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 部首识字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借助部首识字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生字,知道部首所代表的含义。
3.会读部首识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借助部首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部首识字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指导学生书写某些偏旁、部首。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举例导入1.出示“姑、娘、妈、奶”,让学生读一读,再回忆一下,以前是用哪些好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姑、娘、妈、奶”这四个字的部首都是“女”。
3.师:之前,我们学习了形声结合识汉字的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识字方法,这样的话我们将会更容易认识更多的汉字。
(齐读课题:部首识字歌)二、认识新部首及相关的字出示课文前四句:金银铜铁锡,雨露雾雪霜。
火煎蒸煮熬,竹篮箩筐箱。
1.同学们仔细观察每句话,发现了什么?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跟后面的字有什么关系?学生甲:每句话中的后四个字部首相同,第一个字就是它们的部首。
学生乙:“银、铜、铁、锡”,它们的部首都是“钅”,“钅”表示和金属、金属制品有关的事物。
学生丙:“露、雾、雪、霜”,它们的部首都是“雨”,“雨”表示与降雨有关。
学生丁:“煎、蒸、煮、熬”,它们的部首都是“灬”,“灬”表示和火、光有关的事物或使用火、光。
2.这些字你都认识吗?谁会读?出示带拼音的字,让学生快速拼读。
铜tónɡ铁tiě雾wù篮lán露lù霜shuānɡ煎jiān蒸zhēnɡ煮zhǔ箩luó筐kuānɡ3. 2.照样子填一填。
金—钅—针食—饣—足——三、观察指导,写好汉字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铁、铜、篮、雾。
静态观察: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找出关键笔画。
2.老师范写,提示容易写错的笔顺、结构比例。
动态观察:看老师范写书空。
3.老师讲解竹字头、雨字头和金字旁的书写要领。
(1)“竹”做字头时,竖和竖钩要变形成点,要写得扁而宽。
(2)“雨”做字头时,形态发生了变化,左竖变点,横折钩画变横钩,四个右点变平点。
(3)“金”做偏旁时,笔画发生了变化,左撇略放长,第二笔捺变形成横,第五笔竖变形成竖提。
4.学生在课本中描红后再仿写,老师巡视指导。
体验观察:学生照样子书写,特别注意老师提示的部分。
4.展示学生书写的汉字,进行评讲。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师:结合已经学习过的部分带有衣字旁、米字旁、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引入本课的学习。
1.出示词语:被子、衬衫、大米、粗细、汽车、轻重、小舟、一般。
还记得这些老朋友吗?谁来读一读?2.读了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衣、米、车、舟)二、学习与衣字旁、米字旁有关的生字1.师:下面的这些字与衣字旁有关,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学习这些字,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方法最有效。
课件出示:衣袄裙裤袜学生借助生字卡片,通过小组的互教互学掌握这组字。
(1)“衣”做部首时,是什么意思呢?想想“袄、裙、裤、袜”这些事物都和什么有关。
(“衣”做部首时,表示和衣物有关的事物。
)(2)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衣”的字吗?(学生根据平时的识字情况回答。
)2.学习米字旁的字。
(1)老师投影:米粉糕粑粮(2)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些字的认识,不认识的字可以动手查一查字典。
(3)开火车认读这些字,在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对字义有所了解。
(4)老师小结:“米”做部首时,可以表示和谷米、粮食或粮食做的食品有关的事物。
3.老师讲解衣字旁、米字旁的书写要领。
(1)“米”做左偏旁时,捺变点。
(2)“衣”做偏旁时,形态发生了变化,要变为“衤”,共有五画组成,分别是:点、横撇、竖、撇、点。
三、学习车字旁、舟字旁的字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两组字。
2.仔细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甲: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的事物。
学生乙:舟字旁表示和船有关的事物。
3.老师讲解车字旁、舟字旁的书写要领。
(1)“车”做左偏旁时,笔画和笔顺都有变化。
最后两笔的横、竖变成了竖、提。
形态变为“”。
(2)“舟”做偏旁时,横变提。
4.师:除了用部首识字法来识记这些字外,你们还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学习呢?学生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表达不全面时教师适时引导。
5.师:大家运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进行学习,可真了不起。
那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如何呢?哪个小组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出示文中部分带车字旁和舟字旁的生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其他学生当裁判判断读音是否正确。
四、有情有趣读识字歌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部首识字歌的后半部分,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首识字歌正确、流利、完整地读出来呢。
1.生自由读识字歌,同桌互读互听。
2.指名朗读,结合正音、评价。
3.指导学生有情趣地朗读。
4.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5.照样子,写一写。
钅+同(铜)失()米+羔()(粮)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成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写“聚、匆、概、梢、释、额、纽、旺、召”9 个生字,会认“拣、隙、漾、匆、棠、额、纽”7个生字,理解“大概、匆匆、树梢、释放、纽扣、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难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课前准备:1.课件。
2.搜集春天的诗句、图片等。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一)同学们,不知不觉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美丽极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热情赞美生机盎然的春天?(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
(板书课题)(四)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一)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熟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学习生字。
(三)学生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一)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二)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三)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通过背古诗比赛,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了解作者有助于帮学生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儿童的爱。
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展示课件第三屏)二、整体入手,导入新课回忆,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复习第二个问题,体现从整体入手。
第三个问题也很重要,与结尾呼应。
前面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确定的一个意见;后面则是实践的证明。
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表示儿童多的句子。
(二)交流出示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三)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并读一读。
(四)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五)引读第二自然段。
四、讲读第三至八自然段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讲读第 3 自然段。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2.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
(展示课件第五屏)(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二)引读第4 自然段。
(三)讲读第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
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读第6 自然段。
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
她赞叹什么?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
冰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呢?(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引读一带而过。
老师的两处“引”,提示了“地点”。
讲读这两个自然段,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很清楚。
读的形式选择也比较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