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国际经济一体化实质上是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经历了商品资本国际化、货币资本国际化和生产资本国际化等阶段。
(1)商品资本国际化。
资本运动国际化首先采取商品的形式,即国际商品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也是当今资本国际运动的重要形式。
在商品资本国际化阶段,世界经济呈现出工业与农业的国际分工特点。
这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另一特点是自由贸易代替了原始积累时代的贸易垄断及其他超经济特权。
(2)货币资本国际化。
即资本输出,是借贷资本、股票、债券等在世界范围的间接投资活动。
这一阶段,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国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及资本输出快速增长。
(3)生产资本国际化。
这一时期,资本国际化进入了新阶段,即由流通领域发展到生产领域,资本增值过程延伸到国界之外,生产酱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更为突出,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2. 当代世界经济呈现哪些基本特征?
(1)世界市场重新调整和组合。
(2)国际贸易呈现新特点。
(3)国际直接投资不断扩大。
(4)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
(5)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性强;具有共同的目标;保护性强。
(6)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形成鼎立格局;科学技术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
3. 当代国际贸易呈现哪些新的特点?
(1)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2)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上升;(3)国际商品贸易中的制成品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4)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4. 国际化经营的特点是什么?
(1)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国际市场。
(2)通过在国外设立的经营机构来开展活动。
(3)主要利用国外资源来开展国际化经营。
(4)企业国际化经营往往是跨行业、多角化的综合经营。
5. 企业国际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资本的国际化运动进入生产资本国际化阶段后,不仅使生产力要素实现了国际化,而且使生产过程及其组织形式也实现了国际化。
国际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国际企业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是国际企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企业开始了商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经营方式主要为不享有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以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服务贸易,并开始进行国际间的间接投资活动。
(2)国际企业的缓慢发展。
两次大战期间,国际企业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
(3)国际企业的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国际企业在数量、经营规模、活动范围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上的迅猛发展。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构和重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企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控制着世界的生产、流通、金融,实行全球经营战略,从全球范围考虑安排生产、销售、技术发展和投资等经营活动。
国际企业的投资方向也由战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以发达国家为基础。
(4)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进程是:商品进出口--劳务进出口--投资活动,这一进程是企业规避风险,获得稳定收入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国际市场,进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必然经历的过程。
克里斯托弗.科斯依据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从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国际性经营的地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活动的种类及公司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把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如表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间接,被动直接,主动直接,主动直接,主动
国际经营的地点国内国内国内与国际国内与国际
公司经营的方针国内国内考虑到国内国际
国际经营的种类商品和劳务贸易商品和劳务贸易贸易、合同、国外投资贸易、合同、国外投资
公司的组织结构传统的国内结构国际处室国际部门全球性结构
6. 国际企业有哪些类型和经营方式?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国际企业有多种类型。
从分工和组织结构看,国际企业可分为以下类型:(1)水平型。
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基本上生产同种产品,经营同类业务。
(2)垂直型。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行专业分工,制造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但其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和衔接的。
(3)混合型。
母公司与子公司生产经营的产品不仅跨行业,而且互相间毫不相关,范围也很广泛。
从经营的角度看,国际企业可分为以下类型:
(1)资源型。
即直接投资于资源所国以获取本国所短缺的各种资源和原材料。
(2)制造型。
即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
(3)服务型。
即提供技术、管理、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的国际企业。
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福尔曼和里奇曼的分类法,根据是否享有海外管理权,把国际企业的经营方式分为两大类共十种:第一类为不享有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包括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对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技术授权、合同性安排、国际租赁、国际咨询。
第二类为享有直接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国际性服务经营、工业合作。
(1)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贸易: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最初的经营方式,也是当前国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中占相当比重的经营方式。
商品的国际贸易除了传统的交货付款的现金贸易方式外,还有易货贸易、补偿贸易、互换贸易、转手贸易等方式。
劳务的国际贸易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通讯、运输、银行、保险、咨询、技术授权(许可证贸易)、旅游等。
(2)合同性安排:又称非股权安排,是国际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从事工程承包、管理及技术咨询等经营活动。
主要有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工程合同;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
(3)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通过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进行的对外间接投资活动。
(4)直接投资:是指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劳务等投资方式在国外开办企业的投资活动。
7. 现代国际企业有哪些共同特征?
(1)在众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2)规模庞大。
(3)具有寡头独占性质。
(4)实行全球经营战略。
(5)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8. 运用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说明资本跨国移动给相关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输出国来看,由于输出资本,一方面增加外汇的流出,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但该国由于在国外的投资而获得增大的资本收入,假定国外资本利润都来以外币汇回,则使该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有利状况。
从资本输入国来看,由于引进外资而使本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同时也由于外资的进入而增加了外汇流入。
但该国在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实际获得的收入比外国资本的收入要低,而外国资本的不断汇出,又将长期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9. 垄断优势理论列出的市场不完全的四种类型是什么?
金德尔伯格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并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四种类型:
1)产品市场不完全,包括产品差异、商标、市场技能(广告、促销、服务等)或价格联盟等;
2)要素市场不完全,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和进入资本市场的差异等;3)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如政府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可能造成市场
不完全。
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这是东道国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第四种市场不完全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10. 为什么说垄断优势主要来自对知识产权的占有?
构成跨国企业垄断优势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技术。
技术优势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诀窍、无形资产等要素。
其中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能力是最具实质性的构成部分,它们不仅使投资企业具有独立性,而且常常是东道国市场最需要的。
企业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对知识产权的占有,而知识产品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而不减少其使用价值。
同时知识资产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的成本很低或等于零,国外子公司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利用它而获得当地企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在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之间,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
我们所从事的商务活动越来来趋向于国际化或者称为全球化。
正有由于这各种日益增多的国际商务活动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这种趋势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
(1)企业的经营国际化导致了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财务的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2)全球化意味着国际因素将深深融入企业的组织结构。
(3)在全球性产业,某一企业在一国的竞争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在其他国家的业绩。
因此,作为开放学员,无论你所在的企业是不是国际企业,可能都无法避免你的商务活动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层面上的国际性。
学习了这门课程,将有助于你了解国际企业以及国际商务活动与原先封闭环境下的企业与商务活动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以便于你在现在的国际化企业环境中更好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