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在我们的课文里读到鲁迅先生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在小小的年纪里还不懂爱河恨的时候,只知道鲁迅文章描述的那番景致很美“高高的皂荚树。
”药中小栓的坟墓旁边夏先生坟头上不知名的小花,和鲁迅一起成长起来的闰土进城见到少东家的拘谨,人物形象那么贴切!景物描述那么美妙!怎么能是过时了呢?你看现在的所谓大家、诗人都在以什么样的作品示人?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鲁迅,这位被无数人肯定的文学大师用笔来战斗,不知道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强过多少倍!唐人图书最近出了一套中国经典图书全集,价格也不贵 10元一本,我一气买了10本中国文学经典。
其中就有鲁迅文学全集,时过境迁,再读鲁迅的经典《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仍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到这位文学大家对当时社会的鞭挞和愤懑。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为民族危亡鼓与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但是我们的精神层面正面临着枯竭,需要更多的营养。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完全不必要只有撤下来一条路好走,从初中时期,在语文里都可以让学生选读。
伟大的鲁迅,他的精神永存!近期微博上流传消息说,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已经从语文教材中消失了,其中,《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的撤出,引人瞩目。
鲁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历来非议颇多。
鲁迅文章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大,语言之艰涩,时代语境的差别,常常成为教学的争议话题。
而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也都仿佛与提倡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去鲁迅,让鲁迅撤出语文教材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留住鲁迅,还原鲁迅,正视鲁迅作品现实意义的意见也同样强烈。
[详细] [微博讨论]争议声中终于等来了“鲁迅大撤退”语文课本大换血“鲁迅大撤退”成为现实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事实上,在这之前,有关鲁迅作品将撤出语文课本的传闻由来已久。
现实条件:“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语文出版社编辑、著名时评人十年砍柴接受凤凰网独家连线时说,2000年以及2001年之后中国的教材,采购方式跟以前不一样的。
2001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基础教材用的都是“一纲一本”,就是一个大纲一本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之后,教材改革为“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但可以有多家出版社出教材,只要国家教材选取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出教材,之后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
以语文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还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等。
不同的出版社选的课文本身就不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可能这调查1.你是否赞同鲁迅作品撤出语文课本?赞同反对说不清2.你是否认为鲁迅作品撤出语文课本会造成鲁迅影响力下降?会不会说不清3.你认为鲁迅作品是否还有现实意义?鲁迅从未过时已经丧失现实意义说不清家出版社选,那家出版社就没选。
权威解释:将更多更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的需要此次关于“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引发的争议,人教社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
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要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
”这是教材出版者和部分学者家长的共识。
于是,才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入选。
4.你会去主动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吗?会不会看实际情况5.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很好一般很差用户信息年龄18岁以下19-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学历中学及中学以下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鲁迅为什么不招人喜欢教学中多年的抱怨:难懂难教与脱离社会实际的鲁迅“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鲁迅作品过时了”等是人们主张删减鲁迅文章的主要理由。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鲁迅作品始终难懂难教。
具体而言《药》、《阿Q正传》等作品,如果没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特征有所了解,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多半是晦涩难懂的。
甚至可以断言习惯于和平幸福生活和娱乐喧嚣的中学生本身很难对以上的作品产生兴趣。
一个都不宽恕的态度:刻薄无情的鲁迅在一些人看来,鲁迅不懂得和谐之道,与今天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严重不协调。
鲁迅一生论敌无数,下笔狠辣无情,绝不躲避推让,绝不虚与委蛇,身后落下喜欢骂人的名声,临去世时又留下了“一个都不宽恕”的著名遗言,以致甚至有人将后来“文革”期间人们互相攻讦无情斗争恶习的根源上溯至此,“归功”于他。
神化与政治化:被简化为脸谱的鲁迅陈丹青就这一话题曾说,长期被神化、非人化、政治化后,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了,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
语文教学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至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
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
今天,鲁迅的读者们已经有可能稍微接近鲁迅生前的语境,理解这个曾经被神化、非人化、政治化,也曾“最被污蔑的人”。
还原鲁迅留住鲁迅应当去政治化而不是去鲁迅陈丹青说:“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
“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
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
