、苗族吊脚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毛南族民居,还有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群雕建筑和铜马、铜镇塑像等。
建筑周围配以石林、水池和珍贵树种。
民居内辅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展示。
手工作坊内可进行手工制陶、造纸、榨油现场表演。
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里,戏台上演出民族歌舞,树林深处有山歌对唱。
苗楼内设有民族风味餐厅,可品尝民族风味小吃。
广西民族文物苑的构思筹建始于1982年,开放于1988年,其民族传统建筑+民族风情表演+自然景观的展示方式为国内首创。
个案之二: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于1977年11月在大阪市峻工开馆,隶属日本文部省。
该馆在民族学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民族资料的收集、保管和展示以及共同研究等活动,向人们提供世界各民族有关社会和文化的情况,以达到加深对诸民族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同时,这个博物馆还是日本各大学共同利用的机构。
它的机能包括了研究(研究者由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民族技术、民族艺术等方面的专家构成,参加展览的计划和实施,展示反映了研究成果)。
展示(通过实物、影视、多媒体、电子导览器及其它先进设备展示了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有南太平洋、美洲、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中北亚、东亚的民族及其文化展示以及音乐、语言、情报等常设展示),这些常设民族文化展示的线路设计为绕地球一圈,看了这个展览,等于环游了地球一周。
有情报(收集、整理、保管有关各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实用标本、影像、音响资料、文献图书资料等共同利用(与全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利用相关资料,开展世界诸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以及围绕日本的综合的民族学研究)、学习课堂(公开民族学最新研究成果,召开学术讲座、特别讲演会、研究公演、映画会等,以达到帮助学习的目的)、地域研究(进行地域研究和综合的地域研究计划交流活动,把握世界诸地域相关的社会文化,了解该地域文明的产生、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学教育(应各大学的要求帮助进行大学里相关课程的教学,对相关研究进行指导,在大学共同利用机关这个基础上设置综合研究大学的文化科学研究科、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员)等功能。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注重研究,课题很广泛,与当今的社会联系很紧密,它的服务性和社会性正是当今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趋势。
为及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该馆特别展示馆于1989年竣工,每年都有两个大型特别展示在这里展出,使博物馆始终成为观众和游客关注的焦点。
个案之三:北京中华民族园北京中华民族园位于亚运村,处在北京中轴线北辰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西侧。
全园占地约45公顷,分南北两园。
园内建有中国各民族村寨。
全部景区均采用1:1的比例,真实地再现了各民族的文化遗存。
“尊重自然,真实再现”是民族园的设计宗旨,力求“纯”、“真”,注重功能方面的合理搭配,同时满足展示民族艺术、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工艺演示制作等方面的需求。
如藏族景区有佛事活动、民间集市、歌舞表演、工艺品销售、民居生活展示;傣族景区有佛教文化展示、佛教生活表演、民间小吃品尝;鄂温克族景区有牧民小吃、牧民交通工具载客导览、冬季湖面鹿拉雪撬;布依族景区有民间歌舞、戏曲表演、民间蜡染制作表演;朝鲜族景区有酒馆烧烤、竞技表演、医药展示;台湾原住族景区有台湾山地歌舞、水上舞台歌舞艺术表演、东西南北美食大观、高山族传说之旅;游客除了可参观各民族不同建筑风格的村寨及自然景观外,还可以欣赏和参加各民族歌舞、节庆、生产、竞技和民族工艺品生产,饱尝风味各异的民族美食,使每位游客如置身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领略都市中的“村庄”感觉,体会传说与现代交织的情调。
中华民族园的晚间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从豪迈奔放的北方歌舞到清新明快的南国乡音,从吉祥喜庆的婚俗节日到亢奋激烈的竞技比赛,或热烈,或端庄,或缠绵,或浪漫,给游客美的享受。
个案之四:梭戛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民族文化展示为内容的生态博物馆,它以独特的创新理念开拓了民族文化展示的新领域,具有典型的意义。
1994年9月,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年会,其间,中方学术委员苏东海研究员与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理事,挪威《博物馆学》杂志主编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特别对生态博物馆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贵州省文化厅和有关部门批准,1995年3月,生态博物馆课题组成立,挪威政府和NORAD(文化交流项目的执行机构)及杰斯特龙先生均对本课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1995年4月,包括苏东海、杰斯特龙在内的课题组在考察了贵州省的多处民族村寨后,最终确定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建立生态博物馆。
传统的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迁到一个特定的建筑中,而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观点是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
社区的区域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
在生态博物馆中,建筑、传统风俗、自然景观、文化遗迹等文化因素均为展示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梭戛社区居住着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苗族分支。
他们共有4000余人,分布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地带的12个村寨里。
这里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然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状态中,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1997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挪威王国哈拉尔国王出席《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中国贵州省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协议》签字仪式。
1998年10月,梭戛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
该馆由建设于梭戛乡的苗族资料信息中心和对隆戛村寨的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
资料信息中心有餐饮商店、展览厅、接待室、办公室等设施。
原状保护的宗旨是:绝大部分村寨房屋应由其所有者继续使用,并且不改变其建筑功能。
加固和维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梭戛社区生态博物馆的目的在于保护苗族的文化特性和推动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民族文化展示的人文社会价值及存在问题民族文化展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
民族文化展示具有直接的社会功能,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纽带。
博物馆中的民族展览、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旅游景点的内容,体现了这些文化展品的主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们自身传统的延续性。
使得参观者不仅热爱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关注和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文化的平等性,认识到不同的民族都有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保持和共享他们的文化的权利。
尽管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现代人仍应该以传统而自豪,通过参观,人们可以看出,今天的富裕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这些民族文化的展示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各民族互相了解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多种民族文化展示方式,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具体反映。
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包含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具体举措,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北京的中华民族园和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及类似的大型景点中,各种特色的民族建筑和各民族的歌舞、技艺表演荟萃一堂,成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象征,更昭示了各民族兴旺发展的前景。
民族文化展示设施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旅游景点,丰富和完善了当地的旅游规划,构成了一些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布局,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风格独具的娱乐项目。
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旅游业,在70、80年代是“三山两洞”,随着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桂林形成了一个包括自然山水、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展示在内的综合旅游区域,其中民族文化展示方面有桂林民族风情园、龙胜龙脊梯田景区等,满足了不同类型、层次游客的需求。
民族文化展示也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族文化展示以丰富而又生动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自1991年国庆节正式揭幕接待游客开始至1992年8月,不到一年时间,已迎来了近400万位游客,平均每天游客量达1.2万人次以上,深圳市旅游业的收益也凭此跃居全省之冠。
云南民族村和中华民族园每年门票收入近亿元。
一些旅游景点和生态博物馆的少数民族,从事餐饮、旅馆、表演、销售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收入。
靖西县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定特困县之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就千元左右。
旧州为该县著名旅游景点,除了文昌阁、土司墓群、东山石刻、美女照镜等风景名胜外,抛绣球、对歌等民族文化表演活动是当地的传统习俗,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到此参观游览,壮族姑娘精心制作的绣球逐渐成为广西壮族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
旧州一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绣球,几乎每一位女性都会制作绣球。
壮族姑娘做绣球,成为壮族文化的一道美景。
仅出售绣球一项,每个农户每年可增收三至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