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试题1.小儿出生时即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不属于先天性反射的是A.觅食B.吸吮C.握持D.拥抱E.触觉答案:E解析: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及交叉伸腿反射等。
生后3~4个月自然消失。
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提睾反射,腹壁反射不易引出,至1岁时才稳定。
小儿出生后3~4个月肌张力较高,Kernig(克氏)征可呈阳性,2岁以下小儿 Barbinski(巴氏)征阳性属生理现象。
出生后2周左右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即抱起喂奶时出现吸吮动作。
这是因为每次母亲抱起小儿时所产生的皮肤触觉,关节内感觉,三半规管平衡等这一系列复杂的刺激组合与随之而来的食物性强化相结合而产生的。
生后2个月开始逐渐形成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条件反射;3~4个月开始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条件反射;这意味着小儿大脑皮层鉴别功能的开始。
2~3岁时皮质抑制功能发育完善,至7~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功能才能达到一定强度。
2. 夏季,3岁小儿突然高热,体温40℃,惊厥1次。
体检:神清,面色红,咽红,心、肺、腹(-),神经系统未见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A.高热惊厥B.中毒性痢疾C.流行性脑膜炎D.结核性脑膜炎E.脑脓肿答案:A3.男,1个月。
咳嗽1天,发热3小时,T39.3℃,就诊过程中突然双眼上翻,肢体强直,持续1分钟。
查体:咽红,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半年前也有相同病史,最可能诊断是A.癫痫B.低钙惊厥C.中毒性脑病D.化脓性脑膜炎E.高热惊厥答案:E解析: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l~2次惊厥。
4. 夏季,3岁小儿突然高热,体温40℃,惊厥1次。
体检:神清,面色红,咽红,心、肺、腹(-),神经系统未见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A.高热惊厥B.中毒性痢疾C.流行性脑膜炎D.结核性脑膜炎E.脑脓肿答案:A解析:高热惊厥最常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最后复发年龄不超过5~7岁;先发热后惊厥,发热多385℃,惊厥发作多在初热的24h内;呈全身性,伴意识丧失,持续10 min内,不超过15min,发作后很快清醒:多件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惊厥发作后2周脑电图正常;患儿体格检查和精神运动发育正常。
5足月新生儿。
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3分,复苏后出现嗜睡,频繁惊厥。
为控制惊厥首选药物是A.地西泮B.苯巴比妥钠C.副醛D.水合氯醛E.异丙嗪答案:B与往年考题比较:zy2008-4-098;zl2002-2-129都考到了小儿惊厥的治疗,这道题考的是新生儿惊厥的治疗。
题干解析:此题考的是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新生儿惊厥首选苯巴比妥:15~30mg/kg静注,无效时可再用1Omg/kg,但每日维持量为5mg/kg,新生儿破伤风仍应首选地西泮。
其他年龄组小儿可用苯巴比妥1Omg/kg静注(每分钟不>50mg),必要时20分钟可重复1次。
正确答案分析:新生儿惊厥首选苯巴比妥,答案应为B。
备选答案分析:其他药物也可以控制新生儿惊厥,但是不做首选。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新生儿惊厥治疗考过多次,考生一定要记住常用药物。
6患儿,女,1岁.高热3小时,体温39。
C,惊厥1次,为全身性发作.为控制惊厥首选的药物及用药方法是A.肌肉注射苯巴比妥B.肌肉注射地西泮C.静脉注射苯妥英钠D.静脉注射副醛E.静脉注射地西泮8答案: E与往年考题比较: zl2002-2-129也考到了小儿惊厥的治疗,只是题干和选项有些变化。
题干解析:此题考的是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高热惊厥的处理1.一般治疗(1)保持安静及呼吸道畅通。
(2)严重者给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2.制止惊厥(1)首选地西泮:0.3~0.5mg/kg(最大剂量lOmg)静注(每分钟l~2mg),5分钟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
肛门灌肠,同样有效,但肌注吸收不佳,最好不用。
氯羟安定的效果也好,可按0.05~0.1mg/kg(最大剂量4mg)缓慢静注,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1~2次,此药维持时间较长,降低血压及抑制呼吸副作用比地西泮小,也可肛门灌肠或含于舌下,为惊厥持续状态首选药。
(2)新生儿惊厥首选苯巴比妥:l5~30mg/kg静注,无效时可再用lOmg/kg,但每日维持量为5mg/kg,新生儿破伤风仍应首选地西泮。
其他年龄组小儿可用苯巴比妥lOmg/kg静注(每分钟不>50mg),必要时20分钟可重复1次。
正确答案分析:根据题干小儿惊厥一般首选安定静脉注射,答案应为E。
备选答案分析:选项C和D可以直接排除,苯巴比妥也是小儿惊厥常用药物但不做为首选,可与安定配合治疗,在新生儿惊厥治疗作为首选。
选项B也是安定,但是用药途径不对。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小儿惊厥考过多次,一定要掌握几个常用药物的适应征。
7 .女,8个月。
流涕、轻咳2天,今起突惊厥。
查体:体温39℃,前囟平,心肺无异常,诊断为高热惊厥,首选的治疗是A.抗生素B.鲁米那C.棕色合剂D.甘露醇E.板蓝根冲剂答案:B解析:尽快控制惊厥发作,立即注射苯巴比妥或安定。
患儿,男.8个月。
因突发高热39.80C,抽搐一次而来急诊。
查体:神清,精神可,身上有少许皮疹,前囟平。
咽部充血,扁桃体Ⅱ0肿大,心、肺、腹(一),无病理反射.8.抽搐的可能为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B.高热惊厥C.中毒性脑病D.婴儿手足搐搦症E.低血糖答案:B9.下列与诊断无关的是A.年龄8月B.突发高热C.抽风后神志清楚D.无脑膜刺激征E.身上有皮疹答案:E试题点评:高热惊厥的诊断要点:6个月至5岁;惊厥发生于高热或体温上升时;发作前后无神经系统异常。
10.入院后8小时,体温上升到400C,又发生惊厥,在抢救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暂时不需要A.保持呼吸道通畅B.气管插管C.吸氧D.肌注或静注安定E.采取降温措施答案:BA.肺炎链球菌B.流感嗜血杆菌C.大肠埃希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隐球菌11 引起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答案:C12 引起年长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答案:A与历年试题比较zl2007-2-130,zl2007-2-131,均是化脓性脑膜炎考题。
