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成败原因探究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二钮涛平、王依宁、王颖等一、概念界定楚汉之争,这大家都知道。
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兵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18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
楚汉之争,就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而其中的成败原因,向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我们就是为了对这样的原因能获得些许的了解而进行的研究。
二、课题背景一位是堂堂的西楚霸王,一位是活跃在集市的地痞流氓,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的两人,是如何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延续了千年的疑问,让我们感到有趣,也让我们感到好奇,就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重现当年的情景,来探讨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找到他们因性格、思维、行动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并以此为借鉴,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三、目的和意义1.可以通过对这一史实的研究激发同学们学习、探索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2.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刘邦项羽成败中各自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同学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明白成功与失败背后的种种道理;3.在这次研究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并且能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四、研究综述2010.12~2011.1 震中校内本课题组所有成员1.分发调查问卷本进行整理,获得大量学生和老师的看法;2.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搜集,获得大量资料和各大名家的看法;2011.1~2011.2中旬校外本课题组所有成员1.利用假期在校外进行调查和寻访相关事宜,获得不多;2.利用假期继续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料寻找;2011.2中旬~2011.4 校内课题组所有成员1.汇总各自所得的材料,得到预期成果;2.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2011.5 ~6 家中课题组所有成员1. 对之前所得所有资料及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完成结题报告。
五、研究分析及结论(一)我们在之前进行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并制成了Excel表格直观的对这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Excel表格已附在该研究文件夹中,这里不再冗述)以下是我们分析该表格得到的初期结论:在经过了汇编,发放问卷,以及将收集成果统计了之后,我们汇编成了图表,使得数据变得清晰。
问卷选取了七个问题,有关于刘邦与项羽等的评价,从总体的问卷结果看,我们普遍发现大家对项羽的好评大大多于刘邦。
大多数同学都偏爱于项羽,认为其英勇善战,而认为刘邦下流无耻、城府极深。
但是刘邦之所以在占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初期占据绝对优势的项羽,也是有必然的道理的。
同学们认为刘邦知人善任,而项羽却不够慷慨大度,不善于任用贤才,这也是同学们认为的成败关键。
在研究中,问卷结果显示,相比刘邦,大家认为项羽更适合称王,这也许与他的个人魅力有关。
但历史就是刘邦胜了,项羽败了。
看了第四题的统计结果,我觉得这样的结果或许早已注定:项羽是铮铮男儿,他太优秀,也太自信了,他认为自己是不会失败,也不能失败。
他身上有着江东父老乡亲的期待,他有着太多的责任,所以他听不进范增的意见,所以他崇尚武治,所以当四面楚歌之际,他不愿强渡乌江:相反的,刘邦出身于市井,他从小就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让他变得圆滑,让他学会笼络人心,让他学会能屈能伸,让他懂得黎民疾苦。
所以他不但善用自己的人,甚至能巴结上敌方的人;他能对士兵约法三章,破秦后,保一方百姓平安……项羽赢得了青史,却输了天下,我们为他惋惜,可是假设如果当初是项羽称帝,那估计我们对项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六七题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大家还是觉得刘邦适合称帝,刘邦尽管为人不择手段却能广纳贤士,他不一定是个好人却一定是个聪明人,一曲《大风歌》似让人看到天子风范,开创大汉,孝治天下……以上是他们两人在背景出身方面上的比较,来看他们在感情上的不同。
霸王别姬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深情,他对虞姬的生死相随,我们为之震撼,,他在鸿门宴上的“心慈手软”,刘邦得以逃脱,俗话说得好,干大事者就得心狠点。
看看刘邦的妻子吕后,对自己地位有所威胁的人都要想办法除尽,不折手段,有如此毒辣妻子相伴,刘邦的心就不会像项羽那般纯粹了,一国之主容不得那样的纯粹。
项羽的失败或许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只适合成为一代霸王,帝王的地位不适合他。
(二)接下来这一部分就是我们对所找到的资料及相关史实进行的综合的分析和总结所得到的结果刘邦:汉高祖刘邦,名季(也有说他字季),秦朝时泗水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壮年时至沛县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县。
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指挥家。
