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认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而“认识、实践、认识”的命题,由于
它把人的认识源泉归结为精神,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两个命题是对立的。
毫无疑问,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结论却是笼统的、粗略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甚至可能曲解原意。
深入考察人的认识过程,就会发现“认识、实践、认识”的唯心主义性质是有条件的,“实践、认识、实践”也只有从人的认识过程最终意义上说才是唯物辩证的。
否则,就可能对这两个命题作绝对化理解,其结果必然陷入机械论。
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至少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才是正确的。
第一,这个命题讲
的是人类认识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从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无限性的意义上来论述的,而不是
笔者认为,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的程序,大体上可划分为四段。
即“确认问题,选定目
标—搜集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感性材料—对感性材料加工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实施、目标实现。
”认识过程结束。
人的认识是个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什
么、为什么认识它,认识它的意义与应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认识之前就应该明确的。
所
以具体的认识过程必须以确定认识题目与认识目标为起点。
认识题目确定之后,为了实现目标,首先进行感性材料的准备。
材料搜集可以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实践的
途径进行。
在占有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之后,对材料进行分析,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并对各方案评估,选择出最佳方案。
将最佳方案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实现认识
的目标。
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认识、实践、认识’的模式与“实践、认识、实践,的模式
交织在一起,甚至融汇在一起。
·显然,把认识的具体过程简单地划分为“认识、实践、认识”或.实践、认识、实践”,
就会把县体过程的复杂性抹掉。
中国文化在实践与认识关系问题上的特点,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其所以是优点,因为它们拥有部分真理;说
它们是缺点,因为它们有片面性。
本文试谈三点看法。
第一,中国文化主张知行合一。
而中国文化所说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忽视认识本
身。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是为了实践,学习就是学习实践,他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学而优则做。
如此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中国形成传统。
知行合一说有合理的一面,即包含了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但它相对忽视了实践与认识的区分,以实践吞并、淹没了认识,则是片面的。
重视实践是优点,但因重视实践而忽视认识,否认认识在人类文化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急功近利,要求任何研究都要立竿见影,轻视系统研究,优点就转化成了缺点,这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有教训的。
如,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但在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几千年历史中没有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国人建立的。
而在国外,在古希腊时代,一些基础学科就已基本建立,在近代更是纷纷建立了基础科学群。
又如,认为对实践的价值怎么估计也不会太高的极端实践主义仍大有市场。
真理夸大一步就会走向反面,把实践极端化以致否定认识的相对独立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对改革开放是不利的。
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适应环境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由人的认识来指导的这个认识的科学性愈高,实践成功的可能性愈大,实践的效果也愈大;认识愈深人,愈系统,实践的效益也愈高。
因此,决不可以因重实践而轻认识,忽视那些似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基础学科的系统研究。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间题,我们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论述。
我们当然要自觉地使实践与认识统一起来,但统一以二者的区分
为前提,不能因强调统一而忽视了区分。
同样,区分也是以二者的统一为前提,不能以强调区分而忽视了统一。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性,缺乏专门具体的分析性。
从整体来说,人类一切知识在任何时代、任
何地域既是综合的,又是分析的。
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知识的综合性与分析性总是相对的。
由于中国文化重实践轻认识,相对就导致知识综合性强,分析性弱。
整体的综合论述多,就是综合性强,分析性弱的一种表现。
其实,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
这就内在地规定了认识既要运用分析方法,又要运用综合方法,并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离开分析的综合是笼统、混沌,并非科学的综合,古人对世界的看法就属于笼统、混沌的综合。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综合必须立足于分析的基础上,因为分析对整体的细节、方面、要素进行详尽的研究,提供了综合的内容,明确了综合的对象,以及综合什么和怎样综合。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对一个同志作出负责任的综合性意见,同样也不能凭印象、凭直觉,而要通过分析这一同志的政治态度、工作状况、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同志关系等等,只有在充分的分析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总体上提出正确的综合的意见。
分析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的一种方法。
因为客观事物最初出现在人的感官面前的是感性的整体,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笼
统的、大概的、直观的。
依靠这种直观的认识,无法深人到事物的内部和本质中去,也不能科学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这就需要运用分析方法,使人的认识由表面性、直观性、模糊性,深人到事物的内部;它的各个部分要素中去,并找出其中的本质方面,形成对客观事物科学的概念的判断。
没有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就不能进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文化重人文社会知识,轻自然知识以及重内心反省体验,轻外部知识。
重视人文社会知识而轻视自然知识,这是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生产长期停滞的反映,同时又长期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人文社会知识同样得到重视,而且人文社会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被强调得过分,其科学性受到了一定的损害,滋长了教条主义的倾向。
(当然,改革开放后,我国也曾出现过重理轻文的倾向,但重文轻理在我国历史上居于多数时期)其实,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解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内省体验与外求探索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这两个途径很难分开。
一般说来,研究自然精神世界以内省体验为主,但这种研究也涉及自然、社会、他人或自己的过去而不得不借助于外求探索;研究自然、社会,他人以外求探索为主,但这种研究离不开研究者自我的精神状态,研究者必须时时反省体验自己的精神状态,以保证外求探
索最大限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就整个人类认识来说,外求探索无疑是主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内省体验的作用。
不过夸大了内省体验的作用并进而否定外求探索的,在中外哲学史上也不少见,这就是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文化长于内省体验,这是其优点,短于外求探索,这是其缺点。
在今天,要使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发扬其长处,克服其短处,把外求探索和内省体验正确地结合起来。
总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发现其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努力克服重视一个,轻视一个的倾向,解决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过程是一
个辨证的过程。
人们先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
识,直接感受到事物的表象和外部联系,再
通过表象的积累和思维的加工,使感性认识
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的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所以,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即将已有的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同时在此过程中检验理论。
其实质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