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 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 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
经济法本质与特征的意义 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的特征
第一节 经济法本质与特征的意义
何谓“本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本 质”解释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 全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 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 象掌握本质。
2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98版)认为, 经济法的特征是(1)积极性或专业性;(2)政策性; (3)(行政主导性;(4)综合性。 3 肖平主编《中国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4 版)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了经济法具有以下特征 (1)积极性;(2)隶属性;(3)技术性;(4)综合 性;(5)全局性。 4王保树(经济法原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版)认 为经济法的特征表现为(1)综合性;(2)经济政策性; (3)社会整体调节性。
以往,人们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分,或者 认为国家利益就是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认为国家利益包 括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无限制地扩大行政调节的范围, 甚至认为经济法是行政法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公共利益无疑是独立于国家利益而存在的,同时它 也是独立于公民个人利益和法人利益存在的。 当我们要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宏观经 济秩序之时,一方面有效地保护公民个人利益、法人利 益和国家利益,一方面又要对这诸种利益加以法定的限 制。这样体现了上述各种利益归属主体的共同要求,因 而称其为社会公共利益。
(三)社会公共性
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本位思想可以分为三 种情况: 一种是“国家本位”,这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行 政法的本位思想; 一种是“个体本位”,这是以当事人利益为主导的民 法本位思想; 一种是“社会本位”,这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 发点的经济法本位思想。
相对于“国家本位”的行政法、“个体本位” 的民商法,经济法是“社会本位”的法。经济法 的社会整体利益调节机制的最集中表现就是经济 法的社会公共性。经济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 为最高准则。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 负责,即都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整 体效益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 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二)综合性
经济法的综合性表现在: 1 调整对象是综合的。经济法既调整市场管理关系,又包括宏观 经济管理关系。前者既包括兼职规制关系,又包括消费者保护关系、 市场职能管理关系;后者既包括总收入与总分配关系、货币供给与 货币需求关系,也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产业结构关系、计 划关系等。 2经济法是多种类的规范综合而成的,表现为多层次的综合性。 3运用多种类的不同调整方法,主要是指导性调整方法、鼓励性调 整方法和抑制性调整方法。 4经济法规范的作用结果表现为综合整体效应,既包括建立和维护 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和宏观经济秩序,以及从整体上建立和维护 市场秩序。
经济法的经济性应当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经济法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 而不是非经济领域,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经济 领域中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和 宏观经济管理关系。 第二层意思是,经济法的调整总是为了实现 一定的经济目的,例如,或者是促进经济方面的 发展,或者是限制、禁止某种经济发展。
其二,将经济法的本质和作用统一把握,认 为经济法的本质和作用实际上也是反映经济法的 地位的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认识它(1)经济法 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法是工 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意志的体现;(3)经济法是 国家实现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重要工具。

其三,认为经济法是形式化的自由和平等的实 质恢复,是从“夜警国家”转向“福利国家”的 法制体现。 其四,认为经济法是为了以“国家之手”来满 足各种经济性的,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或者 说“国家对经济干预之法”。 其五,认为经济法是对于经济从属关系固有的 法。
综上所述,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有时失灵为 政府干预留下了作用的余地、空间,其存在和发 生作用的价值需要经济法加以确认。而政府干预 的缺陷和有时失灵也不容忽视,它需要经济法予 以纠正、限制乃至禁止。经济法就是为了弥补市 场缺陷和政府缺陷而对市场和政府进行干预的法 律。
第三节 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特征的观点 所谓经济法的特征是指反映经济法本质,并作为它的 特点的象征和标志。由于人们认识经济法时的观察对象 不同,更因为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各异。所以人们对经 济法特征的表述也是见仁见智。主要介绍如下: 1 日本的江上勋教授认为,经济法与其他法相比,其 有独立性或特殊性特征(1)多样性(许多单行法规构 成);(2)技术性、合理性;(3)公共性;(4)变 动性;(5)政治性。
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真研究经济法的本质,是准确把握经济法的关 键之一。经济法的特征是经济法本质本质的外在 表现,弄清经济法的特征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经济 法本质的认识。 当然,在不同层次上讨论经济法的本质,将 会使经济法的本质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常讲的 “本质”有三种意义:
一是阶级本质论,即讨论经济法的阶级本质。 二是社会本质论,即讨论经济法的社会本质。 三是根本属性论,即讨论经济法所固有的,决定经济 法性质、全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显然,这三种意义的“本质”讨论应该是在不同层 次上进行的。人们讨论问题的目标不同,或者希望套路 今年所得到的结果不同,采用的“本质”的内涵也就不 同。上述三种意义上的本质前两种的内涵适宜在更高层 次上采用,即适宜在讨论“法”或“法律”的本质时采 用,而“根本属性论”适宜在讨论“部门法”时采用。 因为,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使我们虽然面对不同法律 部门间存在的各种联系,但仍然可以把握它们相互区别 的特征。
第二节 经济法的本质
一、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本质之观点 何谓“经济法的本质”?目前,经济法学界尚无同 意的认识,其主要见解如下: 其一,认为经济法的本质就是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 的法律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特点,主要是(1)经济 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3) 经济法是经济集中和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4)经 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5)经济法是“以公为主、 公私兼顾”的法。
5 刘隆亨(经济法概论第四版 北大出版社97版)认 为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经济法的对象和本质是不 同的。在同一国家里,经济法和其他法律部门比较也有 自己的一些特征(1)从法律组成的形式讲,带有综合 性;(2)从法律内容上具有经济性;(3)从调整对象 的特殊性讲具有效益性;(4)从经济法的功能与作用 讲,经济法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和促进性两种功能,贯彻 惩罚和奖励相结合,是一种带有指导性特点的法律; (5)从实施讲,经济法的实施是有国家经济行政部门 和司法部门共同负责的,遵循经济司法与经济立法相结 合,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二、经济法特征的具体内容
(一)经济性 经济法的经济性是非常明显的。“经济”意味着节 约资源,旨在经济活动相对既定目标达到最有效率的条 件。在资源稀少又要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分配(指资源 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每一种经济制度 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资源分配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而 使社会得到最大满足的情况下,法律规则首先是建立使 人类活动达到这种目的的适当制度。更具体地说,我们 的市场经济必须有保证其充分发展的最佳法律制度。
二、经济法的本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实际上, 正确地解决这一关系,是我们理解经济法本质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 挥着主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 固有的缺陷,而且有时失灵,如缺乏完全有效的竞争、 产生外部效果、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调 节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局部性,这些情况表明,作为体现 市场调节机制之法以维护自然人和法人利益为主的民商 法已显出力不从心,而且道德 的力量也显得不足,作为 政府已不能仅起“夜警”作用,隔岸观火,政府必须承 担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需要政府对市场缺陷进行 矫治。
当然政府干预的机制同市场机制一样,其自 身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它有着存在和 发生作用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不 是万能的。这也就是政府干预也有失灵之处,其 原因也是不完善的星系和不完全的市场,主要表 现为(1)政府干预易于产生浪费和缺乏效率; (2)政府缺乏判断其干预行为是否适当的标准; (3)政府干预存在任意性。既然如此,也需要 通过法律对政府干预行为进行约束、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