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作文素材:第4期

2019高考作文素材:第4期

2019高考作文素材:第4期1.故宫的“慢作为”让人更放心2.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3.“请人打扫宿舍”须多元思考4.学校任性开除学生于法无据5.求仁得仁了无遗憾6.中国电影释放生长的力量7.从郎平发火所想到的8.清宫剧热,历史感冷9.“魏璎珞”耍大牌,入戏别太深10.致农村大学新生:出身平凡不是灰心和怠惰的理由故宫的“慢作为”让人更放心媒体报道,已“闭关”休养两年零八个月的故宫养心殿,下周将动工修缮,土木工程预计持续一年多时间。

8月27日,故宫博物院给养心殿修缮工程培训合格工匠单位颁发了证书。

所有接触建筑本体的工匠都经过严格选拔、培训、考核,取得结业成绩并将“持证上岗”。

曾为“八朝天子寝宫,皇朝权力中枢”的故宫养心殿,历来游客如织、研究者众。

故宫博物院在养心殿修缮工程中,一“闭关”就是两年多,其间对参与修缮的工匠进行层层选拔、培训,表现出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一种饱含匠心的精细,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从容,这与一些地方的雷厉风行、火急火燎、大干快上截然不同。

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是不可复得的艺术瑰宝,对文物的修缮应该保持一份手捧珠玉的细致、一种如履薄冰的虔敬,想好了,准备充分了,有把握了再动手。

近年来,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历史文化热方兴未艾,一些地方也开始重视文物修缮、保护。

但这种“重视”有时过于功利,这种“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一种破坏。

比如,“最美野长城”遭水泥硬化、清代古桥“五孔变四孔”、峰门寺石窟造像被浓妆艳抹……盲目重视不如不重视,盲目修文物不如不修。

不修,文物的本貌还在那里,待到技术手段成熟会有更优的修缮方案。

以“高度重视”之名胡乱动手,造成的破坏很可能难以挽回。

在文物修缮和保护上,务须牢固树立“想好了再动手”“非专业莫轻动”的共识。

政府部门绝对不能因为害怕被指责“什么也没做”就胡乱动手,因为在文物修复上,乱作为往往比不作为危害更大。

故宫计划修缮养心殿,两年多过去了还没开始实质性动工,这种“慢作为”何以被公众理解?因为这种慢不是怠慢、轻慢,而是审慎、专业,不是漫不经心而是做足功课。

相对于文物承载的数百年漫长历史,一两年的准备工作并不算长。

“瓦、木、石、油饰、彩画、裱糊”六作所有工匠都经严格选拔、培训、考核、淘汰,最后才“持证上岗”,单单这一条就足见其专业和匠心。

如果其他地方也能以这样的精神对文物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准备好了再动手,又怎么会搞出“破坏性修复”“保护性拆除”之类的事情?文物修缮应该以故宫的专业精神为通用标准,故宫的匠心和精细,其他地方需要学习借鉴,树立科学的文物保护观。

同时,各级各地对文物保护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也须跟上。

目前,一些地方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整体偏低,有的地方野外考古的补助每天仅80元,这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文物修缮的高要求显然不匹配。

国家有关部门应着力解决此中问题,让悉心保护和修缮文物的专业精神得到施展,没有“粮草不济”之虞。

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最近,《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我国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依然不断遭受洋风侵袭。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

洋地名入侵,看起来很“潮”,实则东施效颦,经不起推敲。

有媒体曾随机选取全国12座城市240个小区,发现1/5的小区在命名的时候,都含有外国的信息。

明明是中国的建筑,与异域风情毫不相干,却硬要冠上什么加州水岸、普罗旺斯等洋名,用意何在呢?其实洋名风气大部分是从小区而起,一提到浪漫,言必称“巴黎”,想宣称时尚,就缀上“纽约”,甚至建筑本身也大搞欧美风,才能让自己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

应该说,这里面存在商业炒作的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可借鉴可使用的元素更多,一些开发商滥用洋地名,实则是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取地名的方式值得反思。

比如地名雷同、缺乏特色,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人民路、花园路,甚至用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简单命名。

这样的方式也许便于管理,但未免有些千篇一律。

相形之下,许多保有历史含义的命名,譬如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乌衣巷、重庆的打铜街等,不仅识别度高,也别有韵味。

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存在随意改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为了表示是新地名,或者为了扩大影响,故意将专名更换。

有统计称,近30年时间里大约6万个乡镇名字和40万个村名被弃用。

这样的方式,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等到以后想要恢复古地名,大众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了。

其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没有意识到地名是历史的宝贵遗产,从内心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体认。

