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评课稿
课程名称:《草船借箭》学科学段:小学语文
授课教师:评课教师:
听了本科组梁老师上的《草船借箭》,感触颇多。

一、教学目标
梁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材处理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头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三、教学方法
梁老师在教学中,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诠释“借”的妙用,一个“借”字,突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四、教学手段
梁老师教学设计新颖,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

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大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她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代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
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
五、教师业务素质
从梁老师这堂课可以看出,教师本人的知识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普通话发音标准,书写功底好,整节课的教学水平优秀。

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休播放《草船借箭》,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多媒体影片,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影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

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写诸葛亮准备造箭——写诸葛亮借箭——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明确: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的。

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刘签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桌交流。

明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效果
听了梁老师上的《草船借箭》一课,感觉梁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臬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合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努力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重视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亲自和学生一起讨论。

解决问题。

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充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梁老师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一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