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鸟语文本解读(简)

鸟语文本解读(简)

静听鸟语,享受天籁之音——《鸟语》解读及教学构想一、教材分析:我交流的题目是“静听鸟语,享受天籁之音”。

《鸟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从小爱鸟,盼望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鸟相处的和谐,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散文。

单从读者的角度看这篇课文,课文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情、有趣、有爱。

文中处处透露“我”与鸟之间的和谐相处之情。

对鸟语的猜测与表达,公冶长与燕子对话的小故事,都为文章增加了趣味性。

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就不可能写得有情有趣。

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也就没有童年与鸟为伍,以鸟为“知音”的快意。

因为这是切身经历的事情,所以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真实。

以教师的身份再读这篇课文,文章并不是名家名篇,内容较散,语言也不算多出彩,最能打动人的应该就是“我”倾听鸟语,作出猜想编故事以及人鸟和谐相处的那种美好情感。

作者和鸟儿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是“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是“喜事快快降临的期盼”,是“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所以他以鸟儿的“知音”自居,能从鸟儿的叫声作出“猜想”,“编织故事”,从鸟儿的身上汲取力量,得到启示,这也正是作者不断成长的表现。

以往学过的课文《雪儿》《珍珠鸟》,这些鸟儿能够和谐地与人相处,“通人性”,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平等、长久的信任基础上的,所以人和动物才能超越物种的限制,达到真正的和谐。

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却也缺少了在田野、在河边、在乡间小道奔跑嬉戏的乐趣。

加上学生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想法设法缩小差距,尽量消除陌生感、距离感的同时又能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中年级段要继续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关注这些词句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关键词句,是指课文中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的思路、标示句段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表情达意至关重要的词句。

《鸟语》一课,我在反复研读后,确定了一个关键词“通晓”作为第一课时的突破点,选择了一句关键句:“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作为第二课时的主线。

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读出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与鸟对话的乐趣。

2.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无拘无束”“疏忽”“倍感亲切”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3.感受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与鸟儿交谈,了解鸟语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是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流程: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首先音乐导入,诗词引路。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单单依靠对文本文字的精雕细琢完成,它需要多方位的积累。

因此,我通过音乐,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对鸟语的憧憬。

进而通过对鸟儿叫声的不同说法并佐以诗词,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进一步激起学生对鸟儿的兴趣,引出课题《鸟语》。

围绕课题质疑,以学生几个关键的问题作为自读的主线。

接着初读课文,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结合生活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流利,理清文章脉络。

即从小爱鸟——盼望交谈,倾听鸟语——猜想明理——人鸟和谐。

最后总览全文,以“通晓”这个关键词作为突破口,提问:文中的“我”真的“通晓”鸟语了吗?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看法。

交流时主要抓住“傻话”、“以‘知音’自居”和“一直没有学会”三处来细细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让学生懂得辩证地看待“我”是否真的“通晓”鸟语这个问题。

文章虽写“我”喜爱鸟儿,但是“我”却并未因此通晓鸟语,所谓通晓,只是“我”基于对鸟儿叫声的揣摩而生发的各种各样的鸟语猜想,进而编织故事,这说明“我”的确与鸟儿却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公冶长与燕子对话的故事,这部分内容犹如引子一般,使“我”对鸟语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既然是引子就要教得轻巧,不能花时太多又要奏效,所以我结合第一自然段内容,开门见山点出关键字“爱”,通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把学生拉入情境,之后直接引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二)引导想象,启发思维,品味“鸟语”,学做“知音”因为作者萌生了和鸟儿对话的愿望,于是,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

(课件放出大森林中各种鸟儿的画面和叫声)你听到了什么?(出示主线句子: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相机板书“知音”“作猜想”“编故事”与布谷鸟对话,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情境表演方式。

首先出示布谷鸟图片,播放布谷鸟叫声,学一学叫声。

接着提问:作者听到布谷鸟的叫声,猜想到了什么?现在,你们就是那可爱的布谷鸟,咱们来对话啦!(可以同桌练习,也可以师生互动)适时引导,我们和“布谷鸟”一问一答交谈着,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么答就怎么答,自由自在,这种感觉就叫“无拘无束”。

“我”和布谷鸟对话时就是这样的心情,想不想也像作者一样和布谷鸟对话?想象一下对话时的动作、神态展开情境表演。

“空气清新的早晨,我遇见了布谷鸟……”“夕阳西下的傍晚,我遇见了布谷鸟……”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把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紧接着出示: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生活中谁会催促我们?“疏忽”是什么意思?你有过疏忽的时候吗?在作者眼里布谷鸟就像是良师益友,贪玩时,布谷鸟在催促(),做作业粗心时,布谷鸟会催促()……听了布谷鸟的话,我在学习上也不敢怠慢了。