地名并非一个枯燥的名称,而是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意义。

随手举例,提起荆州,人们会想起三国故事;谈及西安案板街,就让人梦回唐朝;说起绍兴,人们马上指出是鲁迅故乡。

这说明,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它和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人们有了身份认同,当我们问起“你是哪里人”,不仅是在询问地域籍贯,更是询问一种情感归属。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域归属感看似削弱了,然而对家乡有认同感的人,依然会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籍贯。

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

从维系市县乡村的感情,到建立对某省人的认同,到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在地名上,也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

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近年来,很多地方逐渐开始建立地方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可以说,越来越多人正在认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

接下来,应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联动层面上持续探索,推动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多向专家要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争取一个地名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挂得住乡情。

“请人打扫宿舍”须多元思考8月29日上午,中山大学2018级新生开始报到,在南校区东区120栋女生宿舍,家长请来的两个家政保洁人员在打扫宿舍,经过3个小时左右的清洁,整个宿舍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8月30日南方都市报)乍一看到,这些大学生上学还要妈妈送,自己不做卫生,妈妈花钱请人来做,让很多人看不惯:如此骄娇二气,家长代办一切,还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讥讽与批评随之而来。

然而,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

据报道,这位妈妈报到前来过宿舍,发现灰尘很多,还有蟑螂,很难清理,便叫来了家政来清扫一下。

住过大学宿舍的人都知道,这位家长可能说的是实情,经过一个暑假,以前住过的学生扔下的垃圾堆积,导致蟑螂滋生,而这又是一个女生宿舍,有些女孩子对爬虫有天生的恐惧,也或许有其他不便言说的原因,于是花钱请人来做。

这位妈妈觉得很值得,一是因为家政本身很专业,清扫更干净,二是现在的孩子在家很少做家务,于心不忍,毕竟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扫卫生,扫扫地擦擦家具之类,而是相当于住进新房屋,对其进行彻底大扫除,劳动强度比较大,也有人家逢年过节也会请专业清洁公司来打扫,或许她家里就是这么做的,那么家里可以,学校为什么就不可以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观价值观日益多元,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家务劳动也呈现专业化、市场化趋势。

人类的目标应该是解放自我,实现智能化,会做家务不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盲目的吃苦没有任何意义。

遇到比较紧急、大型的家务劳动,让专业人员来处理,不过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寻常场景,舆论不必过于放大,上纲上线。

回过头来,这位妈妈也要认真想想,自己这样做,究竟对女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自己此举究竟是想快速打扫干净还是溺爱习惯使然。

如果怕女儿吃苦受累,自己包办一切,女儿缺乏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势必会妨碍女儿的健康成长。

而女儿也要思考,学会自己独立处理一些问题,培养自信自强的本领和意识,将是自己脱离父母的庇佑之后,行走于世的最可靠保障。

每年的大学开学日,都会伴随着一些热烈的讨论,那就是90后甚至00后,能不能吃苦?要不要吃苦?是否要全家陪同?自己是否会亲自拿行李?床铺自己整理还是家长来?宿舍自己清扫还是让家长或者保洁来代理?对这些细节的拷问,其实映射了世界观的多元复杂。

每个人经历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也各异。

很多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我们不必急于抓住一个事物,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将寻常小事夸大变形,或者把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地,对某个群体妄下断语,或者展开一段恶意的索引或质疑,有意无意将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这是我们在评判他人的言行所需要注意的界限。

学校任性开除学生于法无据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民办学校也不能随意开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8月29日上午,河北曲阳实验学校开学第3天,14岁的女生苏晗(化名)却扭头哭着离开了。

原来,有家长在微信群抱怨,30多个学生住一个宿舍,住宿条件太差。

苏晗的母亲王丽也跟着抱怨了几句,学校就不让苏晗再来上学了。

据悉,多名学生因为家长的负面言论导致上学受到影响(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最新消息是,媒体关注后,曲阳县教育局一名负责人承诺,不会让一个孩子失学。

王丽也致电记者称,班主任已通知女儿去上学。

然而,这起因家长负面言论导致孩子失学的事件,已经造成有的学生被迫转学,而且苏晗等学生因开学初这几天不能正常上学,学习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涉事学校开除学生的做法显然让人无法接受。

其一,家长抱怨住宿条件太差是事实。

根据住建部出台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学生宿舍每室居住学生不宜超过6人,居室每生占用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00平方米。

而涉事学校是“一个宿舍内36个女生,在床与床之间转身都困难”。

也就是说,涉事学校住宿条件太差才是问题的根源,这种差不但影响住宿质量,也会有安全隐患。

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家长怎么会抱怨?面对家长的抱怨,按说学校应该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然而却把气撒在了学生的身上,以开除相关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这只能说明这所学校蛮横无理、胡作非为。

其二,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涉嫌违法。

众所周知,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即便涉事学校是民办学校,也不能随意开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何况,相关学生并没有直接违反校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