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_共10篇范文一: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1)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教案罗天兵引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就是“农民创业”,我们主要围绕“什么是农民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创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怎样去创业四个方面来学习和探讨”。
第一章农民创业与基本素质◆教学目的:1.了解农民创业的含义。
2.区别创业与打工的异同。
3.了解作为一名农民创业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教学重难点:1.区别创业与打工的异同。
2.了解作为一名农民创业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教学方法:1、课程讲授;2、讨论;3、案例分析;◆教学工具:1、电脑、投影仪;2.、记号笔;3、白板。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羡慕那些开着小轿车,住别墅、当老板的人。
其实,这没什么好羡慕的。
因为我们也可以这样。
有人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我不知要奋斗多久才能这样,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房奴、债奴、啃老族”。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开小轿车、当老板的那一天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创业。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今天的内容——农民创业与基本素质。
一.什么是创业创业:捕捉机会,开创基业。
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的财富、价值,并以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二、区别打工与创业1.打工的现象:进厂、服务员、搞建筑、当搬运等,甚至有人为了生活,背景离乡,抛弃妻子,这些现象在农村都是很常见的。
区别:(1)个人角度:打工:给别的老板干活创业:自己当老板(2)社会角度:打工:为老板和公众服务创业:除了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之外,还是一种个人的创造和能力体现(3)事情过程:都是对个人能力和智慧的挑战,只不过创业的过程要艰难些三、农业创业农业创业是指一个人或一组人,通过寻找和把握农业行业机遇,去创立、创设或创新农业事业和职业岗位。
也指农民在农业行业领域内进行投资,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服务等活动的过程。
农业创业主要包括种植、养殖、规模经营、进行设施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经、经纪活动,组建农民经济合作社,创办农业企业等。
四.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2.要有坚定的创业精神。
3.要有良好的创业品质。
4.要有全面的创业能力。
(1)决策能力(2)经营管理能力①学会经营②学会管理③学会用人④学会理财(3)专业技术能力(4)交往协调能力(5)创业中的谈判能力(6)签订创业合同的能力五.成功创业者的要求1、创新2、诚信3、和谐4、守法5、合作六、相关案例:1.(P2页)阚小四在家门口创业的感悟2.(P33页)创意就是财富七、课后实践与思考(P43页)范文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考摘要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愈来愈受重视,而农广校培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
提出基层农广校应坚持“四头并举”,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即吃透上头,准确定位培训目标;摸清下头,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借鉴外头,实现培训形式创新;抓好里头,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336-022012、2013年连续2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出在新阶段农村、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4级建制农广校和5级办学体系,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2]。
基层农广校是最接地气的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其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
基层农广校只有坚持“四头并举”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才可能成为托起农民发家致富梦的好帮手、好参谋、好后勤和好靠山。
1吃透上头,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吃透上头”就是要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先后开展了农民技术骨干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共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年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亿人次以上[3]。
由于农民培训种类较多,培训目标不同,因而实施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但许多基层农广校并没有认真研究相关培训项目出台背景,没有吃透领会上级精神,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吃透国家政策,领会上级部门要求是基层农广校一门重要必修课。
比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2006年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主要针对我国大量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民而开展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增加收入;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培训对象是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根据2类培训出台背景分析,两者在培训对象、培训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是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从技术型的农民转变成市场化的农民,因此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基层农广校在制订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对象时,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
2摸清下头,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基层农广校只有把下情摸清、摸透、摸细,才能使培训方案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
而摸清下情的唯一途径便是调查研究。
2.1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经济是综合反映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掌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是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的前提。
基层农广校应注重加强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布局、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要求在培训方案中予以体现,同时根据培训对象、产业特点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2.2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基层农广校应充分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如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与数量比例、务工务农比例、人员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重点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养大户等培训人选,这群人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可以培养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2.3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形成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模式[4]。
基层农广校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产业化。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产业链)、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5个方面[5]评价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并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3借鉴外头,实现培训形式创新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中国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试点阶段,且与传统的农民科技培训在培训对象和要求上存在着本质差别,因此,基层农广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艰巨性,在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基础上,应合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培训经验,实现培训形式的创新。
3.1借鉴先进国家培训理念国外比较成熟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和北美3种。
其中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这一地区共同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西欧模式以法、英、德国为代表,主要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构建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
基层农广校应结合国情和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理念。
3.2借鉴发达地区培训形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6]。
其中,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和文化活动型;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和科技示范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产业促进型。
基层农广校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条件成熟的可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4抓好里头,确保培训实施效果由于区域资源条件、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和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基层农广校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时,要因地制宜,苦修内功,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做到“知天时、明地利、谋人和、接地气”,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4.1知天时培训选时应根据农事、农闲或开展专项活动前后等,便于扩大培训范围。
例如,农作物种植培训课选时应抓住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果树幼果期等,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时段。
4.2明地利要善于利用地利,因地制宜,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训地点安排等。
在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现状等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技术外,应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实务等专业课程。
在培训地点安排上,除常规的课堂集中教学外,还可将课堂搬到田头、地头、船头或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提高培训实效。
4.3谋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教育、共青团、妇联、财政、基层政府等部门,因此基层农广校应善于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
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经费、人员、政策、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建立起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4.4接地气许多农民培训工作之所以变成“走过场”、“花架子”,其共同原因是培训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百姓。
基层农广校要把“接地气”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
一是“走近”群众。
采用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二是“求教”群众。
甘当小学生,真心实意地拜群众为师,不能“门缝里看人”;三是用群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