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ppt

《琵琶行》ppt


七、专题探究
•谁 解 青 衫 泪 •谁 解 琵 琶 声 •谁 解 风 物 意
谁 解 青 衫 泪
思考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 形象?
2、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 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3、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 象连接在一起的? 4、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 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 5、“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 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 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 的重利寡情。
4、研读第四段
诗人慨叹自己的命运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慨叹
琵琶女
当 年 : 人艳 妒盖 人群 捧芳 、、 年艺 年压 欢京 笑城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当 年 : 高诗 朋酒 满流 座连 、、 其丝 乐竹 融不 融绝 、
2、研读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景物描写的诗句。
• • • • • •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 别 , 别时茫茫江浸月。
点名季节时 间、地点和 事件
2、研读第二段。
第二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琵琶演奏情况,声情并茂。
找出音乐描写的叠音词、比喻句。 说说琵琶女音乐演奏过程及效果。
文学主张与影响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 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 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 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 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 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 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 号刘白。
二、文体简介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 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 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 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30、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刚才,原来
六、课文解读
1、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 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 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 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 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而 今 : 委年 身老 商色 人衰 、、 独门 守前 空冷 船落 、
而 今 : 送谪 客居 惨卧 别病 、、 其有 情酒 凄无 凄乐 、
5、研读第五段
• 琵琶女第三次演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琵琶行》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五、理解词句意义
1、明年秋 明年:第二年。
2、铮铮然 铮铮:形容声音响亮清脆 3、委身为贾人妇 委:托,交付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5、因为长句
迁谪:贬官
因:于是。为:写,创作。
6、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共。
7、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然后上船 8、醉不成欢惨将别 醉不成欢:人人喝醉了,心情却不欢乐 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现在用以形容文笔曲折,耐人寻味; 或形容某些人藏头露尾,故作姿态。
10、弦弦掩抑声声思 每一根弦都发出低沉抑郁的声音, 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愁绪
11、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12、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 13、小弦切切如私语 私语:低语
14、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又)像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 15、别有幽愁暗恨生 另有一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愁与 恨萌生出来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又闻此语重唧唧
整衣敛容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行文结构有何特点?
双线结构:
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暗线:诗人的感受
民间变化 朝政动乱
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 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 也可以说一条反映民间的变化,一条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 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两条线一实一虚,虚实相生,使结构既严谨而又错落有致。
谁 解 琵 琶 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 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 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 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chéng,触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gōu ,勾)
16、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间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带甲的骑兵 急速冲出,刀枪齐鸣一样,爆发出激越、 雄壮的乐音。 突出:爆发出。 17、 四弦一声如裂帛 18、东船西舫悄无言 19、整顿衣裳起敛容 一声:同时发声
舫:船 整顿:整理
20、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即一秋一春,指时光。 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21、暮去朝来颜色故 暮去朝来:指时光流逝。 颜色:容貌。故:旧,衰老 2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相逢 在一起,为什么一定要从前曾经互相 认识呢!天涯:天边,形容极远的地 方。沦落:飘泊流落。
吊___ 白居易
唐.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琵 琶 行 ( 白 并 居 序 易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叙议结合,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妙语点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演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序曲 倾诉悲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 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却 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有 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 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超 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 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 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这种“沦落”是谁造成的?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种共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 泪,表达了对歌女的同情,抒发了自己遭 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社会动乱给人造成 的痛苦。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琵琶女:排遣孤寂 诗人、客人: (离愁、沦落)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以人衬声
打动“惨将别”“不成 欢”的主客(忘归、不 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景托声
方法: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次: 江心聆听琵琶曲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 和乐声变化。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摹声与比喻结合。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以讽喻诗为 (从入仕到 抱着“为民请命”“兼济 主。代表作品 贬江州司马 天下”的宗旨。 为《卖炭翁》 以前)
以闲适诗和 是他“独善其身”的 感伤诗为主。 时期,揉和儒家“乐天 感伤诗:《长 后期 知命”道家“知足不辱” 恨歌》《琵琶 (即自贬江 和佛家“四大皆空”来 行》 州司马到死) 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闲适诗: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 《赋得古原草 中多是非”。 送别》
23、谪居卧病浔阳城 卧病:抱病,带病 24、终岁不闻丝竹声
终岁:一年到头。丝竹:弦乐器、 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25、春江花朝秋月夜
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 和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 26、往往取酒还独倾 独倾:独酌。倾,倒。
27、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再
28、感我此言良久立 感:被感动 29、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
白居易初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拜见老 诗人顾况,顾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 读到“野火”联时,不由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 矣。”并大加引荐。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元稹称“元白” ,与刘禹锡称“刘白”。 政治上,有“兼济天下”的思想,关心劳动人民的 疾苦,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 “讽喻诗”。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 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 著有《白氏长庆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