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课前背诵】Ⅰ 课前背诵原文: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没寂寥。
赏析点拨: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
当时国内战乱未息,杜甫流离漂泊,滞留夔州,寓居西阁,生活更为困顿。
本诗通过雪霁夜宵的子夜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
首联写出西南边城岁末冬寒之夜的凄凉气氛。
二联写悲壮角声,三峡星河影动。
写景中也含有时代动荡的影子。
三联通过听到家家夜哭,夷歌寥落等冬夜所见所闻,表现了时局仍然动乱不定,战乱给人民带来不幸,具体抒发伤乱忧民的深沉感情。
末联则对存有野心的军阀给予讽刺和警示。
诗的大意是:时到年末日月推移天变短,地处天边霜雪初停夜酷寒。
五更鼓角响夜空激越悲壮,三峡星河映长江影像散乱。
荒野外千家啼哭战乱又起,听渔樵传唱夷歌凄楚辛酸。
诸葛亮公孙述终究归黄土,人事萧条音信渺茫又何干?【识记基本知识精选】一、生字侍(shì):侍候。
沏(qī):(用开水)冲。
饷(xiǎng):薪金。
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钞(chāo):指钞票。
角(jué):角色。
戊戌(wù xū):注意几个形近字,戍读shù。
甭(béng):(方)“不用”的合音,表示不需要。
二、词语咂摸:仔细辨别,寻思。
心路:机智,计谋。
嗜好:特殊的爱好,文中讳饰吸毒。
搭讪(dāshàn):为了应付尴尬局面找话说。
老气横秋:可用来形容神气严肃;老练;暮气很重;没有朝气但很骄傲。
打发:文中的意思是施舍。
花哨:方言,指嘴很会说话。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
铁杆庄稼:指满清时旗人享受的世袭俸禄。
随机应(yìng)变:随时根据情况,灵活应付临时发生的事态变化。
【基础知识必备】一、课文导读(一)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所反映的时代及矛盾冲突。
2.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赏析个性化语言。
3.体会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4.了解剧本独特的结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5.了解课文幽默的语言特色。
6.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
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
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离家,辗转于湖北、四川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他的戏剧创作就开始于这个时期。
抗战八年中,他先后写下了《残雾》、《张自忠》、《大地龙蛇》等九个话剧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同时抨击国民党的官僚统治,鞭挞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和汉奸的卖国行径。
这些剧作对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以后进一步从事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
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时代背景:《茶馆》是解放后老舍创作的一部风采独具的三幕话剧。
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和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
课文选的是第二幕。
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裕泰茶馆已破败不堪,主人的改良无法自救,正直的人却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恶势力却异常活跃,横行霸道。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谋篇立意:《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层次结构:《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
课文节选的第二幕,登场人物30多个。
有台词的近20个,他们没有主次之分,台词也不多,只是各自诉说各自的事情,即使起着贯穿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不过在与茶客的交谈中表现着自己。
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故事也是简单的。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似乎也不激烈。
但在这个大茶馆里,再现了一个社会,反映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构成了全剧这一长长的“画卷”。
结构图示:(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写作特点: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例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2.语言幽默风趣。
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都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回味和思考。
3.浓郁的北京味儿。
剧中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
例如“您甭吓唬我玩……”“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老掌柜,你硬朗啊?”“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等等。
这些话有北京地方特色,有时代特点,也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台词简短,儿化词语、北京地方方言等都突出了浓郁的北京味。
4.间接展示矛盾冲突的巧妙构思。
作者不是为写生活而创作,他要深刻地展现出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但他没写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描写各色人等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来间接地写出激烈的矛盾冲突。
王利发努力改良,终逃不了艰难处境,最后破产自杀;松二爷由穿绸褂、自带茶叶,到饥寒交迫,最终饿死;康顺子由被太监买去为“妻”,到获得自由身,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终结,进入民国的社会大变化。
宋恩子、吴祥子之流由做清王朝的鹰犬到做军阀的打手,“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则反映了朝代虽有更替,但恶人当道,百姓遭殃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
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生活的实际,表现了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写作借鉴:学习本文幽默讽刺的手法,为文章增色。
幽默讽刺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作者开始创作,即“立意要幽默”。
后来虽不再以幽默为基调,但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我们要借鉴这种写法,使自己的语言幽默诙谐,富有讽刺力量。
二、重点、难点和注意点导析1.剧本为什么以“茶馆”为题,而且三幕的场景都是一个裕泰茶馆。
导析:《茶馆》全剧没有一个中心情节,只是写了众多人物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必须有一个交融点,作者把这个交融点选择在了一个百年大茶馆——裕泰茶馆。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怎样概括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导析:课文中众多人物上上下下,台词都不多,头绪却不少,理解起来似乎很困难。
不过,只要理出头绪,也不难解决。
可以将课文中上场的人物分分类:下层劳动者;恶势力;“中性”人物。
再逐一分析他们与什么人发生什么矛盾冲突,进而归纳出矛盾冲突的性质,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这样做起来,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类:李三的困苦,难民的哀告,康顺子求工——人民生活的苦难;第二类:巡警摊派索贿,大兵强取豪夺,特务蛮横敲诈,地痞流氓肮脏交易——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痛恨洋人和洋奴,松二爷软弱无能,回忆大清国——劳动者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
综合起来,剧本真实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怎样看待王利发这个人物?导析: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对老伙计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有同情,但决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利益。
对巡警、特务、地痞流氓之类则不同,他智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不满;虽然很厌恶,却仍然笑脸相迎。
尽管工于心计,努力改良,仍然摆脱不了破产自杀的命运。
他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4.剧本在情节之间是怎样联系过渡的?导析:运用了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场戏浑然一体。
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
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因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
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5.《茶馆》是怎样表现三个旧时代必然被埋葬的命运的?导析:《茶馆》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来旧中国的风云变幻的描绘,从横的和纵的两个方面来概括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横的方面,作品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广泛地展现了整个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