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服装发展史

欧洲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工业革命前的服饰艺术
摘要:服装从遮羞布走向时尚大舞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欧洲历史,服装的发展与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社会文化的直观表现。

关键词:服饰文明西方
西方服装作为世界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受到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直接影响。

从西方服装发展的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想北方型的窄衣形式演进;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转型1。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古代服装: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因此其服装文化也受到这两地的影响。

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爱琴海事希腊文化的发祥地。

希腊的城邦国家形式早就了它的民主政治,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文化艺术多样发展,百家争鸣。

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塑和神庙建筑,体现了人们对神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己的赞美。

希腊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和谐,规律,庄严与肃穆。

古希腊人的服装也表现了这种艺术精神,其服装以自然、质朴的风格体现出一种健康、自由、充实的美2。

希腊人的特色服装整体被称作“基同”。

根据不同民族的基同与穿着方法差异,又分为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

多利亚式用一整块布料构成,其长度往往多于着装者的一倍长度,宽度则是着装者的两臂想两侧平身时左右两手之间的长度。

这种服装对折后形成的前后两个衣片,在对接触不用缝合,而只在腋下缝合,形成自然下垂的垂坠感,女性在走动时,从衣片的开口部位可隐约看见他们身体的1《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三篇序言
曲线,产生朦胧之美。

爱奥尼亚式基同的上身没有向外大的翻折,只是凭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即可,两肩系结处不止一个别针,而是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状。

两种基同流行有先有后,后在许多地区并用,一般年轻人喜爱多利亚式,老年人喜爱爱奥尼亚式。

希玛顿:这是一种希腊男女都穿的披身式长外衣。

它没有固定的造型,有单衣和夹衣两种。

穿着方式多种,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公元一世纪基督时代初,古希腊进入了希腊化时代。

这一时代出现了追求时尚与华丽的风格,人们生活也趋向奢侈和开放。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服装,一种是迪普罗伊斯,是在希玛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增加了裥褶,在胸部和腰间加上一层有深褶的衣料,出现明显的双层效果。

另一种是迪普罗伊丁,衣身增长,用两块方形衣料为前后衣襟,右肩用别针固定,左肩不缝合,下垂至肋下缝合,腰部系腰带。

与希腊相比,罗马是靠武力征服世界的国家,其文化发展较落后,崇尚武力。

他们缺乏浪漫气质和想象力。

此外,罗马史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等级差别强烈,因此服装中也有明显的贵族等级化倾向。

男子的主要服装有托加和丘尼卡。

这两种衣物多用羊毛织物,整体外观显得更厚重,着衣后显得威武神气。

女子主要服装有斯托拉、帕拉。

这两种服饰为外衣,而此时也出现了女子内衣——胸带和三角裤,这种装束体现出罗马人对服装的务实思想。

中世纪时期服装:中世纪西欧以建立起封建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作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动摇了罗马帝国的基础,而与王权分庭抗礼。

在基督教的统治下,欧洲服装也受到影响。

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因此中世纪的服饰大多表现出结构上的封闭性,造型的宽大特征,颜色上也以素色为主。

拜占庭时期服装和其三种异质文化想融合的特殊性想联系的,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送交文化的禁欲精神在服装中得以体现3。

拜占庭发达的染织业以及中国丝绸的传入为服饰衣料增添了绚烂多彩的奢华。

拜占庭早
期的服装纹饰较多,色彩丰富。

到了中后期,服装尖尖变得呆板和保守,衣身紧瘦,裹住全身,裤子成了人体的主要服饰。

拜占庭服装以奢华主城,贵族们在服装上使用各种豪华的织物和宝石黄金,而普通劳动阶层的服装样式相当简单,没有任何装饰。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有达尔玛提卡、帕鲁达门托姆、帕纽姆和罗鲁姆、丘尼克和霍兹。

