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婚姻制度摘要:唐朝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国家的各项制度有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唐朝的婚姻制度着手,分几个部分论述了唐朝的婚姻法律文化,展现了唐朝的婚姻状况。
文章论述了唐朝婚姻的缔结与解除,以及婚姻的几个禁止性条件,最后简要论述了婚姻中财产的分配或继承。
关键词:唐朝婚姻制度婚姻缔结婚姻解除财产分配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小家和谐安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而婚姻关系则是一个家庭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唐代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婚姻制度。
唐朝婚姻的缔结、解除都有具体的制度要求,既有继承前代的,也有根据王朝自身的需要进行创新的。
另外,唐朝关于婚姻的禁止性条件、婚姻中的财产也有相关的制度要求。
一、婚姻的缔结《礼记·婚义》中说到:“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1这就说明了在古代社会婚姻的重要作用,两姓姻缘的缔结,一为祭祀,二位生育。
这也就是封建社会重视婚姻的原因:祭祀能保持后辈对祖先的崇拜,生育后代则确定了对后代的责任,从而再次建立起子孙对自己的崇拜,这些“崇拜”构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
出于对婚姻的重视,唐王朝严把婚姻的缔结这一关。
唐朝婚姻的缔结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一)“一夫一妻制”《唐律·户婚》中的“有妻更娶”条就规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
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
各离之。
”1也就是规定每一名男子只能娶一名女子为妻,已经娶妻的男子如果再娶一位妻子,则流放一年,女方也有罪;如果这名男子隐瞒了已经娶妻的事实,则流放一年半,不知情的女方不犯罪,并强制离婚。
但唐律中却没有明确的禁止纳妾的规定,而是对社会上层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而确定了不同的纳妾数量,对社会下层有“承祀继世”需要的纳妾表示支持和默许。
唐律虽然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往往与“多妾制”并行。
上层社会纳妾多是因为家族香火不旺、亦或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也是存在的。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社会中的女子生活环境闭塞,婚姻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以婚姻的决定权多掌握在有较多生活经验的父母手中。
即使在开放的唐朝,婚姻的决定权也是掌在家长手中。
另外,媒人在婚姻的缔结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父权制社会,男性为了确保后代在血缘上的纯洁,就必须做出种种规定,以禁止婚前女子的性行为,未婚女姓被剥夺了与外界男性交往的自由,这时婚姻中联络男女双方的中介人“媒”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1媒人的作用就是沟通男女双方,《说文》谓:“媒,谋也,谋和二姓者也。
”2说的就是媒人在两姓婚姻的缔结方面的作用。
媒人是联系嫁娶两方的媒介,嫁娶双方通过媒人了解对方的人的情况。
虽然有两情相悦的,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会行结婚大礼。
媒人自提亲起,到订婚、促成结婚都会起着中间人的作用,在男女双方间作跑腿,联络,协调、细节调解,搞气氛,说吉祥说话,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直至婚礼结束,并从中收取媒人费。
(三)“同姓不婚”古人由于活动圈子太小,人都依附在土地上,生活在一起的同姓人一般都是同族人,血缘上比较接近,近亲结婚当然会导致子孙“不蕃”。
于是,《唐律·户婚》做出对婚姻缔结的限制,规定“同姓不婚”,违者各徒二年。
3除了这些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外,婚姻的缔结还要满足形式上的条件:六礼。
六礼为结婚的六个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纳采,就是男方的父亲先派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女方同意后,就派使者送定亲礼品,正式求婚。
纳采为六礼之首。
问名,纳采结束后,使者立即询问女方父母的名字,女子本身的名字、排行和出生年月日,回男方占卜吉凶。
纳吉,问名结束后,男方占卜得到吉兆,使者就重新到女方家里,1《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聂绛雯2《说文》婚姻就正式地确定下来,这就是纳吉。
纳征,纳吉结束后,男方向女方送财礼,无论贫富,财礼是不可少的,这叫纳征。
请期,送完财礼后,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选定结婚日期,其实男方在占卜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结婚的日期,“请期”只是谦辞,表示尊重女方的意见。
亲迎,到了约定的成婚日期,新郎就于黄昏时分到家迎亲。
婚姻就算是结成了。
二、婚姻的禁止性条件上面说到了正常的婚姻的缔结程序,但是也有一些婚姻是不合符规范的,是遭到禁止的,官府根据相关条例对这些“无效婚姻”进行处理。
婚姻的禁止性条件涉及身份、行为、时间等方面。
仅在身份方面的限制就包括同姓不婚、亲属不婚、异类不婚、官民不婚、有妻不婚、僧尼不婚等。
1“同姓不婚”在上面已经详细了解了,是为了防止“子孙不蕃”,“亲属不婚”则是大多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与封建伦理道德。
虽然唐朝是个开放的王朝,并且有很多公主嫁与异族的情况,但是,那是在王朝的允许范围内,《唐律疏议•卫禁》中“越度缘边关塞”条规定了唐代对异族婚的限制:(1)中国人不得越边塞与异族人通婚,违者,流二千里;婚姻未成,则减三等处罚。
