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6)墓葬上面没有封土,实行人殉制度。

(7)单于早上拜日,晚上拜月,月圆战争,月方退兵。

匈奴正月、五月、八月三次大的祭祀。

二、月氏。

1、大月氏归孀帝国的建立灭亡及其影响。

(1)公元前2世纪,乌孙赶走大月氏,大月氏月2世纪60年代越过阿姆河就进入了吐火罗王国的中心地区,吐火罗难逃后,大月氏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

他们把占领的大夏分为若干个封国,由大月氏统治者的子弟统治,这些封建主被称为翕候,主要有五个。

大约在1世纪左右五翕候之间发生了兼并战争,最后由贵孀翕候统一了大月氏,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大月氏。

在前几任王的统治下,大月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力强盛,直到公元3世纪,个领地逐渐的独立,仅仅保持巴克特里亚地区。

到公元5世纪,在嚈哒人的打击下,大月氏贵孀王国走向灭亡。

(2)历史影响:贵孀帝国起初使用的希腊文,然后北部创造出了粟特文,南部使用去卢文,还有一种用希腊字母表示东伊朗语的文字,又称贵孀语,也使用花剌子模文。

宗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祆教、希腊教、佛教等等,特别是佛教的产生发展。

当时的贵孀帝国处在几条丝绸之路的中心,所以在当时贵孀帝国是一个国际的贸易中心。

2、大月氏的西迁。

(1)《史记》中:大月氏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2)《汉书》中: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

(3)王国维认为大月氏被匈奴击破后,向西南经过青海柴达木盆地到了鄯善、且末,即到达塔里木盆地南缘,在这里居留了十年(约40—50),然后越过葱岭征服大夏。

(4)另一种说法是大月氏离开河西后,沿着天山以北,到达伊犁河流域即塞地,经过若干年,又受到乌孙的打击,始南行,到了阿姆河北,然后进入大夏。

三、氐族。

1、关于氐族的族源。

(1)氐是从羌中分化出来的。

(2)氐与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联系比较深。

2、氐族的文化。

(1)氐族在二、三世纪的时候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俗和语言不与羌、胡同。

(2)氐族有自己的发式和服饰,编发尚青。

(3)无贵贱都为板屋土墙。

(4)氐族在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

(5)嫁娶礼俗似于羌人,父没则妻其后母,收继婚。

到五、六世纪的时候,嫁娶礼俗与汉族同。

3、关于氐族的建树(前秦和后凉)(1)前秦是由氐人与351年建立,到394年结束,统治44年。

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第一前秦的统治者任用了大批的汉人来治理天下;二苻坚在位期间,征服了很多的政权和国家,它对统一中国和民族融合有很大的作用;三前秦统治者大力的提倡儒学。

(2)后凉(383—403)也是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一个政权,苻坚被姚苌所杀后,吕光建元太安,史称为后凉。

至403年后凉被羌人政权所灭,建国17年。

后凉在我国历史上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开创者于中原纷乱,西域同中原政权断隔之后,又一次在政治上接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来往做出了贡献。

四、羌族。

1、羌族的起源和文化。

(1)羌族的起源:羌族源出于三苗。

(2)文化:羌族没有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

羌族主要从事的是牧业。

羌族习俗是披发左衽,妇女“披发覆面”,实行火葬,其婚俗是典型的收继婚。

建筑是垒石为屋,邛笼建碉堡以自卫,建屋以居人。

在佛教传入之前,羌人通过盟誓来解决纷争,并且都已战死为荣,以伤病死为羞耻。

2、西汉时期汉政权对羌族的政策。

(1)汉朝政府对羌人严重的征税。

(2)汉景帝时候,把大量的羌人迁徙到临洮等,分散羌人,与汉人杂居。

迁离故地。

(3)对羌人武力征讨也是一项重要的对羌政策。

武力征讨。

(4)残忍的屠杀政策也是汉朝对羌族的政策。

诛杀。

3、羌族起义,羌乱,羌祸。

(1)第一次羌乱(107—121),原因是因为汉朝征了许多的羌人去作战。

(2)第二次羌乱(140—145),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地方官吏对羌族群众的残暴镇压和掠夺。

(3)第三次羌乱(159—168),原因也是因为地方官吏残酷的压迫剥削。

4、对后秦政权的评价。

(1)继前秦之后,由羌人姚氏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后秦政权。

这个政权建立于384年,都城在长安,据有今甘肃、陕西、河南等地,417年为东晋所灭,立国33年。

期间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招抚流民,发展生产;抑制羌族的豪强;提倡儒学整顿吏治。

羌和氐汉化程度很高,特别是建立政权之后,为了维护统治,极力的汉化,这对羌族与汉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烧当羌姚氏后秦政权和前秦的对比。

五、鲜卑和吐谷浑。

1、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部活动及其影响。

2、吐谷浑形成的文化。

(1)吐谷浑在徒河青山时,与其他慕容鲜卑部落一样,都从事畜牧业,西迁后,辽河流域的慕容鲜卑由牧业转向农业或者半农半牧。

进入青海后,从农业转向牧业。

逐水草,庐账而居,以肉酪为粮,虽有城郭而不居。

他们特别的善于养马。

(2)杀人及盗马者死,余则征物以赎罪。

处死时,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

(3)吐谷浑“妇人以金花为首饰,编发萦后,缀以珠贝。

”(4)吐谷浑居住在东西交通的要到,到南北朝时候,吐谷浑已经信佛教。

(5)大量的吸收当地的土著。

3、鲜卑各部所建立的区域性政权。

4、吐谷浑的兴衰。

5、鲜卑和吐谷浑有什么联系。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六、突厥。

1、突厥族源问题。

(1)突厥“匈奴之别种也”;突厥“平凉之杂胡”;“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丁谦认为匈奴是“鲜卑种类”;梁启超认为“突厥源于匈奴”,一般认为突厥出自铁勒。

2、突厥简史。

3、突厥社会文化特点。

(1)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移,畜牧射猎为务。

(2)贱老贵壮,寡廉耻,状若匈奴也。

(3)主要是以游牧为主,不过有一部分人在被迫的情况下从事冶铁、制铁手工业。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暾欲谷(646年-724年),后突厥汗国的贵族。

出生在唐朝,官至毗伽暾欲谷裴罗莫贺达干,在重建突厥汗庭及突厥事业复兴中立下大功,历事骨咄禄、默啜及毗伽可汗三朝,为毗伽可汗的岳父、谋主。

默啜死后,帮助毗伽和阙特勤振兴了突厥。

反对毗伽可汗对唐用兵,通晓唐朝政治,知道唐玄宗与王晙、张嘉贞的矛盾。

认为汉化会减弱突厥的战斗力。

大约8世纪30年代前,八十余岁时去世。

有古突厥文的《暾欲谷碑》。

为偰姓始祖。

夏德(F. Hirth)于19世纪末提出,暾欲谷与最早建立后突厥的阿史德元珍是同一人,刘茂才、岑仲勉等学者反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