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亵渎(xièdú)骈(pián)进强聒(guō)B.羡慕彬(bīn)彬有理贤达恪(kè)守C.矫(jiǎo)揉造作形销骨立箴(zhēn)言D.宽宥(yòu)游弋(yì)涵养轻觑(qù)2. 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
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这种____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高不了;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____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____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_____,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A.博览质疑诵读精读B.精读博览质疑诵读C.诵读精读博览质疑D.质疑诵读精读博览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共享单车这种新型的自行车租赁模式彻底改变了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自行车出行萎靡,令自行车“重现荣光”。
B.自媒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实施,是健康发展、阳光发展、为网络经济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的前提。
C.路侧停车电子收费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公共停车资源,规范了停车秩序,改善了城市环境。
D.港珠澳跨海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安装和生产技术为世界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和宝贵经验。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的学习。
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B.通过注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人们漫步绿道,便是在阅读这座城市,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话。
C.高铁,中国速度;高铁,中国奇迹。
从绿皮车到高铁动车组,出行工具的变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变革。
D.应急管理,归根到底是专业性和社会性兼具的工作,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基层基础工作;也不能因为现实条件约束,而忽视了专业化建设。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孔子赞赏的中庸《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
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
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
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
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
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
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
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
对孔子的这段话历来有很多争议,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
但其实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
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当然,中国古来有“大义灭亲”之说。
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维护亲情的必要。
所以孔子谈论“父子相隐”的道理,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
你不能说孔子不反对偷羊,但这和“大义”毕竟还有很远的距离。
“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在床上关了灯都不敢放胆胡说,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意思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
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
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
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用现代法律的概念来说,就是在不能表达本人真实意志的情况下签订的文书不具法律效果。
上面说的三件事,性质都有些不同,但都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性格特点、思想特点,就是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我对孔子,不像有些人崇敬得那么厉害,但很喜欢他的温厚与看重常情常理,觉得这是一位好老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曾经发过一些非常重要的议论,其中一点,是健康的道德必须建立在正常的人情、人性的基础之上。
回头看孔子,他并不很背离这个道理,儒家理论,有许多是到了后来才演化得苛酷乃至奇怪的。
5.下列对于子贡赎人一事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鲁国有对赎人者给予补偿的政策,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鲁国人赎回那些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B.孔子赞同、维护鲁国关于赎人的政策,他认为子贡的"子贡赎人行为"既破坏了鲁国好的政策,又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
C.子贡赎人却不接受政府补偿,孔子认为这并不高尚,因而批评子贡的做法。
D.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鲁国人逐渐变得冷漠,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于赎人。
6.对于“孔子赞赏的中庸”特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道德标准,不将道德本身作为追求目标。
B.认为亲情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不顾亲情会给社会伦理带来很大损害。
C.认为不是本人真实意志的承诺,可以不用履行。
D.随着封建社会制度发展成熟,它逐渐演化得苛酷甚至奇怪。
7最能体现本文的写作意图的一项是A.表现孔子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来看待道德问题的思想。
B.说明孔子的意见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
C.说明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D.表现孔子是温厚的好老头。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黄盖传(节选)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遂家.焉家:家庭。
B.置厕.床中厕:厕所。
C.遂以得生.生:生活。
D.皆改操易.节易:改变。
9.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A.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B.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C.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D.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父亲,遭遇凶险苦难,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
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黄盖为武陵太守时,由于兵力不多,他用计将叛贼引入城内,打败了叛军。
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平定讨伐。
四、(8分)1l.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12.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4分)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释】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______”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______”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分)(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1)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2)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
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3)而且,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
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
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4)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
——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