(2)国内官人、百姓不得私与入朝蕃客为婚。
(3)蕃人经允许居住中国内,可以娶汉女为妻妾,但不得将其带回蕃内。
1“官民不婚”规定监临官不得娶所监临地之女为妻妾,这是为了防止监临官与所监临地豪强势力勾结,亦或是防止监临官利用职权强娶妻妾。
“诸监临之官,娶所监临女为妾者,仗一百。
”2行为上的禁止性条件则包括有妻不婚,严禁悔婚、冒婚、奸婚,不得娶犯罪逃亡妇女,严禁强制守节寡妇改嫁,严禁恐吓为婚、禁买卖婚姻、禁和娶人妻。
时间上的禁止性条件为大丧之时、父母的服丧期内、祖父母或父母正受牢狱之灾之时都是不能行婚礼的。
汉文帝遗诏曰:“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娶妇嫁女祀祠饮酒食肉。
”3这是比较开明的规定,即禁嫁娶以三天为限,后世(包括唐代)多以此为则。
在服丧期(包括天子、父母)内嫁娶是要接受处罚的。
“诸闻父母若夫之丧......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4在应该服丧的日子里“忘哀作乐”的人要受流刑三年。
《唐律疏议·户婚》中“父母囚禁嫁娶”条规定“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减一等;徒罪,仗一百。
(祖父母、父母命者,不论。
)”5即祖父母、父母被囚禁期间是不能嫁娶,即使获得祖父母、父母的准许与理解也不能大摆筵席,大肆铺张。
时间上的禁止性条件多为维护封建家长的尊严,表示对逝者或正在受苦的长辈的尊重。
三、婚姻的解除1转引自谢娇.《唐代婚姻成立的禁止条件》2《唐律疏议译注》第506页。
3《文献通考》马端临4《唐律疏议译注》第408页。
婚姻的缔结本就带着很大的目的性,当婚姻不能达到之前的目的甚至影响双方的生活时就要解除婚姻了。
当然,平常百姓家由于娶亲花费过大,一般不会轻易解除婚姻。
婚姻解除的归属权一般掌握在男方手中,女性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由于夫妻关系出现问题而解除婚姻是婚姻解除的一种方式,另外,官府强制解除婚姻是另一种解除方式。
婚姻的解除手段有七出、义绝、和离。
七出是指女子若有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可以休弃之。
《大戴礼记》卷13《本命》云:“妇有七去(“七出”原叫做“七去”或“七弃”,“七出”之称始于唐代,但其内容却是一样),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1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一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
“七出”多为因妻子的行为而影响夫家的伦常秩序及一般生活秩序而遭休弃,掌控权操控在男子手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风气。
与“七出”相制约的“三不去”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男方滥用此种权利,体现一定的人性化。
所谓“三不去”,即妻子满足“三不去”中的任意一条时,丈夫不得休妻。
一曰经持舅姑之丧;二曰娶时戏后贵;三曰有所受无所归。
此为“三不去”。
2即妻子与丈夫一起为公公婆婆守过孝,或妻子进门时夫家贫困后来夫家富贵起来,又或女子出嫁之前有娘家人可以依靠但是之后娘家已经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有这些情况的丈夫不可以休1《大戴礼记》卷13《本命》妻。
《唐律疏议·户婚》中规定,符合“三不去”原则而丈夫休弃之的,“杖一百。
并追还合”。
1官府不仅不会办理这样的休妻案,反而会惩处男方,并再撮合这样的夫妇。
《唐律疏议·户婚》中“妻无七出而出之”条又规定:“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
”2也就是即使女子在“三不去”范围内,但犯得是“恶疾及奸”,那就不能用“三不去”这条律文了。
“义绝”,所谓“义绝”是指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
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
“义绝”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唐律疏议·户婚》“义绝离之”条:“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
”3妻子即使在“三不去”范围内,但一旦犯下“义绝”也必须与夫离。
“和离”,所谓“和离”即“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
4夫妻双方若已不能和谐相处,也只能通过离婚来解决问题。
关于唐代的离婚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四个程序:1、双方合意。
在唐代,除了由于义绝而导致的强制离婚不需要双方同意就必须终止婚姻关系之外,对于七出和夫妻之间不和谐造成的离婚都需要夫妻双方和其亲属的合意才能结束婚姻关系。
2、制作书面文书。
在唐代,男女双方就离婚达成一致后,必须形成书面的文字,这在当时被称为离婚手书,或叫放妻手书。
3、上报地方官府。
在唐代,不管是“和离”还是“七出”导致的离婚,大概都需要上报地方官府。
4、官府裁决。
在唐朝,绝1《唐律疏议·户婚》第267页2同上。
3《唐律疏议·户婚》第268页。
大多数离婚案件,制作了手书并上报官府备案后就算结束了,但是,对于发生了离婚纠纷的案件,就需要官府出面裁决了。
1四、婚姻制度中关于财产的要求《礼记·昏义》中有记载:“大抵因出嫁费繁之故。
闻民间嫁女,无一不备,有用银数百两,数千两者,最少亦须百数金。
虽卖田借债,亦须凑办。
男家以厚嫁为荣,薄则笑之,甚至翁姑待媳妇,以妆之厚薄为爱憎。
”2唐代制度因袭前代,女方嫁女儿花费甚大,有的甚至卖田或借债也要风光嫁女儿,因为女儿嫁妆的多少关系到她在夫家的地位,嫁妆太薄的女子在夫家会受到轻视。
《宋刑统》卷十二“卑幼私用财”条引唐代开元年间的《户令》云:“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
其父祖亡后,各自异居,又不同龚,经三载己上,逃亡经六载已上。
若无父祖旧田宅、邸店、碾皑、部曲、妇牌,见在可分者,不得辄更论分。
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裨,妻家不得追理。
兄弟亡者,子承父分。
继绝亦同。
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
……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