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基本特征三、文明的概念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五、文明形成的标志六、文明的起源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文化学关键概念。

因此,必须对文化概念作较深入、较全面的分析。

(一)“文化”(Culture)涵义的变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自产生之后,其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多种意义。

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也不例外,曾经产生过多种涵义。

了解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的涵义变迁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

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涵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文的“文化”涵义则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英文“Culture”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一些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17世纪之前,“Culture”的主要意义是“耕耘”、“农耕”的意思第二阶段:约17世纪—18世纪,“Culture”增添了“教化”等意义。

第三阶段:19世纪以后,“Culture”由动词转为名词,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

2、中文“文化”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中文“文化”仅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之前,“文化”主要是教化、教养和文治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文”、“化”二字皆出现过。

“文”字之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图形,意为“花纹”、“纹理”。

《周易·戏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引申为各种乡政府好,后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

“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为变化、教化。

在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两词的复合词。

在中国古籍中,“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始于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也说是以“文”来“教化”天下人们的意思。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最早见于汉代。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篇》(卷15):“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收入晋朝的束广微(晳)的《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梁朝人萧统注曰:“言以文化辑和以内,用武功加于外边也。

”中国古代“文化”的涵义与现在的文化涵义不同,是指文治和教化的意思。

这说明,英语17世纪前后一词的“教化”、“教育”的涵义,早在中国先秦时代便存在。

第二阶段:自近代西方“Culture”一词传入之后,“文化”作为意译,是十分准确和贴切的。

此后,中文“文化”一词具有与西方“Culture”一词的现代意义。

(二)文化概念的多样性近代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文化概念是谁提出来的?“Culture”一词由动词演变为名词,并赋予现代意义,可能是在19世纪下半叶。

据较普遍的说法,最早为文化下科学定义的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早在1865年出版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一书中,便把“文化”作为一种学术语言。

6年之后,他又将其系统化,而作为一个中心概念。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页将文化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丛体(complex whole),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自从泰勒提出这一有名的定义之后,文化的概念才成为社会科学界公认的术语,并在学术界广泛使用。

泰勒提出“文化”定义以来,有多少种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许多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各个学科均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过定义。

但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他们对文化的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认识,以致文化的定义不断增多。

据一些学者的的粗略统计,1920年之前,只有6种不同的定义。

到1952年有164种。

至80年代末,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250种。

据1998年的统计,有近500个定义。

为什么会造成众多的“文化”定义?造成“文化”的定义众多的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所研究领域不同和分析的角度不同。

有的从社会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结构的角度。

数百种文化定义可以分为几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什么?广义的定义一般把“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把人类创造的或加工的一切都视为文化,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定义是什么?有些学者反对把“文化”与“自然”相对应,认为并非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的总和,而是其中一部分或某一种质素,从而提出众多的狭义的文化概念。

在众多的狭义的定义中,可以归纳成几种类型?较有代表性的有如6类:1、文化是观念体系西方一些学者从人与自我的角度定义“文化”,并把“文化”与“文明”相对立,认为文明是物质的,而文化是精神的。

德语国家和地区及受其影响的国家普遍把“文化”看作是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即不包括物质文化或有形的人工物。

也就是说,文化主要是指宗教、哲学、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等等”。

2、文化是规范体系有些学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文化是行为规范或生活方式,强调文化在规范人们各种行为的意义,强调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引导,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是因为行为模式的不同,把文化作为一个规范体系来界定。

3、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体系有些学者从功能角度的定义“文化”,强调文化的功能,认为文化是满足生存需要和派生需要的工具,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工具,把文化看作是满足欲望、需求、解决问题及调适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工具。

4、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有些学者从象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只有人类才能使用象征符号,人是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

关于人与动物区别的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根据经典著作,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人能制造工具,而动物却不能。

有的说人是理性动物,而动物则是非理性的。

有些学者则反对工具说和理性说,认为动物也能制造工具,动物也有理性。

认为人与动物最大区别能否创造象征符号,人能够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而动物却不能。

因而有些学者把这种区别当作文化的基本意义,认为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

5、文化是结构体系有些学者从结构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文化结构有深浅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二是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或“无意识结构”。

任何文化现象都包含两个方面,即外显和内隐的两方面。

外显的文化是容易观察的,它包含有形物和无形物两类:有形物如住房、服饰、食物等;无形物如各种规则、制度、法律、艺术和技术等。

外显的文化属于没有生命的无机体。

内隐的文化是不易观察的,是无形的,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意识等,如伦理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审美观念、政治观念和法律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这些均属于心理现象,是有生命力的。

也就是说,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无生命力的,是无机体;另一部分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机体。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相结合的产物。

如服饰文化,一般把它归入物质文化。

其实服饰文化也是心物统一体。

服饰文化是由服饰观念、工艺和服饰三种要素组成的。

服饰本身是物质的,是无生命的,是无机的;但人们的服饰观念是心理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机的。

各民族服饰千差万别,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各民族的服饰观念不同,也就是审美观念不同。

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变化,服饰也发生变化。

文化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知识和观念。

知识是文化的主要部分。

所谓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有知识的人。

知识越丰富的人,文化水平也就越高。

知识包括各方面的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理知识、医疗知识等。

各民族文化的差别主要是知识水平的差别,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高低的准则。

观念包括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等。

二、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一)超自然性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心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产物,它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活动有关。

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不属于文化范畴,自然/文化是世界上的两元对立现象。

(二)超个人性文化是超越个人心理的文化实体。

文化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人类集体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集体所共有和体现,因而它是超个人的(super-indiviual )。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村落或一个部落。

个人生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定群体文化之中,既是该群体文化的推行者,同时其思想、行动又受该群体文化所规范。

任何人都摆脱不开生存于其中的既有文化。

社会群体是文化的承载者,任何文化整体离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就不会存在。

个人的生命极短,而文化的生命却极长。

一个人去世后,并不会把文化也带进坟墓,因为文化的承载者是社会群体,而不是个人。

因此,一个社会成员离开人间,而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群体仍然存在。

因此,文化既是心理的,同时又是集体的和超个人的。

(三)传承性文化与个体相传的遗传基因不同,是靠社会传承和发展的。

普通有机物如植物和动物等趋向性(趋向于避开某种特定的刺激和环境,如向日葵总是朝着阳光,植物种子的根系总是向下生长等)、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简单的、先天的自动反应)、本能(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先天性的、固定的一系列步骤)、学习(指后天通过经验而获得的一切)等活动形式。

每一种生物总是以其中一种或几种作为智能活动的主要形式。

植物和动物的智能活动只有趋向性、本能、反射,都是先天性的,由遗传信息来控制。

而人类除了植物和动物的三种智能活动之外,还有学习这一智能活动。

学习是后天获得的,是非遗传性的。

人们所拥有的文化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前代往往把历代积累的各种知识传给后代,并经由个体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

婴儿刚生下来没有任何文化意识,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文化,无论是可观察的文化还是可观察的文化,都是后天习得的。

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但饮食的方法,各民族均有所不同,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人需要吃饭是由生理决定的,但饮食的方法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