班固在《汉书》中这样评价刘邦:《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
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
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
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
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今江苏丰县),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
”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
降及于周,在秦作刘。
涉魏而东,遂为丰公。
”丰公,盖太上皇父。
其迁日浅,坟墓在丰焉。
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汉书》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这样评价刘邦:高祖初起,始自徒中。
言从泗上,即号沛公。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
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
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
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史记索隐》而毛泽东在《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中这样评价刘邦: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还是《史记》的《项羽本纪》中对其的描述和评论,大家也都在语文课本上学到过,其中,司马迁总结道: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姓周的儒生)曰:“舜目盖(疑而未定的意思)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结合楚汉之争中的实际情况(刘邦项羽大事年表已附在该研究文件夹中,这里不再冗述)以及一些现代学者对其的研究和我们自己调查得到的现在的人对刘邦项羽的看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首先是刘邦和项羽在几次关键战役中的成败情况,其实也不能说是成败情况,应该说是这几次战役带来的影响。
显而易见的,在刘邦与项羽的屡次交锋中,刘邦明显不敌项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战争结果肯定是败多于胜的,但仔细分析这几次战役,可以发现,虽然刘邦不停的输,但整个的局势却在向刘邦这边倾倒。
那么就让我们仔细看看历史上几次关键的战役:首先是在灭了秦之后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之后的还定三秦之战,这一战中刘邦与项羽未直接接触,刘邦用了韩信的“暗渡陈仓”之计乘项羽去压制齐王田荣的时候打了个回马枪,占领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这为刘邦接下来与项羽的争权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在接下来的彭城之战中,刘邦的悲剧便开始了,在还定三秦之战之后,项羽的主力任然被牵制在齐国,刘邦趁此机会开始扩张势力,并通过“为义帝发丧”这一借口,联合各诸侯56万的兵力攻打楚国,随即攻占楚都彭城。
刘邦由此沾沾自喜,被项羽杀了个措手不及,项羽仅用3万兵力大战其60万大军,杀汉军十余万人,刘邦元气大伤,这便是著名的濉水之战,这里刘邦大败,但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刘邦与其他诸侯间的依赖关系。
然后又是京索之战,刘邦在荥阳慢慢恢复元气,同时遭到楚军的继续打击,幸好萧何和韩信的援军及时赶到,稳定住了形势,将楚军击退到荥阳以东。
这一战中,刘邦继续悲剧,勉强又恢复了过来。
接着刘邦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向我们呈上了背水一战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大败赵军,并一举灭了赵国,同时燕国被迫投降,项羽从此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同盟,战争形势不容乐观。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又大破齐楚联军,平定了齐国,从此,楚国再也没有强有力的帮手了,孤军奋战一段时间后不久,便是垓下之战,刘邦退守固陵后,采纳张良的建议,同意在打败项羽后与韩信等人共分天下,于是以韩信为最高统帅,凭借60万的兵力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纵使项羽再英勇善战,也是回天乏术。
在突破重围,保住一命后,项羽再也无法在支持下去,在乌江边自刎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的评价,就是来自于他死时所说的“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就这样,一代霸王陨落了,仔细看看这一场场战役,发现导致刘邦最后获胜的,不是刘邦自己,而是另外几个包括韩信在内的诸侯王,而项羽正是因为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慢慢的失去了他们,才最终寡不敌众,死于乌江边。
所以虽说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整个的形势还是倒向了刘邦这一边。
2.之所以会出现刘邦越打人越多,项羽越打人越少的情况,主要还是和他们各自的性格有关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不同的性格所带来的对成败关系的重大影响。
这也是我们主要要分析的东西,因为正是他们性格的不同,才直接导致了这样的战争结果。
(1)之前就说到,刘邦和项羽的几次交锋,刘邦是明显干不过项羽的,但刘邦能屡败屡战,而项羽却在垓下大败后选择了自刎。
这就是他们性格上的第一个不同,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刘邦冷静而沉着,而项羽却狂暴浮躁。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之所以会有很多的同学说刘邦下流无耻,也就是来源于这里,刘邦这样的表现,难听点说,确实就是无耻、厚脸皮,但他就是赢了,你又能怎么样呢?最经典的就是在之前提到的荥阳之战中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