可见布谷鸟的叫声催人奋进啊!(板书:催人奋进)和喜鹊对话环节,出示喜鹊图,聆听喜鹊叫声,了解人们喜欢喜鹊的原因。

从喜鹊的声声啼叫声中,作者又猜想到到了什么?你们的生活中,都有过哪些喜事?引读尽管(它的嗓音并不出众),听到(它的叫声),人们仍(倍感亲切)。

抓住“倍感亲切”一词,它的意思是非常亲切,更加亲切,是人的一种感觉。

问一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再顺势引读关联句: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板书增添乐趣)由此看来,作者也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啊!以往第七自然段提到的画眉、黄莺、百灵等其它鸟,我的处理方式是一带而过,而把重点放在后面受到的启示和句式仿写中。

这一次我做了调整,抓住了这一段中的“知音”一词。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像作者一样通过猜想编织故事,做一做鸟儿的“知音”。

在这一环节后及时过渡:听鸟语,作猜想,编故事,真是其乐无穷! 作者很想成为通晓鸟语的公冶长,但是“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美好的愿望往往很难实现,但去实现愿望的过程,却能让我们有很多的收获。

文章中的“我”在亲近鸟儿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呢? 出示获得启示的排比句(前半句,后半句用不同颜色)启发学生思考从不同颜色的句中有什么发现?前面写鸟儿的特点,后面写从中得到的启示。

运用多种方式练习朗读(如师生合作、男女生合作,同桌合作)。

再抓住“留白”,拓展空间,练习仿写句子:由扶到放,先从文中出现的布谷,喜鹊入手,再让学生自主练习,从()那里,我()……适时过渡:有声的鸟语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无声的语言更能启迪我们深思。

(板书:给人启示)结合板书总结:作者爱鸟不仅因为鸟语催人奋进,给生活增添乐趣,更可贵的是还能给予我们启示。

难怪他从心灵深处发出了感慨——“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板书:好朋友)多可爱的大自然的精灵啊,让我们和鸟儿和谐共处吧。

(三)趣味拓展, 延伸学习总结课文时,播放一组人与鸟,人与其它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并配以轻音乐,“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以鸟为友,就能“通晓”鸟语;以花为友,也许你就能“通晓”花语;以猫为友,也许你就能通晓“猫语”……这些美妙的声音值得我们去自由猜想,去编织故事。

接着出示《珍珠鸟》《雪儿》画面配文字,静静地回味曾经读过的文字,感受人鸟相处的温馨和谐。

这一切,都是因为心中有爱啊!只要心中有爱,人和动物也能融洽地相处,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收获。

最后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自主选择阅读巴金《鸟的天堂》《一个真实的故事——徐秀娟》《“中国鸟王”阎福兴》。

之所以选择这三篇文章是因为学生对鸟儿是否真的有语言?究竟有没有人懂鸟语?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中国鸟王”阎福兴》可以让他们释疑。

《鸟语》虽然也是一篇散文,但毕竟不是名家所作,巴金《鸟的天堂》作为名家优秀散文非常适宜孩子们读一读。

徐秀娟为了救丹顶鹤牺牲自己的故事更是人鸟情深的典范,每每读起,心灵都会受到触动。

2.江苏省把每年的4月20日至4月26日定为爱鸟周,结合书后习题第四题: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四、重难点突破:课文四到七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体现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

鸟儿真的有语言吗?课文中的“我”真的能“听懂”鸟语,与鸟儿交谈吗?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

因此,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去深切地体会“我”与鸟儿的那份亲密无间、心心相通的浓浓的人鸟情是要重点把握的。

我以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为主线,扣住句子中三个关键词语“知音”“猜想”“编织”让学生明白作者能够和鸟对话,是因为他爱鸟,能从鸟儿的叫声中做出猜想,编织故事。

再辅以三条分线:1. 通过公冶长的故事把学生拉入情境;2. 情境表演、抓关键词、拓展想象编故事进一步与作者拉近距离;3. 趣味拓展, 延伸学习,回忆旧知,启发思维,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深入情境。

真正让学生走进鸟的世界,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

五、板书设计:15 鸟语爱听鸟语知音作猜想催人奋进增添乐趣给人启示好朋友编故事以上就是我对《鸟语》这篇课文的一些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