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废物鉴定-有毒有害物质鉴定

危险废物鉴定-有毒有害物质鉴定

危险废物鉴定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3394--6343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体废物(包括液态废物),列入本名录:(一)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二)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

第三条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

第四条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化学品废弃后属于危险废物。

第五条列入本名录附录《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的危险废物,在所列的豁免环节,且满足相应的豁免条件时,可以按照豁免内容的规定实行豁免管理。

第六条危险废物与其他固体废物的混合物,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后的废物的属性判定,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执行。

第七条本名录中有关术语的含义如下:(一)废物类别,是在《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划定的类别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危险废物进行的分类。

(二)行业来源,是指危险废物的产生行业。

(三)废物代码,是指危险废物的唯一代码,为8位数字。

其中,第1-3位为危险废物产生行业代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确定),第4-6位为危险废物顺序代码,第7-8位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

(四)危险特性,包括腐蚀性(Corrosivity,C)、毒性(Toxicity,T)、易燃性(Ignitability,I)、反应性(Reactivity,R)和感染性(Infectivity, In)。

第八条对不明确是否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予以认定。

经鉴别具有危险特性的,属于危险废物,应当根据其主要有害成分和危险特性确定所属废物类别,并按代码“900-000-××”(××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进行归类管理。

经鉴别不具有危险特性的,不属于危险废物。

第九条本名录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2008年6月6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同时废止。

危险废物涉及标准有:1、[现行标准]GB30760-201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2、[现行标准]HJ765-2015固体废物有机物的提取微波萃取法3、[现行标准]DB31/T764-2013无机类建材产品中固体废物掺量验证试验方法4、[现行标准]HJ787-2016固体废物铅和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现行标准]HJ786-2016固体废物铅、锌和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现行标准]SN/T2293.2-2009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分类鉴别第2部分:废塑料7、[现行标准]HJ782-2016固体废物有机物的提取加压流体萃取法8、[现行标准]HJ781-2016固体废物2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9、[现行标准]HJ702-2014固体废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10、[现行标准]HJ751-2015固体废物镍和铜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现行标准]SN/T2884-2011进口固体废物原料爆炸性检验规程12、[现行标准]GB/T32328-20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环境与质量安全评价技术导则13、[现行标准]GB/T32326-20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导则14、[现行标准]HJ768-2015固体废物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5、[现行标准]HJ767-2015固体废物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6、[现行标准]HJ766-2015固体废物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17、[现行标准]JB/T11836-2015危险固体废物焚烧尾气净化设备运行维护规范18、[现行标准]HJ761-2015固体废物有机质的测定灼烧减量法19、[现行标准]HJ760-2015固体废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20、[现行标准]HJ752-2015固体废物铍镍铜和钼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现行标准]HJ750-201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2、[现行标准]HJ749-201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3、[现行标准]DB52/T912-2014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工程防渗系统施工、环境监理及验收24、[现行标准]DB50/T427-2012土壤、沉积物和固体废物二恶英类的筛查酶联免疫法25、[现行标准]DB52/865-2013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26、[现行标准]HJ714-2014固体废物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27、[现行标准]HJ713-2014固体废物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28、[现行标准]HJ712-2014固体废物总磷的测定偏钼酸铵分光光度法29、[现行标准]HJ711-2014固体废物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30、[现行标准]HJ687-2014固体废物六价铬的测定碱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1、[现行标准]HJ662-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32、[现行标准]GB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33、[现行标准]DL/T1281-2013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技术规范34、[现行标准]DB21/T2488-2015氯碱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35、[现行标准]DB22/T1793-2013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处理规范36、[现行标准]DB21/T2180-2013辽宁省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37、[现行标准]HJ2042-2014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38、[现行标准]GB18598-2001/XG1-2013《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39、[现行标准]GB18597-2001/XG1-2013《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40、[现行标准]JB/T11643-2013危险废物焚烧尾气处理设备41、[现行标准]HG/T20504-2013化工危险废物填埋场设计规定42、[现行标准]HJ2025-2012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43、[现行标准]HJ515-2009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试行)44、[现行标准]DB11/503-2007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5、[现行标准]HJ/T365-2007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二噁英排放监测技术规范46、[现行标准]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47、[现行标准]GB5085.1-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48、[现行标准]GB5085.7-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49、[现行标准]GB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50、[现行标准]GB5085.5-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51、[现行标准]GB5085.2-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52、[现行标准]GB5085.4-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53、[现行标准]HJ/T298-200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54、[现行标准]HJ/T176-2005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55、[作废标准]GWKB2-1999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56、[现行标准]GB18598-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57、[现行标准]GB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58、[现行标准]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2015.1.1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修订,2005.4.1施行;(3)、《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11号);(4)、《关于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1]115号,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1年09月16日;(5)、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1.12.17;(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1999年第5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征求意见稿);(12)《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粒度测定方法-手工筛分法》(GB2007.7-1987);(13)《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取样方法》(GB2007.1-87);地方法律法规(1)、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危险废物鉴别办事指南:(2)、关于印发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管理办公的通知;(3)、关于规范危险废物鉴别管理程序的通知浙环发〔2013〕3号;(4)、福建省危险废物鉴别管理办法(试行);(5)、关于进一步明确危险废物鉴别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冀环办[2014]263号;(6)、关于开展全区危险废物危险属性鉴别机构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宁环办函[2015]30号);(7)、关于印发《青海省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8)、关于印发江苏省危险废物鉴定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9)、重庆市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10)、江西省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工作程序(试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