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考语文-通假字
不同体的到方抽面象展,开由,个单别于到壮一其般节。
例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三)掌握多音多义词音不同,义不 同的特点。
如“属” ①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 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 同的特点。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通 ,含义: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
1.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通邀,邀请。 3.豪通毫,细毛。4.倍通背,违背,背叛。 5.蚤通早。6.卻通隙,隔阂。7.参通骖。
练一练
7、判断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 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 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 解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
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
• 六王毕,四海一
•
一: 统一(动词)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贰:从属二主(动词)
•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一:全、满(形容词)
•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
一:专一(形容词)
• ③二三其德
•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 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 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 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德
通“背”,背叛
• 2.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现”,出现
• 3.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邀请
想一想:通假字有何特性
• 1 赢得仓皇北顾。 • 2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 3 图穷而匕首见。 • 4 风吹草低见牛羊。
1、2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 词。3、4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 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 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小结
理解一词多义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 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 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 义的交叉现象。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 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②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另外,还有“案”通“按”,“庴”通 “措”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
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
的意思。
•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客:把……当作门客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 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便要还家 “要”是借字,“邀”是本字。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 ③孟尝君客我
•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鉴:不意独动子用法其,子以。……为鉴
•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 动词。
例子
• (二)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 皆鱼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 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一. 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 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 服,音shuì;④喜欢,高兴,音yuè 。如 “秦伯说”
以下几点需要多注意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判断通假字要特别注意:
通假有稳定性。
如:“倍”与“背”通假; “要”与 “邀”通假;“知”与“智”通假; “内” 与“纳”通假;“不”与“否”通假; “具”与“俱”通假;
练一练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1)张良出,要项伯 邀 • 2)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叛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 ,含义:
。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 ,含义: 。
3)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 ,含义: 。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 ,含义: 。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 ,含义: 。
6)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 ,含义:
。
1.摩通磨,磨灭。 2.底通抵,大多。 3.见通现,表现。 4.失通佚,散失。5.纪通记,历史记录。6.责通债,债务。
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厉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实词词义推断
•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悯 • 5)拜送书于 庭 廷 • 6)唯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熟
练一练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A. B. C. D.失其所与,不知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
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数词的活用
• 一、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 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1.輮通煣,使……弯曲。2.有通又,暴通曝,曝晒。 3.知通智,理智。4.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练一练
6、判断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2)张良出,要项伯
通 ,含义:
。
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
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披
怎样辨别通假字
方法——掌握通假规律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 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 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 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通假推断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 用了通假的词语必须从通假的角度去理 解才符合语境。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 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 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 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 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 点滴经验——内 冻结资金——“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乱扣帽子——“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学习课本专题知识备参 “新大纲120个实词集释”
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把
之 把他当作老师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我者 认为我美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 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 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子
• (一)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
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 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 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贿赂)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绡: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