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

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

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第 11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子,积累词语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设计预习提纲。

五年级下册第 11 课《晏子使楚》预习提纲学校:班级:姓名:一、日积月累(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4.趣味识字:(二)词语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

(三)尝试复述:3—5段二、理解运用(一)整体感知1.主要内容:2.文章的结构:(二)文本细读细读课文,想一想,把你的思考和感受写在相关语句的旁边: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4.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迁移运用1.阅读链接:读一读晏子的故事《鸟》,想想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在文章中做做标记。

2.写法运用:试着用一段对话,要能体现出人物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收集了解有关晏子及其故事的资料。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收集资料,了解晏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1.[出示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题目]。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

出示课件,晏子的资料。

二、预习评价。

1、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2.展示检查认真的小组长的名字。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日积月累。

1.朗读:(1)指名一个小组的同学读课文。

师生正音并做评价。

(2)重点朗读:①第二段: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注意的字音:侮辱学生读后,“侮”和“辱”单个的字音都为三声,但在读整个词语的时候,要把“侮”读作二声。

②第五段: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的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服不同吧。

”注意的字音:淮结合上下文理解“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的词语意思。

出示词语的意思,可让学生练习上下文来说。

2.识记生字(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2)引导趣味识记:侮:“每”天多一人。

3.书写指导(1)写正确:(易写错字指导):出示全部生字,易写错字颜色变红(含学生找出的易写错字):谎、橘①学生观察,找出易写错的笔画。

②并交流明确:“谎”字左窄右宽,中间的“亡”要写得扁一些;“橘”字“木”捺变点,“矛”稍扁;“贼”字部首最后一笔是点,“戎”字的斜钩要伸展。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书写:敝、嘻、淮、谎①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规律。

②交流并明确:同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有的需要用竖中线平均分开,两边大小一样;有的则需要左窄右宽。

③学生练习书写。

4.词语积累(1)展示某些同学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

(2)展示老师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

强调:分类积累词语,有助于理解、记忆和运用。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1)主要内容: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文章结构:展示某同学总结的文章结构,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

2.文本细读(1).问: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课文中几次写到他侮辱晏子?[板书:楚王晏子](2).师叙述: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想:在这个故事中,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板书:侮辱反击结果】(3).抽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次斗智: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4).师小结:刚开始,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缺陷,让他钻洞进城,对晏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在晏子见到楚王时,楚王讽刺晏子无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接着楚王借一个囚犯,把偷的罪名安在齐国人身上,侮辱齐国的分量一次比一次更重了。

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一一反驳。

(5).[课件]晏子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板书: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板书: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的,结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

” 【板书:没出息强盗国只好陪着看】①你觉得此时晏子的心情怎么样?他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②试着模仿晏子的语气来读读晏子的话。

在读中体会:晏子对楚王的反驳妙吗,妙在哪里?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

分析:第一句:晏子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了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羞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第二句:通过朗读,体会晏子回击楚王的力度,既羞辱了楚国,又让楚王有苦难言。

晏子的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

第三句:晏子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了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羞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抽生回答,朗读。

板书: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7).这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生接读,再次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

(通过自由练读,有感情展示读,师生接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8).在晏子妙语连珠的反驳下,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9).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小组交流、汇报)开头写起因,中间写经过,结尾写结果。

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为紧凑,结构严谨。

(10).学到这里,你觉得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出示课件:评语四、迁移运用、表演课本剧1.师叙述:这三个故事主要由对话组成,大家想要演好,先得过台词这一关,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情地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

2.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练习有感情地读他的话。

师叙述:你想扮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还是故事中的配角―士兵呢?赶快行动起来。

3.展示。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晏子的故事《鸟》或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六、限时检测。

五年级下册第下课《晏子使楚》限时检测题学校:班级:姓名:一、听写(侮辱、撒谎、敝国、淮南、囚犯、臣民、规矩、柑橘)二、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面不改色:安居乐业: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想乘机()晏子,显显楚国的()。

晏子凭着自己的()和(),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驳。

从此以后,楚王晏子了。

2、楚王知道晏子(),就故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尺高的洞。

而晏子说(),楚王只好叫人打开城门迎接他。

五、你从晏子身上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11、晏子使楚楚王——————晏子(侮辱)—————(反击)————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没出息强盗国只好陪着笑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11晏子使楚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

课文讲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一位。

(板书:晏子)他原名叫做晏婴,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呼他“晏子”吗?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呢?简单交流后小结: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称为“晏子”定有他过人之处。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来看看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板书:使楚)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幻灯出示要求:(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3)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晏子出使楚国时的哪些事?2.检查读书情况(1)出示“大夫”,(指生读)dafu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今这个词语还可以怎么读?(指生读)daifu 大夫就是?(2)交流: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晏子巧妙反驳,使得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随机板书:楚王晏子侮辱反驳不敢不尊重3、谈谈对晏子的初步印象:你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了吗?简单交流:机智过人、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