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鞋业智能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12月出版
文本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系 (3)
1、行业主管部门 (3)
2、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4)
二、行业规模与发展趋势 (8)
1、行业背景 (8)
(1)中国鞋类产品消费额巨大并持续增长 (8)
(2)制鞋企业改造传统生产线需求迫切 (8)
(3)制鞋行业正向个性化定制方向转变 (9)
(4)世界各国推动制造业升级 (10)
2、行业规模 (10)
3、行业发展趋势 (11)
三、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12)
1、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风险 (12)
2、政策风险 (13)
3、宏观经济下行导致下游需求变化的风险 (13)
一、行业监管体系
1、行业主管部门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宏观管理职能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承担,国家发改委主要通过研究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中长期产业发展导向和指导性意见等。
智能制造装备相关的技术标准是由国家工业与信息技术部(简称“工信部”),工信部主要负责拟定工业发展行业规划、相关计划及配套的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
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2、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国家出台了诸多扶持和规范自动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二、行业规模与发展趋势
1、行业背景
(1)中国鞋类产品消费额巨大并持续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鞋类产品时尚度和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鞋类产品价位也不断提高,为具备良好品牌形象和较高时尚度的鞋类产品销售提供强劲动力,因而鞋类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产业信息网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2013年中国鞋类产品消费额稳步增长,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0.60%;2015年-2018年中国鞋类产品消费额将保持6.40%的复合平均增长率,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4,383.90亿元。
(2)制鞋企业改造传统生产线需求迫切
从全球范围上看,目前世界制鞋大国主要是中国、印度、巴西、越南等。
全球现有各种制鞋企业3-4万家,制鞋业及鞋材、鞋机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
目前中国鞋类产量约为11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比例60%以上,鞋类出口约占全球鞋类贸易总额的1/4,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
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上涨、劳务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传统制鞋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产业工人紧缺、生产流程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
对于制鞋企业,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减,智能制鞋设备不仅能够缓解制鞋企业面临的“用工荒、招工难”的艰难处境,更有利于提供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支出。
目前大中型制鞋企业迫切需要使用智能制鞋设备对传统制鞋生产线的改造。
(3)制鞋行业正向个性化定制方向转变
传统鞋业的渠道建设基本雷同,以层层递进竖状结构为主,末端是门店与消费者,供应链组织方式是按照高度计划型大批量、深库存的组织商品生产,这种结构会造成商品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断裂。
随着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消费者会根据具体场合、身份、个人爱好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鞋类产品,同时追求消费的个性化,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鞋类产品需求日趋强烈。
而个性化定制也给传统制鞋企业的运作模式带来了挑战。
(4)世界各国推动制造业升级
制造业智能化是全球工业化的大势所趋,也是重塑国家间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主要工业化国家将智能制造视为未来制造业的主导范式,表明制造业在先后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三次革命后,智能制造在技术上与经济上逐渐具备了可行性,制造范式转向智能化,势在必行。
2、行业规模
目前,全球鞋类产品总消费量超过年均210亿双,预计到2025年全球鞋类产品总消费数量将增长到300亿双左右,其中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洲地区占鞋类产品总产量的85%和销售量的50%,并将持续保持主导地位,消费份额将迅速增加。
近年来中国鞋类产品内销激增,人均鞋类消费量几乎翻了一翻,目前,中国内销鞋类产品超过30亿双。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鞋类产品价位也不断提高,为具备良好品牌形象和较高时尚度的鞋类产品销售提供强劲动力,因而鞋类产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鞋类产品年销售量将达到50-60亿双/年。
3、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声音越来越强,未来的鞋业价值链第一推动力来自消费者而不是厂家。
互联网可以触达用户,使得制鞋企业获得用户的需求和数据方式也会更高效。
同时,互联网实现了网络世界创新的大众化,让“工厂”的概念逐渐被改变,在工业4.0的浪潮下,传统制鞋企业将逐渐被智能化数字生产车间取代。
这将导致传统高度计划型供应链组织方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最终驱动整个商业的变化。
未来鞋业智能制造发展是以智能识别系统、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微型生产线为研究发展方向。
智能识别系统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开始探索智能的实质,生产出一种与人类智能反应相似的智能机器。
人工神经网络是从信息处理角度对人脑神经元网络进行抽象建立某种简单模型,按不同的连接方式组成不同的网络。
微型生产线是只有一个工件在流动,使工序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过程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的
流动状态,用最少的人、资金和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是一种“生产成品”向“零挑战”的管理方式。
面对当前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最大的潜能,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智能解决方案的本土化需求。
因此,应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坚持远近结合、重点突破,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发展,真正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三、行业基本风险特征
1、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
企业若要持久地占领市场,必须不断适应市场潮流变化,推陈出新。
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等各个环节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充满风险。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蕴含着可使企业发展和盈利以及获取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的机会,同时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
若公司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失败,或者相关研发未能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或者研发成果不能转化和应用,将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
2、政策风险
为了应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调整要求,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通用设备制造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制鞋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持续增长。
未来,若因经济形势变动或者国家战略调整,使得产业扶持政策发生变化,则不利于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3、宏观经济下行导致下游需求变化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GDP增速趋缓,制造业产能过剩,公司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盈利能力及付款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
未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趋缓、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经济景气沿着产业链条逐次传导,会使公司的产品需求受到不利影响
-END-
-END- -END-
-EN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