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70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
”今天的语文教育有责任还原被政治化的鲁迅,而不是直接去掉鲁迅。
鲁迅从来没有过时朱学勤曾这样写道:对鲁迅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
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
80年代结束,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逐渐对鲁迅发生回归,发生亲近。
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肺之后的理解。
他那样肃杀的文风,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
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
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
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传递文学价值、理性和情感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观鲁迅的文学成就无须赘言,其中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尤其让人心生敬意,这是当今社会所同样不能或缺的文学和精神品质。
但是对于一本教材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传递价值观方面必须有所继承,有所担当。
对于尚未更事的中学生来说,学习鲁迅也许和千百年来在私塾背诵古文的古人一样吃力乏味,一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并会受益终生,社会也会因此受益。
有些价值需要向子孙后代传承,这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
“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
“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
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结束语有关“鲁迅大撤退”,人们的激烈讨论至少说明了两点个问题,一是“鲁迅大撤退”争议巨大,人们存在某种重要价值和记忆被强制切除的担忧;二是语文教材编撰工作缺少主动向社会说明理由和征询意见的程序。
当下鲁迅研究的新空间2008年02月27日11:0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字号大中小】【留言】【打印】【关闭】【Email推荐:】现在常常有人说,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已经过时了,可见,鲁迅研究的当下意义,并非只是一个纯学术范畴的问题,而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烈针对性、现实感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而鲁迅正是代表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寻找真理的一代人,也就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
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可以说,“五四”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民主”与“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只要我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我们总是会想起一位文化巨人:鲁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还需要发扬鲁迅精神,还应该学习鲁迅笔法。
鲁迅的精神资源和文化遗产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我就当下鲁迅研究谈谈我的若干思考。
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两年前,我曾同一位鲁迅研究界的朋友提到过“鲁迅文化资源与建构和谐社会”这一个题目,这位朋友却笑道:“鲁迅,同和谐社会不搭界的。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使我们鲁迅研究界在发掘鲁迅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上缺少自信,患上“失语症”,自我“边缘化”了。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鲁迅一生都在为社会的公正和正义而奋斗,鲁迅依然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民族和谐文化资源”时,提的是两个“大力弘扬”: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这后一个传统的代表人物就是鲁迅。
我的核心观点是:鲁迅的“人国”理想、“立人”主张同和谐社会理论、“以人为本”理念有一致之处;鲁迅关注“弱势群体”,代表“下等人”利益的情结,有利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鲁迅主张打破“可悲的厚障壁”,消除人与人的“隔膜”,有利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鲁迅关于荒漠化和水资源缺失的忧虑,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如果不从鲁迅那里汲取和谐文化资源,只是从儒、释、道那里挖掘和谐文化资源,是不全面的,是跛脚的,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脱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伪和谐”。
鲁迅生平、作品研究的新空间最近,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徐昭武先生出版了一本专著《追寻鲁迅在南京》,对鲁迅生平研究有所推进,挖掘了一些新史料,整合了一批老史料。
我过去一直以为,鲁迅生平研究没有多大空间了,史料基本显现了。
但是徐先生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方面认真做下去,还是很有作为的。
关于鲁迅作品研究,我认为,还是有着广阔的空间的。
一是开展鲁迅作品的人本学层面的研究。
举例说,关于人与人的“隔膜”,鲁迅在很多作品中表述过,就值得重视。
小说《故乡》中的主题,人们可以说出好多种意见来:从闰土由“少年小英雄”变成“中年木偶人”的遭遇,控诉造成变化的“他的景况: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背后的黑暗社会,是一说;表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农村的衰败,又是一说;呼唤革命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说明国民革命必须有较大的农村变动,又是一说……但是,从人本学层面上,小说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普遍困境:人与人的“隔膜”,少年的“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少年闰土心理的“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是“隔膜”;中年的“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是“隔膜”;希望后辈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是渴望打破“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