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经典人物素材2篇

议论文经典人物素材2篇

议论文经典人物素材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议论文经典人物素材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议论文经典人物素材篇1高考议论文经典素材之古代人物篇一.孔子1.孔子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到他这一代时家境贫寒,已经生活在社会下层。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立志于学,精通六艺,成年时已经小有名气。

2. 孔丘在宰相季孙的府上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后来又担任管理牧场的职务,指导马夫把马养的膘肥肉壮。

3. 孔子施教的最大特点是着重在启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主要优缺点,而加以相应的及时的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孔子晚年喜好《易》经,反复研读,以至于二.屈原1.战国时代,争城夺地,互相杀伐。

那时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2. 身为楚王室贵族的屈原,并没有像一般策士一样,游说列国,寻求施展才华的明主。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精通律法,善于外交。

怀王以他并不聪慧的眼光发现了这位奇才,并奉为座上宾。

此后,在短短的数年里,屈原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颠峰,使他扬名于中原,楚人曰:“大夫在,不惧秦也!”。

齐楚联盟换言之便是“齐屈联盟”,使秦不敢东进而攻齐,亦不敢南下而扰楚,楚国统一六国的希望似乎指日可待了。

3.屈原得罪奸宦,被撤官职,离开郢都。

他大声说: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

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7.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8.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政治抒情诗。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三.司马迁1.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司马迁20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3.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4.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涉,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四.陶渊明1.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

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

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

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

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

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

2. 陶渊明29岁那年出仕做官,几更官职,大小不一,但都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习气,屡屡辞职。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困难,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

快四十岁时,在朋友劝说下,他把妻子儿女留在原籍,自己离乡背井来到了彭泽县,不足百日又挂印辞职。

3. 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一天到晚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

他和农民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甘心情愿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的乐趣与逍遥。

4. 陶渊明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

他和妻子儿女辛勤劳动,还是经常受冻挨饿。

六十岁以后,他体弱多病,经常卧病在床。

这时候,腐败的东晋朝廷已经被推翻了,刘裕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宋”。

刘裕很钦佩陶渊明,多次派人来劝他出来做官,帮助自己,他却婉言谢绝了。

不久,陶渊明病势沉重起来,怎么诊治也不见好。

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不长了,就决定不再吃药。

还对家人说,死后,就把我葬在田野里,不要起坟头也不要栽树。

5. 陶渊明退归田园后,隐居在湖南常德桃花源,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我非常敬佩你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时读书学习,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陶渊明捋着胡须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

而只有笨法。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五.李白1.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5岁的时候,就能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

两三遍就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

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2.一天,他发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

于是他说:“婆婆,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

”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这件事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

3. 李白过人的才华,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

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

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有个太监叫高力士,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

当着皇帝的面,李白用智慧让高力士跪了下去给他脱靴,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

4.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5. 他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有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6.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

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

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

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六.杜甫1.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2. 唐玄宗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遇到了他平生最钦佩的李白。

李白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刚从首都被排挤出来。

李白纵横喷薄的才气,爽朗豪放的性格,以及在长安不同凡响的“谪仙”事迹,都强有力地吸引着杜甫。

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却一见如故,情同手足。

他们曾两次一齐漫游,在河南、在山东,共度了几个月时光。

一块登临名胜,凭吊古迹,一起评说前代诗人,畅谈人生甘苦,又一起投亲访友,共叙衷肠。

这些终生难忘的情景,时时激励振奋着杜甫的心。

3. 唐玄宗下令广求天下有才之士,杜甫对此次考试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可是主考官奸臣李林甫却唯恐考生利用考卷揭发他,因此一个也不录取。

尽管杜甫的答卷十分出色,也是不行。

杜甫只好困守长安,一筹莫展。

他的生活已穷苦不堪,只得把妻子送到奉先去寄居。

不料小儿子竟在那里饿死了。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了解得多了,他也开始写一些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了。

对杜甫一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安史之乱”的爆发。

杜甫看透了不平的社会,四十八岁那年,他干脆辞官不做了。

4.他经过艰苦的辗转流离到了成都。

由朋友们帮助,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修了几座草屋,那里风景很美,但诗人已经很穷了。

虽然身在这种穷困无助、焦虑不眠的苦境中,诗人却没有只想到自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希望自己能为他们找到千万间广厦,使他们能免于遭受自己目前这样的苦况,乃至于自己一个人冻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仁爱胸怀和高尚的人格,使得诗人对自己苦境的描写具有了更为深厚宽广的内涵,这种忧国忧民、能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使得诗人的许多诗篇得以千古流传。

5. 杜甫令我们仰慕的不仅是他的诗篇,更是他优秀的精神品格,如为人的谦虚,博大的胸襟,结友的义气,正是他这种仁爱,才使他过早地步入了现实主义诗坛之中,才使他义愤填膺,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有非凡的才华,在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下,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因而名垂千古,并被后人尊为“诗圣”。

七.苏轼1.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形成了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名家欧阳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