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30
中央活动带——自然生态区段
中央活动带—— 城市人文区段
31
中央活动带——文化休闲区段
中央活动带——市民公园区段
32
5.3环湖文化休闲区
环湖文化休闲区既是江城之间的过渡区,又是中心功能区和滨江休闲区的 延伸,环湖安排文化公园区、游船码头区、会议展览区、时尚休闲区等功能。
33
——文化公园区位于湖西南岸,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休闲设施以低层为主。 ——游船码头区位于湖心岛南,湖区可进行以中心或滨江为背景的不同形式的 水上演出。
5.2快速公交(BRT)
在浦珠路设置1条中运量快速公交(BRT)线 路,补充中心地区轨道线网密度的不足。在中 央路附近设置与地铁4号线换乘的枢纽站点。配 合设置社区服务中心。
江北轻轨线 地铁4号线
47
快速公交( BRT )专用道,设在浦珠路中央分隔 带相邻车道上,停靠站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
48
5.3常规公交
42
2.国内外城市经验借鉴
构筑快捷的快速疏解系统:中心地区周边应构筑便捷的 快速路网,疏解中心地区密集的交通流。 提高中心地区的路网密度:核心地区应构筑密度较高的 道路网络,特别注重支路网的构建。 建立公交优先交通组织模式:构建以轨道交通、常规公 交相互配合的公共交通组织模式,减少中心地区的私人 小汽车出行量。 合理配置停车设施:按照“适度供给”原则进行需求规 划与管理。
34
——会议展览区包括主会展区和酒店服务 区,会展区结合轨道4号线站点设置, 以水平舒展建筑为特征。超高层五星 级宾馆成为整个中心区的空间控制点。 ——时尚休闲区结合自然水系形成步行街区 以高档商业休闲、滨江景观住宅为主。
35
5.4 滨江休闲景观带规划
主要资源:长约4KM的滨江岸线、太 平天国营垒旧址、浦口老火车站、南 端的湿地、码头等; 不利条件:高差3-4M的江堤、滨江快 速路、取水口与水源保护区等。
绿水湾
14
2.圈层式的中心区功能结构
中心核心功能——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商业零售等; 中心辅助功能——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行政办公、会议展览等; 地区特色功能——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生活居住、体育健身等功能。
15
土地利用规划
——四带 ——双核 ——五区
16
核心区选址:交通可达性;基地条件;空间形态。
重点对功能定位与构成进行论证。
1.4规划设计内容
功能定位和构成;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形象塑造与 典型地段城市设计;开发实施操作与启动区研究。
把握空间结构的弹性和近期启动区的可操作性。
4
2.认识浦口中心地区
发挥南京中心城市 功能的战略要点
跨江发展的大南京 的重要城市功能区
“一城三区”多中 心格局中的重要一 极
1.5 我们将规划建设怎样的中心区?
功能定位: 带动南京都市区跨江发展的副中心;
服务浦口新市区、辐射皖东等地区的城市新中心; 具备生态休闲功能的城市特色中心区。 规划目标: 辐射带动的中心服务之城; 山水交融的绿色生态之城; 时尚现代的文化娱乐之城; 弹性开放的有机生长之城。
9
2.功能构成
◆基于不同层面区域地位的功能要求 服务于江北地区和浦口新市区的服务功能; 服务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的功能。 ◆基于不同服务对象的功能要求 满足普通市民的基本服务功能; 满足高层次人群特殊服务功能; 满足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的功能。 ◆基于本地区资源条件的特色功能 ◆基于城市中心区发展趋势的功能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
浦口需要一个在高层次上整合区域发 展、提升城市功能的中心区。
1.3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中心?
需要能够体现未来时代发展需求、具 有多元化功能的新中心。
河西 中心 地区
1.4基地适合建设什么样的中心区?
