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案例1 机械设备合理利用问题分析与改善
1.问题描述与分析
实习期间经大部分时间在车间观察,发现机械设备的使用方面,常常看到“机等人”、“人等机”、“人走机未停”等不合理利用机械设备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加重了设备的工作负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机等人”是工人取下加工完成后的工件,对工件进行测量并对照工艺图检验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和清洗工件等;有些待加工件尺寸有差异,工人要一个一个测量分类,也会造成一定的等待。
“人等机”是机器在加工的时候人在旁边等待,而没有做其他可以做的事情,造成这一现象。
至于“人走机未停”是人离开了机器还在开启,但是并没有工件在加工台上。
当然人离开时间不长时,是工人开启机器清洗工作台面,但是也存在工人离开十几分钟后才回来的现象,这就是一种浪费。
2.改善方案
对于“机等人”、“人等机”的现象,可以根据人机作业分析法来分析、改善人和机器的操作平衡,尽量减少工件的有效工作时间。
例如,尺框的精磨平面的人机分析如下:
图1 尺框精磨时的人机作业图(原方法)由人—机作业图,图1可以看出,人的空闲时间太多,人的利用率仅为40%。
采用“5W1H”提问技术和“ECRS”原则进行分析改进:
问:为什么去毛刺并检查尺寸要在机器停止时去毛刺并检查?
答:过去一直是这样的。
问:有无改进的可能?
答:有。
问:怎么改?
答:在机床精磨下一个零件时,可以去毛刺并检查已磨好的
图2 尺框精磨时的人机作业图(改善方法)由此可看出,通过重排,不需增加设备和工具,而是尽量利用机器工作时间进行手工操作,从而缩短了周程,提高了工效和人机利用率。
根据管理学的知识,对于“人走机未停”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加强管理制度,予以一定的警告处分。
案例2 现场实行6S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改善
1.问题描述与分析
实习期间经观察,发现机加现场的墙壁上贴有很多关于6S的标语,说明公司曾经也施行过6S,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是员工并没有严格按照6S的标准执行。
经过向部长询问得知,公司以前确实是进行过整顿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公司其他方面的原因并没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部长说他们现在也有在做清洁,但工人只是每天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简单的打扫,工作环境的清洁做得较好,但是并没有及时的对工作环境进行整理、整顿,很多工作台周边有较多的闲置的废品,不仅占用了一定的空间,还使现场显得一片混乱。
关于素养、安全方面也做得不是很好,很多员工是有领导来检查了才将口罩、帽子等安全防卫设备。
2.改善方案
对于机加现场出现的6S问题可以运用“红牌作战”方式,对现场存在的问题用红色的表单示出,并张贴或悬挂在醒目的位置。
例如,对精磨平面机床出示红牌的例子,该部门可以运用示出红牌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如表1:
同时,应加强对员工进行监督和培训,使得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严格遵守6S的规则做事,培养每位成员的习惯性。
案例3 员工招聘问题分析
1.问题描述与分析
经实习期间的观察,发现在机加车间有几台可运行的设备常常闲置。
通过向部长询问之后才得知,机床闲置是因为熟练的员工不够,新员工一般待不了多久又离职,所以一直存在缺少员工的现象。
新员工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学习才能自己开机,只有非常熟练的员工在加工较为简单的零件时才可以同时开两台机床。
可采用提问技术进行分析:
问:为什么新员工待的时间不长?
答:加工零件品种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学习才能适应多变的加工工艺要求,学习期间工资较少,而且比较累。
问:是否可以减少零件品种?
答:不能(该部门是生产多品种少批量产品)。
问:那还有其他可行的改进方法?
答:有。
从公司内部其他制造部门(生产多批量少品种产品)聘请,因为他们已经对运行机床较为熟练,所以他们更容易适应只是工艺上有所变化的加工。
问:该部门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他们过来?
答:有。
(1)刚转过来的员工,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剩下的几台机床中的任意一台。
(2)他们刚转过来,可以和新员工一样享有公司给予的补贴。
(3)本部门成员之间相处融洽,有温暖的工作环境等。
2.改善方案
通过采用提问技术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可得出该问题的改善建议如下:
(1)运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招聘,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最好是招聘熟练的员工。
(2)在公司内部招聘,招聘已经较为熟练的员工,可减少部分成本。
(3)将以上两种方案结合进行,并作比较分析。
员工招聘是人事部主要负责的,他们可针对公司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存在的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