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完整版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285风俗习惯调查报告完整版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俗习惯调查报告完整版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青海省乐都县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东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一带,自古以来便是由内地进入藏区的咽喉要道;青海重要水系“湟水”横穿境内,使该县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辖区内居住有汉、蒙、藏、土、回等名组。

这些均使乐都县成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地方特色浓郁,对青海各族文化风俗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大美之地。

县政府所在地碾伯镇文物古迹颇多。

特被是东关街的西来寺,创建于16XX年。

寺院规模宏大,占地2100多平方米,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观音殿等,都无不宏伟壮观。

乐都以田园景色而久已著名。

清代文人写下了大量描写郊野风景的佳作。

所谓“东溪春色”是碾伯镇八景之一,府志称“春时小桥流水,花发鸟鸣,亦可游赏。

”由于乐都比西宁海拔低,温度高,山乡风光幽美。

大概正因为山乡气候好风景秀,所以《穆天子传》上叫做“温谷乐都”的吧。

乐都温润的气候也适宜于水果生长。

每当秋季,碾伯镇上水果丰富,价格便宜,质量上乘。

其中“乐都的沙果子”是早已远近闻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乐都人。

乐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种,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产之一。

还有一种“软儿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别。

一般是放置到严冬,待冻成冰梨,吃时放在凉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

如果自然解冻,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尽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数量居多。

柳湾在乐都县东高庙镇。

镇东两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是柳湾村。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村北那东西走向的旱台,也从来没有外地人光顾过。

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前的世界。

于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的工作者,在这里扎下根来发掘。

他们勤奋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发掘结束。

他们在这里清理了1700余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达15000件。

一个彩陶世界清理出来了,考古工作者将它命名为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后来又创办了柳湾彩陶研究中心。

厚厚的两大本《青海柳湾》在全国发行。

“柳湾”从此出名,为国内外文化、学术界所关注,游人也从此摩肩接踵,前来观赏。

柳湾墓地是新石器时期的。

从考古文化分期讲,出土的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也有齐家文化的类型,其中以马厂类型的数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用具。

先民们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讲究美观。

在陶器上绘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纹图案,底色与花纹颜色搭配得当,相得益彰。

彩陶上还有大量类似十、○、、工、×之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数学代码,还有人说是氏族的徽号。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件“阴阳合体壶”。

陶壶颈腹部塑有一个全裸的人像,下边又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

可是性器官是两性的,既有男阳又有女阴,很难说人像是男还是女。

搞原始文化的学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其实,这件彩陶的价值恐怕在于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环节,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过渡阶段——男女性同时崇拜。

在柳湾墓地附近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

质地为夹砂红陶,表面为紫红色,并绘有条纹、回纹、三角纹等黑彩,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长统靴相似。

这种陶靴在中国还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

它形象地说明了早在青铜器时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们已经会制作和穿用长统靴子了。

柳湾彩陶中精品众多,每一件都会使人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让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个方面。

如果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过于亲自到柳湾彩陶世界里漫游一番。

青海有句谚语:“去了瞿昙寺,北京再别去。

”意思是看一看瞿昙寺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样式。

这自然有些夸张,但瞿昙寺的殿堂建筑的确有点像故宫,据说当初就是仿照故宫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宫”之称。

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筑群在历代劫火中屡遭焚毁,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极少,而瞿昙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瞿昙寺在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

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

寺的周围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茏,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日,“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真实的写照。

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丽,古香古色。

从山门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刚殿,穿过金刚殿,即是瞿昙寺殿和宝光殿;左右两边殿堂众多。

依次而进,后边是最宏伟的隆国殿。

从高处看,主要的大殿与山门对齐,建在一条线上。

隆国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1427年(明宣德二年)。

大殿面积为912平方米,高筑坡台之上,飞檐翘角,画粱雕栋,高大雄伟,富丽堂皇。

殿内还有一座高达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称瞿昙池,据说是神泉,饮之聪明倍加。

大殿两边廊房相连,浑然一体,人们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

在两廊墙壁上佛画如长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个小时。

二、乐都县春节风俗介绍湟水千年流,唯富南凉都(乐都县在十六国时为南凉国都城),富饶的物产蕴育了发达的乡土文化。

同时,来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于牧区的藏文化、扎根于本地世居汉族群众并吸收了甘肃、陕西风格的青海东部文化及祖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儿,共同蕴育出了乐都县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开始忙于为过年做准备,到处都弥漫着节日将至的喜庆气氛。

