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一、能源家族的成员
能源,就是可以向人们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化学能是人类利用最古老的能源。
能源家族成员种类繁多,而且新成员不断加入。
只要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
以加入到能源家族中来。
能源家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的成员。
1
22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秦山核电三期工程
23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 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 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 核能发电已有45年的历史,所提供的电力约占 世界电力生产的18%,已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 自1959—1995年全球共发生18次重大核事故。 其中,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 站发生重大事故,电站第4号反应堆起火燃烧,致使 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入大气中。据1992年6月官方报道, 已有6000—8000名乌克兰人死于核辐射,而且还长 期严重影响着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8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3、石油内燃机——现代文明 公元前250年,中国人首先发现石油是一种可燃 的液体。18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上第 一口油井,石油工业由此发端。19世纪末,人们发明 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内燃机。 1908年,福特研制成功了第一辆汽车。此后,汽车、 飞机、柴油机轮船、内燃机车、石油发电等,将人类 飞速推进到现代文明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石 油的消费量超过煤炭,成为第三代主体能源。
1、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最典型的是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⑴塌陷损害 包括开采对土地的损害、对村庄的损害。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平均每开采万吨煤炭塌 陷农田0.2公顷,平均每年塌 陷2万公顷。 我国建筑物下压煤超过48亿吨,其中村庄下压煤 占2/3。 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五省平原 地区,压煤村庄1100个,居住村民百万以上。
27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的形式很多,例如太阳能集热为建筑 供暖、供热水,用太阳能电池驱动交通工具和其它动 力装置,等等,这些都属于太阳能小型、分散的利用
形式。太阳能大型、集中和利用形式,则是太空发电。
在距地面三万多公里高空的同步卫星上,太阳能电池 每天24小时均可发电,而且效率高达地面的10倍。太 空电能可以通知过对人体无害的微波向地面输送。
核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有所发展,但是核
电站的最大使用期只有25-30年,核电站的建造、拆
除和安全防护费用也相对不低,过多地建设核电站
是否明智可取,还有待今后实践和历史来检验。 那么,人类将向何处寻找新能源呢? 先进国家的能源专家认为,太阳能、风能、地 热能、波浪能和氢能这五种新能源,在今后将肯定
会优先获得开发利用。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四、核能的利用
核能的利用是20世纪能源科学的主要成就。 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中的核子裂变时释 放出来的能量。核子指的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单位 粒子,是质子和中子的统称。 人类和平利用核裂变能的关键技术是实现链式 裂变反应。链式裂变反应指的是原子核的可控连续 裂变过程。 核反应堆是维持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 核反应堆一般由堆芯、控制棒、反射层、堆内支撑 机构、反应堆容器等组成。
16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辽宁阜新一些民房出现了大裂缝
17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温家宝总理
2003年6月1日,温家宝在辽宁本溪看望采煤沉陷区老工人
18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⑵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炭开采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也量大面广。
平均每开采 1 吨原煤需排放 2 吨污水。
更严 重的是,在有些地区,由于水源和江河
湖海的严重污染,造成居民用水短缺。
19
2、利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化石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 方面。 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燃料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进 入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从而导致温 室效应,改 变了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平衡。 二是热污染。火电站发电所剩“余热”被排出到河 流、湖泊、大气或海洋中,在多数情况下会引起热污 染。例如,这种废热水进入水域时,其温度比水域的 温度平均要高出7~8℃,以致明显改变原有的生态环 境。 20
9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4、绿色能源革命——未来文明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 幅度增长。众所周知,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 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不 可再生,其储量极为有限。按现在的能源消耗,世 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 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 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 罪魁祸首。
行,装机容量数百万千瓦。研究表明,地热能的蕴
藏量相当于地球煤炭储量热能的1.7亿倍,可供人类
消耗几百亿年,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后
将优先利用开发。
32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羊八井位于拉萨北90公里处, 地热田面积17.1平方公里
羊八井地热电站施工现场
33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三、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埋藏
在地下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
化石燃料中按埋藏的能量的数量顺序排列 为煤炭类、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和油砂。
12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植物受高压和地热的作用,
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炭化过程,释放出水份、
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后,含氧量减少而形成的, 含炭量非常丰富。 由于地质条件和进化程度不同,含炭量不同,从 而发热量也就不同。 按发热量大小顺序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炭等。 煤炭在地球上分布较为广泛,不集中某一产地。
波浪能 主要的开发形式是海洋潮汐发电。80年代中期 挪威成功地建成一座小型潮汐发电站,让涨潮的海 小冲进有一定高度的贮水池,池水下溢即可发电。 已经在设计的单座潮汐电站,其它发电量可供一个 30万人口的城市使用。
34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氢能
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就可经提
5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分类:固体燃料、 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
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
和地热能.
6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二、与文明同步的能源革命 1、柴薪马车——农业文明 柴薪是人类第一代主体能源。人类发现 用火之后,首先用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 用于燃烧煮食和取暖,用草饲养牲畜,靠人 力、畜力并利用一些简单机械作动力,从事 手工生产和交通运输活动。从远古时代直至 中世纪,在马车的低吟声中,人类渡过了悠 长的农业文明时代。
21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我国正在加速核电建设,继秦山一期及大亚湾 两座核电站建成之后,还将建设 4 座跨世纪大型核 电站,共 8 个机组,660万千瓦,这 4 座大型电站是: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广东岭澳核电站 (2×100万千瓦),秦山核电三期工程(2×70万千瓦), 连云港核电站(2×1 00万千瓦)。
24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当前,处理核废料,各国大都采取浅部临时掩埋 的措施。某些发达国家甚至将灾难转移,把大量有 毒废料运往穷国。 在利用深部岩石洞室做为永久储存库方面,虽然
科学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迄今未获圆满解决。
核泄漏不能完全避免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由于 技术上的原因及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使一些核电 生产大国在选择永久存放核废料地点时,陷于困境。
7
2、煤炭蒸汽机——工业文明 18世纪西欧产业革命开创的工业文明,逐步扩大 了煤炭的利用。煤气灯的使用,照彻了人类的漫漫长 夜。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一跃成为第二代主体能源。 以煤炭作燃料的蒸汽机的应用,使纺织、冶金、采矿、 机械加工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同时,蒸汽机车、轮 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得到巨大进步。19世纪以来,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得由蒸汽轮机作动力的发电 机开始出现,煤炭作为一次能源被转换成更加便于输 送和利用的二次能源――电能。
风力发电量将要占欧共体电占全国总电力的
30%左右。
30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盐湖风力发电站位于乌鲁木齐附近的的土乌大高速公路两侧,是 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在这里风车林立,绵延数里,非常壮观! 31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地热能
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二百座地热发电站投入了运
油砂是含重质油4-20%的砂子。油页岩和油砂在美 洲大陆偏多。
14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天然气直接采掘于地下,含甲烷为主。 在摄氏零下162度被冷却液化后,作为液 化天然气用油罐输送。
天然气的分布也偏于中东、美洲和欧洲
大陆。
15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取出无穷无尽的氢。氢运输方便,用作燃料不会污
染环境,重量又轻,优点很多。前苏联试用氢为
“图-155”型飞机的燃料已经初步得成功,各国正
4
“化学与社会”专题讲座——化学与能 源
常规能源: 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 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常规能源是 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 新能源: 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 如太阳能、 海洋能、地热能 、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 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