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模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1)香雾云鬟湿
(2)白露未晞秦风
(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2、(1)D (2分)
(2)A (3分)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3、(2分)有理想/高尚的人格(境界)(1分)的人(1分)
4、A(3分)
5、C(3分)
6、选一个角度: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结合《前赤壁赋》论述。
(4分,没有点明角度则不得分,角度1分,举《前赤壁赋》例扣合观点1分,论述能自圆其说2分)
7、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末段总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1分);
“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天人互动、天人合一;(1分)
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1分)
“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和境界;普遍和谐。
(1分)
(二)15分
8、(3分)
最顶头的那株洋槐与其他低处洋槐的生长形成对比/反衬(1分);
从“我”的态度(感受)的变化,侧面突出(1分)
其生长的曲折、艰难/写出最顶头洋槐的顽强生命力(1分)。
9、(4分)
由裸露的沙砾联想到家族墓穴的幽冷之气(1分),家族的衰败/湮没(1分)。
引出下文作者种洋槐(1分),联想到家族的历史与记忆不会湮没,家族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感慨。
(1分)
10、(4分)
前一句通过嗅觉、视觉、听觉(1分)描写了后坡洋槐树开花的美好场景,让作者心境改变(平和沉静)(1分)。
后一句用比拟手法(1分)写顶端的洋槐与后坡洋槐(整片的洋槐小森林)在风中的欢腾的场景,让作者感叹生命的力量(激励亢奋)(1分),深化主题。
11、(4分)
内容朴实,取材于作者种洋槐的经历和感受(1分)。
厚重,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新陈代谢),有历史纵深感;对洋槐树生命力的赞美。
【“家族兴衰”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两点出现一点得2分,出现两点得3分】
(三)8分
12.(写景)咏史/怀古(1分)
13.C(3分)
14. (4分)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
”(1分)“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
人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哀叹/感伤的内心。
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情感1分】
(四)16分
15.(1)符合,合乎,切中(2)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2分)
16.(1)D (2)B(2分)
17. C(2分)
18.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扣分点:主意、愆违、主语转换补充“主上”、莫、所以、判断句】
19. (3分)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
【一点2分,两点3分】
20.(3分)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内容1分,人物形象2分)
(五)15分
21.C(2分)
22.D(3分)
23.A(3分)
24. (3分)
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1分)。
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1分)作铺垫(1分),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25. (4分)
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1分);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1分),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1分)。
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1分),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