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闻名于世的一部著作,其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运用,虽然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是比较严肃的,但是作品的语言风格却是幽默诙谐的。

[1] 他常常突破常规,独辟蹊径,令人出其不意,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方式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细细品味起来引人深思。

作者以极高的语言艺术运用水准,对文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刻画,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能够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还能充分地领略到语言艺术的巨大魅力。

一、比喻手法的运用纵观近现代新文学作品中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如果要说哪本小说的语言艺术最生动、最精彩,那么恐怕非《围城》莫属了。

记得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围城》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思想,其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比喻修辞,在审美解读中也总是
妙语连珠,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使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对文章主题的领悟和在会心的阅读中有种回味
无穷的感觉。

[2]
钱钟书先生对中外文学都有涉猎,因此他的知识非常的渊博,对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并不拘泥于一格,而是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围城》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内涵非常丰
富,其喻体融艺术、文学、哲学、历史、民族、宗教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为一体,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置身于一个繁茂的文学园地,其丰富程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作者利用渊博的知识,结合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力求使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在方鸿渐和苏文纨的情谊的描写中,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将其比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行线”,事实上作者已经暗示了两个人最终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这不仅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使小说的内容显得趣味盎然,并且语言表达上也准确而又生动。

对方鸿渐和苏文纨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吻,作者不仅将其比喻成清朝官场端茶待客的时候客人象征性的用嘴唇在碗边抹一抹的样子,还将其比喻成是从前西洋法庭开庭审理证人时,法官在宣誓中用嘴巴碰触《圣经》,或者是信女们亲吻西藏的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等。

[3] 作者运用这几个比喻其实就是为了表现人物对这个吻敬而远之的特点,而这几个比喻又分别运用了宗教方面的知识和民族习俗,传达了方鸿渐在这个时候对苏文纨的爱情已经转化为友情,因此在这个亲吻中,他并没有很大的波动的微妙心理,透漏了方鸿渐这类小知识分子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笔下的人物动作的描写,对其进行心理活动的剖析,此种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令人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巧妙的套用典故进行比喻也是《围城》比较出彩的一个特点。

每一个典故其本身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蕴,作者在叙事和描写的过程中对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作品的内容更
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时还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空间思维。

读者在进行此类比喻手法的阅读时,首先要读懂的第一层意思是它
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结合典故中所体现的精神内容,进而对其在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文章的主题将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同时也能体会到语言的巨大魅力。

[4] 另外,在进行典故的套用时,为了能够让人更好的对其进行理解,作者在对典故进行叙述的时候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其
加以阐释,使其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更加的通俗易懂。

比如
在小说中,《伊索寓言》中讲述的“狗看水中影子”的故事曾
多次出现,其主要寓意是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常常照一照,认
清自己。

暗喻在《围城》中的运用非常多。

比如,作者对西洋人在赶驴的时候把萝卜挂在它的前方,驴子为了能够吃到萝卜就会往前走,但是永远都够不着。

这段文字中的驴子就是小说中方鸿渐胸无
大志、目光短浅的处境的真实写照,讽刺中尽显淋漓尽致的快感。

二、讽刺手法的运用钱钟书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的擅长,从大的方面讲有主题意蕴的暗示,从小的方面讲有主人公隐秘
心理的挖掘,处处都体现了作者对讽刺小说体式高超的驾驭能力。

比如文中有一段对汪处厚的人物肖像的描写,主要是对他的胡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生动逼真,非常的形象,就像是汪处
厚这个人从作品中走出来,走到读者的眼前一样,再加上作者
对他的理想和历史的讽刺,令人忍俊不禁。

钱钟书总是能够引经据典,超越具体的对象的束缚,完全
释放自己的想象空间,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讽刺和幽默,从而形成了一种融睿智、谐趣为一体的特殊的讽刺方式。

在作品中,作者除了对中上层知识分子进行嘲弄和反讽,对没有生命的机器
也极尽反讽之事,比如对方家大宅每小时慢7 分钟的时钟就进行了一番拟人化的调侃。

另外,钱钟书还善于运用心理讽刺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进行灵魂深处的研究,揭示人与人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讽刺其丑陋的灵魂。

[5] 比如,在孙嘉柔生病的时候,李梅亭不愿意将感冒药给她吃,于是就将自己吃剩下的鱼肝油当做感冒药给她吃了。

作者对李梅亭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表现了她的吝啬而又自私的嘴脸。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围城》主要是对抗战背景下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的形象和思想进行描绘,通过对他的爱情、亲情和家庭关系等的描述,揭示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同时进行道德上的批判。

作者从题目入手,运用“围城”这一象征性的结构,全文贯穿象征手法,体现了现代人对历史、对生命、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

围城象征着封建环境和封建思想对婚姻的束缚。

小说对主人公的婚姻状况以及他与几个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最终通过对他婚姻的破裂以及他在情感上的突围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人类精神上的困境和孤独感。

[6]
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场任何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都会经历的纯洁的爱情,他因为唐晓芙而产生了结婚的想法,但是后来恋爱失败了,方鸿渐开始对恋爱产生了“一朝被蛇咬,十
年怕井绳”的心境。

不过,人的心中总是还是存有期待的,他在
伤心失落之后又开始了第二次恋爱,这一次他与一位不错的女
孩孙柔嘉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婚后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争吵和打闹之后,方鸿渐逐渐
认清了婚姻本质,最终鼓起勇气从婚姻的城堡中逃了出来。


种方鸿渐所经历的婚姻中的困境其实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困境,而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这是钱钟书对《围城》这部小说的总结。

[7] 四、语言简练,
警策省心
《围城》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是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篇哲理诗也不为过,小说同时还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辩证法的观点。

首先,小说的题目定为简简单单的“围城”两个字就是大有
深意的,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和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
体现了当时社会中的封建婚姻和封建思想的状态。

在围城外面
的人想要冲进去,在围城里面的人却想要冲出来,希望与失望,
执著
与动摇,其实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这种思想。

其次,小说中也有作者对世人的警策,比如,作者说道:“以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的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种教育。

”这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教育的思考以及对教育者的
警示。

五、语言幽默诙谐虽然《围城》这部小说表达的主题是严肃的,但是在整部小说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它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幽默诙谐不是轻佻,也不是油嘴滑舌,而是通过一种反讽的方式,对新时期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灵魂进行彻底的剖析和批判,在这群人中,有绅士,有淑女,有学者,甚至有教授,作者都用自己的笔一层一层剥去他们身上文明的外衣,暴露出他们隐藏在这层外衣之下的愚蠢、卑鄙、虚伪和浅陋。

比如主人公方鸿渐利用未婚早逝的妻子的嫁妆费用出洋深造,回到家乡后迫不及待地要向学生进行西洋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演讲,他说自己见识大长,中国品性方正,所以天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因此主张地是圆的,西洋进口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等等。

[8] 他的所谓的这些见识其实不过是一些谬论,但是他却将其奉为真理。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

这是方鸿渐本人的悲哀,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失败。

六、结语《围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语言魅力的文学巨作,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它受鲁迅作品暴露社会性质的影响,对新文学时期的知识分子缺乏思想、虚伪、卑鄙的精神世界进行抨击和揭示,其主要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新国民性的呼唤。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叙事的刻板,运用了象征、比喻、反讽等手法,采用简练诙谐的语言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和刻画,生动而又形象,简洁而又深刻,鲜明
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另外,作者在技法上还讲求中西合璧,对现代文学人物画廊起到了非常大的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