体现基地自然环境条件,区别于南京 其他中心的依山亲水的城市特色中心区。
新街 口地 区
浦口 中心 地区
仙林 地区 8 中心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
50
5.3常规公交
中心核心功能——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商业零售等; 中心辅助功能——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行政办公、会议展览等; 地区特色功能——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生活居住、体育健身等功能。
10
3.主要设施规模
商业:《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商业设施建筑面积为40~50万m² 。 商务:按南京人口1000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60%,三产占就业人口 50%,商务办公占三产就业人口15%,人均办公面积20m² 计,南 京需商务办公面积900万m² 。假设商务办公60%~70%集中在市级 中心,约为540~630万m² 。假设新街口集中200万m² 、河西副 中心100万m² ,仙林、东山新市区中心各50万m² ,浦口中心区 商务办公量按150万m² 预留。 行政:按主要区政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参照同等规模城市行政办公中心 建设规模,行政中心建筑面积按10万m² 左右预留。 体育:参照国家“三馆一场” 标准,规划体育健身用地15公顷左右, 建筑面积约8万m² 。 文化:包括会展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影视中心等,参照国 家相关标准和同类城市设施规模,规划预留用地约25公顷。
43
3.交通规划目标及总体战略
规划目标:构建浦口中心地区高效、多元、和谐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满足地区未来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需求,提升浦口区的城市竞争 力和辐射影响力。 总体战略:建立高效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提高中心区的对外辐射力; 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相互配合,提高交通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满足多元化的交通出行需求; 实现差别化的停车供应战略,确保中心区交通的有序高效。
生态优先.大疏大密.总体舒展.长于自然又融于自然
23
24
地下空间规划利用
25
中心区的有机生长:横向伸展;纵向生长(地面地下空间);弹性用地
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生态、交通系统)
长期性 不确定性 弹性生长的空间形态
26
5.塑造各具特色的 城市功能区形象
5.1 核心区
5.2 中央活动带 5.3 环湖文化休闲区
45
4.3快速路系统
规划在中心区外为构筑了“井”字形的快速 路系统,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增强其对外交通 的辐射效率。
4.4干道系统
规划“四横五纵”干道系统,与快速路衔接 ,增强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城镇的交通可达性 。“四横”分别为中央大道主干道和其两侧的次 干道、七里河路主干道;“五纵”分别为南北向 贯穿整个浦口中心城区的主干道丰字河路和其两 侧的次干道、沿山大道、珍珠路次干道。
11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2.圈层式的功能布局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5.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形象
12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 山 城 江 的 宏 观 格 局 ◆ 带 状 组 团 中 观 结 构
13
◆ 以水为特色的微观资源
沿江城区中唯一滨江湖面; 水域占基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4.5支路网系统
核心区按照150-180米间距(地块2-3公顷)、 住宅区按照 250-300 米间距 ( 地块 7-9 公顷 ) 、沿 山沿湖地区因地制宜的原则安排支路网系统。
46
5、公交系统规划
构建由大运量轨道公交、中运量快速公交 (BRT)以及常规公交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
5.1轨道交通
地铁4号线调整到中央路,优化了4号线线型 ,提高了核心区的交通可达性和辐射力。 地铁4号线结合用地功能设置1个枢纽站和3 个中间站。江北轻轨线沿丰子河路设置1个枢纽 站和2个中间站。
南京市城市中心地区规划设计
CONCEPT PLANNING OF PUKOU CENTRAL DISTRICT NANJING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总体思路 二、功能定位与功能构成及规模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四、综合交通与市政规划 五、地区开发实施策略
1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总体思路
1.解读设计任务书 2.认识浦口中心地区
44
4.道路系统规划
4.1交通需求分析
预计规划用地内居住人口约 10 万 人,就业岗位数约15万个,推算中心 区高峰时间的出行量为 9-11 万人次 / 小时。规划按照公共交通 60% ,步行 及自行车占15-20%,小汽车交通15- 20%出行比例进行道路交通的配置。
4.2总体路网结构
“以方格网为主,核心区密、沿 山沿江因地制宜”的路网格局。
17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核”—— 商务区的实核,环湖区的虚核。 “轴”—— 中央活动带的硬轴,七里河与定向河两条虚轴。
18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19
采用“大疏大密”的手法, 构筑近山低、滨江高、核心高、 周边低的山、城、江空间关系。
20
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
21
江看城
浦珠路看城
纬三路城 22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