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例综述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与“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12)http:///down/2011-4/20/513955.shtml
1、重点分析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中的“自我”。
(2)丁妍妍《<故都的秋>教学反思》,黑河教育2008年1月刊,P13)
1、学会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辛卫华《<故都的秋>教学简案》,学语文2003年第6期,P11)
2、通过拓展联读来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功能,并要求学生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赏析故都秋景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2、指导学生拓展联读,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
正因为这篇课文被选入教材的历史长达70余年,因此对于本篇文章的解读从来不乏前人追索的脚步。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教授给学生的东西也在逐渐地变化,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或许他们已经不能理解当时文章的写作背景中作者那种深厚的感情。因此,梳理近几年来中学教师如何教授本篇课文,在教授中教给学生哪些实质性的内容和知识,对我们这些预备教师很有好处。本文中,经过对几十篇教案的整理,选取了二十个教学设计来进行综述。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11)http:///down/2010-3/15/334713.shtml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18)
http:///jiaoan/gaozhongyuwenjiaocan/220859076122085952587112.htm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16)http:///view/956d3b0f76c66137ee06199b.html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故都的秋》课例综述一源自前言《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有七十多年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接触到他笔下的“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在他的儿子郁飞的记载中提到当时郁达夫写作的一些背景: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1989年12月27日杭州──选自《作家谈高中语文课文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17)http:///view/5b1f29e9856a561252d36f3d.html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1、领悟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品的情意内涵。
2、赏析作品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领悟散文的鉴赏方法。
(4)孙琦执教,刘运秀记录点评,《<故都的秋>三人教》,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11期,P24)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品味文本清丽精致的语言。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如何欣赏作品的景物描写,从审美的角度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
5、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中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
(6)http:///down/2011-1/8/467061.shtml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15)http:///view/ea3b178371fe910ef12df850.html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纵观这些教学任务,在“语”的解读上,集中为体会景与情、情与理巧妙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品读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和清丽精致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在“文”的解读上,集中为体会“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二十个任务中,只有任务9缺少联系课文,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来开展的。
(13)http:///view/db7d36f67c1cfad6195fa793.html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
【分析】从教学任务的整理来看,所有的教师都将任务分为了两大步,第一是品味文中语言和艺术特色,第二是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散文时一种常用的任务设置,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说,“语”和“文”兼顾是我们在教授时的目标。因此教师们都会将任务集中在解读“语”、品味“文”上。在这篇《故都的秋》的教学上,也不例外。
(5)刘胜兰,《<故都的秋>探究性教学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7月,P118)
1、德育目标:理解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际遇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
2、知识目标: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风格和“物我合一”的完美意境结合。
3、能力目标:揣摩精警语句,品赏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14)http:///view/ecf69572f242336c1eb95ee5.html
执教时间:2007年11月执教者:南丰职业中专学校李晓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3、掌握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7)http:///down/2010-12/28/461581.shtml
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0)http:///down/2010-10/28/424627.shtml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正文
二十篇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整理:
(1)张俊峰《<故都的秋>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7~8,P34)
1、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对开篇“文眼”的理解与全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景与情、情与理巧妙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而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最终使学生在解读与品评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散文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