此外,从头部装饰来看,男子一般留短发,女子则继承罗马时期的女子法师,偶热也有扎起来的。

皇帝带王冠,平民男女不带帽子,多以头巾代替。

女子有一种面纱,称为贝尔。

大约在公元10世纪,另一种艺术风格在西欧各地形成,并且延续到12世纪,这就是罗马式的艺术。

罗马式时期主要服装有鲜斯、布里奥。

鲜斯是一种罗马式内衣,同时又兼外衣使用。

布里奥是一种大喇叭袖,筒形衣裙,领口呈到三角形,有豪华的缘边装饰,臀胯处有带状饰物的衣物。

这种服装能凸显处身体曲线美,其在背面开口处扣结的样式是后来欧洲女性紧身胸衣的雏形。

到了12~15世纪,欧洲出现了哥特式艺术。

这一时期的服装显得样式复杂,种类繁多。

从服装的细节设计、装饰设计、风格设计都反映出这一时期设计者的奇巧别致,独出心裁,体现了哥特式服装瘦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在强化和夸张立体感的同时强调整体的秀场效果。

从头上看,这一时期的首服形式多样,男子的尖顶高帽叫做夏普伦,女子则有汉宁和艾斯科菲恩。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帽饰充分体现出女性对头部美的创造力和社会对女性审美的开放性。

此外,尖头鞋也是哥特式服装的一种典型。

在公元12~14世纪期间,尖头鞋过是直接在袜底缝上皮革的长筒袜都是将邪见处做的尖尖的,原始的尖袜就有15.24厘米之长4。

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宗教性,它渗透与中世界文明的各个层面,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把服装作为一种时尚,尽管这种时尚带有宗教的烙印,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人们服装观念的一次拓展。

近代前期的服装:这一时期是欧洲变革的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都进行着改革,因此,这一时期的服装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14世纪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展开了反封建和反神学统治的东征,15世
纪后半叶文艺复兴运动扩大到整个欧洲。

随着禁欲主义的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在服饰上体现为: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瘦劲,构成箱形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主要分意大利风格时期、德意志式风格时期、西班牙风格时期。

意大利式时期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男装普尔波安: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著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体式女袍:外规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

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

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

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对服装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把服装的美世俗化,同时也部分忽略了服装的实用功能,盲目追求其视觉享受。

服装的象征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一个人的服装可以标明其特殊的社会阶层,并决定其在那一阶层中的地位、作用及权利。

巴洛克作为西方艺术史上一种重要的风格,对服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时男子的服装上,奢侈、豪华。

虽有女性化装饰但又不失男性的力度和宏丽。

进入17世纪,男装开始讲求更多装饰。

如1616年绘画作品中,男人穿着艳蓝色的长筒袜,袜跟两侧绣有精美的花纹,他的鞋子做工精巧,鞋面上油玫瑰状饰物,代替了或是遮住了鞋带打成的结5。

这一时期的裤子看上去像长短不一的褶裙,上面布满了缎带装饰。

此外,假发也普遍流行起来,这更为男装女性化增加了倾向性。

洛可可服饰:洛可可服饰在巴洛克服饰的基础上法杖了纤细轻巧的特点,使服
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益突出。

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纤细与优美更加洗练,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胸部坦露,紧身束胸更显凹凸之美,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装饰服装,看起来雍容华贵。

男子的背心面前出现精美的刺绣,假发更加精巧,帽变的波浪形曲线充满情趣。

服装面料质地轻柔,图案小巧,鲜花、海草、贝壳及C形、S形、漩涡形曲线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色调淡雅明快6。

近代前期的服装,跨越了3个世纪,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三大艺术风潮,摆脱了中世纪服装的宗教形式,复兴了人性的自然,并进一步发展到艺术的境界。

随着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文化也迅速变化着。

人们的审美观在社会思潮的推动鞋,一步步迈向现代化。

工业革命前贵族气派的奢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销声匿迹,服装也将随着社会变化显示出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西方服装史第二版(第二版)》要彬华梅著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