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体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题加答案之运动训练学第一套(赵振杰整理)

北体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题加答案之运动训练学第一套(赵振杰整理)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题加答案之训练学(第一套)
本资料由赵振杰老师编制,属于基础阶段的测试题,建议十月份到十二月份之间使用,评测自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训练学150分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竞技需要原则
2.竞技水平
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4.运动训练学
5.间歇训练法
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试述发展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3.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2.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名词解释
1.竞技需要原则
专项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4.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是指在研究和总结运动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其它学科的基本原理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简答题
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将研究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反映各项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个项目间产生与发展的关联性。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主要反映各项群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对于取得专项运动成绩的倾向,及项群内部项目之间竞技能力的差异。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主要反映不同项群及同项群各项目之间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不同。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主要反映各个项群在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等方面的规定性。

4.试述发展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 1、负重抗阻练习如运用杠铃、哑铃等训练器械。

2对抗性练习,如双人顶、推、拉等,依靠对抗双方以暂短的静立作用发展力量素质。

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如使用拉力器,拉橡皮带等,依靠弹性物体变形而产生的阻力发展力量素质。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利用力量训练器械,可以使身体处在各种不同的姿势进行练习,可直接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肌肉力量,使训练更有针对性。

使用力量训练器,还可以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如沙地和草地跑、跳练习等。

做这种练习往往在动作结束阶段所用的力量较大,每次练习要求不用全力,动作要轻快。

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如引体向上、倒立推起、纵跳等。

这类练习均由四肢的远端支撑完成,迫使机体局部承受体重,使机体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发展。

7、电刺激。

用电刺激发展力量能力,将点电极置于肌肉的起止端,电流是以人体不感痛苦为宜。

经刺激后,肌肉体积没有明显增大,脂肪减少,力量得到提高。

3.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不同专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训练内容和手段时,就必须注意到不同项目专项竞技的不同需要,有计划的实施区别对待。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对训练的安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另外,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了明显不同的
要求。

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及变化,都要求教练员及时根据具体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有区别的组织训练。

论述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

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能力的作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的。

各项目运动员的主体竞技能力和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

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前一个运动状态的延续,又是后一个运动状态的先形。

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即称做连续性。

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的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负荷都有各自的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外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的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人体对训练的生物适应过程。

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但当负荷超过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

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先已经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的设计都需要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

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2.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所谓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制胜因素对专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是人们在对专项比赛的各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后归纳总结出来的。

每个项目中,制胜因素是一个因素群,在认识项目的制胜因素及其关系是,要特别注意各因素内涵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2.培养战术意识
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应当把培养运动员在各种复杂而艰苦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战术的能力这一任务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这也是在战术训练中贯彻练为战思想的具体要求。

战术运动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高度的时效性;高度的灵活性。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个人战术行为指运动员在战术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行为。

是运动员个人战术的直接表现,亦是集体战术行为的基础。

集体战术以个人战术为基础并对此加以协调配合。

战术配合水平取决于:运动员在战术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活动方式的协调程度;集体战术的基本条件: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一致性;高度的协调性。

5.重视战术组合;
战术组合分为程式性组合与创造性组合。

程式性组合:指将各种战术行动在空间上、时间上按一定的顺序所构成的战术组合。

创造性组合:根据比赛临场变化情况,不按固定程式,创造性地将几套战术组合在一起。

程式性组合表现于训练和比赛之中;创造性组合表现于比赛之中。

程式性组合是创造性组合的基础。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战术创新分为常用战术创新和特殊战术创新。

常用战术创新是一种基础创新,难度较大;特殊战术创新是一种实用性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