在县城地区,人们早早便忙着大扫除,采办年货,准备过节食品了。

年货主要是各类食品、烟酒、蔬菜和肉类及走亲戚时的礼品。

过去的礼品主要为茯茶、酒等,农家则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饼,或带点自家田地里产的东西。

现在市面上各种礼盒为拜年礼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过节食品主要是炸油饼、炸麻花、馓子等面食及炸丸子、卤肉等肉类。

馓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种油炸面食,形如一盘线,粗细如同筷子。

卤肉种类很多,猪肉、猪蹄、牛肉、鸡等均可卤制作为过年食品。

而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头“年猪”,用一年的时间精心饲养,为过春节做准备。

进入腊月,家里的男人们便会选定一个好日子,起柴架锅杀猪,程序极为干净利落;而主妇们则将猪肉仔细清洗,然后将一部分肉以卤、炒等方式制成各种美味,邀请左邻右舍来自家做客。

这也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成为一个固定的习俗。

品尝着鲜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朋酒思乡,曰杀牛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便忙碌起来,贴对联,进行年前最后一次清扫,到了下午,便开始准备年夜饭,饺子是永远的经典。

和面,剁陷,包饺子,油泼辣子,炝蒜泥,一切都准备停当。

而在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

传统信仰相信,人死了仍会在“阴间”“活着”,因此,这里的祭祀活动便带上了一层浓浓的迷信色彩,祭祀时,携带各类食品、“纸钱”等物品到祖先坟前焚烧,俗称“烧纸”,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孙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阴间”通用的“纸钱”。

最后再浇上“奠茶”和酒。

在县城里的居民因老家较远而选择到路边或郊外的田地进行祭祀。

乐都县属城乡结合地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祭祀方式。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路边被焚烧过后留下的痕迹破坏了环境青海,同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隐患。

然而几百年传下来的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笔者希望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能渐渐朝着文明、环抱的方向发展,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对火灾隐患的防预。

祭完祖先,一家人便齐聚桌前,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还有卤肉、排骨、猪蹄、肘子等佳肴,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精彩上演,团圆饭便开始了!真是一派和乐融融的盛世图景!窗外的鞭炮声已是此起彼伏,因为是小城便没有了“禁放”、“限放”等约束,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大人的看护下尽情燃放烟花。

整个除夕的夜晚,全城成了一个烟火的世界。

有的家庭还有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酒,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老人们说除夕晚上守岁到天亮可以更长寿。

初一早晨,晚辈们要给长辈们拜年,乐都的礼节,拜年要“磕头”,如果头“磕”得响则叫“响头”,是礼仪中最重的一种,孩子们还可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

一般说来,大年初一人们是不会去走亲访友的,因为了除夕夜守岁彻夜未眠后,人们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渐渐地这也成为了一种习俗,现在不管是守岁还是不守岁的人家,基本上大年初一是不会去亲友家拜年的。

大年初二是在自己家族中互访的日子,堂叔伯兄弟间你来我往,是增进族中感情的方式之一。

大年初三则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

初四起人们便开始到一家家亲戚家去拜年。

到了亲戚家,若家中有长辈,则以“磕头”礼仪拜年问候。

主人会邀请客人入坐,敬上糖果烟酒等,然后将精心准备的一盘盘菜肴端上桌,盛情款待客人。

这里还需提及青海的“酒文化”。

青海酒类以青稞酒著称于世。

豪爽的青海人也将青稞酒文化发扬得内蕴丰富,情感质朴。

一瓶酒,一个酒碟,两个或四个酒盅,猜拳喝令,推杯换盏之间,青海人的豪情立现。

然而酒桌礼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敬酒上,一般来说都是晚辈向长辈、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敬酒,并且是年龄最高者为八盅,意在“八福长寿”,小辈敬叔伯辈则为六盅或四盅,意在“六六大顺”或“四季发财”,同辈间兄长为四盅,敬酒时要相应地送上自己对长者的祝愿。

而被敬者有时也会礼节性地推娩,这时就需要敬酒者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如何才能说服他将酒喝下去,吉祥话、祝福、善意的恭维,最后被敬者不得不顺从地将酒喝下,并且心悦诚服,满心欢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