题干解析:新生儿和<2个月婴儿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2个月婴儿~12岁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为主;>12岁小儿的常见致病菌则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
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正确答案分析:经过上面知识点,选择不难。
备选答案分析:上面已经分析。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化脑的各年龄病原学需要记住。
13.7岁儿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2天,嗜睡1天,查体:体温39.5℃,浅昏迷,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良,颈强(+),克氏征(+),胸腹部多个出血点,化验:WBC 19×109/L,N 85%,最可能的诊断为A.结核性脑膜炎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流行性乙型脑炎D.流行性出血热E.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答案:B解析:流脑是化脑的一种,皮肤出血点、淤斑是特征性表现。
14. 6个月男婴,高热、频繁呕吐1天,查体:面色青灰、两眼凝视.前囟隆起,心肺无异常,无脑膜刺激征.血象:WBC 16×109/L。
N 0.90,L 0.10,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A.上呼吸道感染B.急性胃炎C.化脓性脑膜炎D.结核性脑膜炎E.病毒性脑膜炎答案:C试题点评:婴儿,高热,有颅高压症状(呕吐、两眼凝视、前囟隆起),面色青灰提示感染重,血象提示细菌感染,故诊断为化脑。
15. 不支持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的是A.苦笑面容B.吐奶C.面色青灰、发绀D.拒食、少动E.黄疸答案:A解析:苦笑面容是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
16 10个月男孩,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经有效抗生素治疗10天,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天又发热、抽搐、前囟饱满,颅缝分离。
应首先考虑A.脑水肿B.脑室管膜炎C.脑性低钠血症D.硬脑膜下积液E.脑积水答案:D17.男孩,10个月,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青霉素加氯霉素治疗10天,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天又出现发热,抽搐,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应首先考虑并发A.脑性低钠血症B.脑水肿C.硬膜下积液D.脑室管膜炎E.脑积水答案:C解析:化脑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复升,应考虑合并硬膜下积液,另外,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也应考虑此合并症。
18. 易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是A.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D.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E.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D解析: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以婴儿多见。
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儿多见。
若加上无症状者,其发生率可高达85%~90%。
19.10个月男孩,诊断为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经抗生素治疗一周后,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2天又出现发热,搐搦,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脑膜炎复发B.脑膜炎后遗症C.脑脓肿D.脑水肿E.硬膜下积液答案:E解析:硬脑膜下积液以婴儿多见。
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儿多见。
若加上无症状者,其发生率可高达85%~90%。
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在治疗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又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症状好转后又复出现惊厥、呕吐、意识障碍。
颅骨透光试验阳性,必要时头部CT扫描;确诊后可经前囟作硬膜下穿刺放液,积液应作常规检查及涂片检菌。
正常情况下硬膜下积液<2ml,蛋白质定量<0.4g/L。
并发硬膜下积液时,液体量增多,少数可呈脓性。
20.1岁患儿,已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曾用青霉素加氯霉素治疗一周,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3天来又出现发热、抽搐,查体;前囟紧张,脑脊液检查示:外观清亮,白细胞12×109/L,蛋白450 mg/L;氯化物 110 mmol/L,糖 4.0 mmol /L,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脑膜炎复发B.硬脑膜下积液(脓)C.脑水肿D.脑脓肿E.脑膜炎后遗症答案:B解析:化脑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复升,应考虑合并硬脑膜下积液,另外,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等脑症,也应考虑/L。
21. 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常见的病原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杆菌C.B族溶血性链球菌D.流感嗜血杆菌E.绿脓杆菌答案:D解析:许多化脓菌都能引起化脓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