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期末总复习(完美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期末总复习(完美版)


五、结算方式;人们通常采取的结算工具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 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信用卡、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六、汇率的含义;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 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 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如果100单位本币 (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说明本币(人民币) 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反之,本币(人民币) 汇率降低,本币(人民币)贬值。
C.生产名牌产品耗费的劳动量大
D.生产名牌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低 有( 4.一般情况下,不考虑其他条件,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的 A ) ③商品
①商品的价值量 ②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供应量 ④社会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练一练
5.下列属于互补商品的是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内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 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练一练
1.如果你家打算暑假去西藏旅游,你认为携带哪种信用工具 最合适(
D
) B.现金支票 D.信用卡
C.火车和飞机
B.牛肉和羊肉
D.汽车和汽油
6.下列选项中与电动车和燃油机车的关系一致的是 ( B ) B.猪肉和狗肉 D.显示器与电脑主机
A.汽车与汽油 C.香烟和烟灰缸
练一练
7.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
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
不变时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C.③④ D.①④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其最终 是由________决定的。( A )
A.价值
C.人们的喜好
B.供求关系
D.卖者的愿望
练一练
是( 3.市场上的名牌产品,一般来说,价格都比较高,根本原因 C ) A.名牌产品质量好,使用价值大 B.名牌产品可以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
C
)
A.人民币贬值,美元汇率升高
B.美元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
C.人民币升值,美元汇率跌落
D.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跌落
练一练
4.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 ,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一个月后,欧元升 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小饰品,小张要比一 个月前( )
A.多支付人民币0.5元
练一练
1.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早富起来的一些人用现 金购车;爱车族中的一些人贷款购车;还有一批人在持 币观望,他们期待着汽车价格大幅度下跌;但是对于占 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则还只能是望车兴叹,连梦 D 也不敢做。下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从消费方式上看,这些购车的人可分为钱货两清 的消费和贷款消费 ②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影响着人们当 前的消费水平 ③物价水平是影响人们购买能力和消费 选择的重要因素 ④人们的收入差别过大会影响社会总 体消费水平
三、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价格水平
=
货币流通次数
=
货币流通次数
四、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
1.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其本质是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 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 一。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人们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会使人们的 生活水平降低,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 定发展。 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量是发生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通货紧缩,短期来看,物价下降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 从长期来说,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导致经济衰退,最终影响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 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价格越低。
二、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 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 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 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 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 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
四、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及变化的影响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 的比重。 2.①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 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 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②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结构改善。
五、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 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消费心理应该反 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提倡求实消费心理主 导下的消费。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练一练
2.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汽车梦能否实现,取 决于( A ) A.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汽车的价格 B.国家的汽车、交通、税收配套政策 C.汽车的质量、性能、售后服务 D.人们的消费观念
3.“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表现的消费类型是( B
A.钱货两清的消费 C.租赁消费 B.贷款消费 D.劳务消费
练一练
1.货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但又不是一般的 商品。从本质上看,货币( A ) A.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价值
C.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
D.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在商店里用六元钱买了一支圆珠笔,这里货 币执行的职能是( A )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六、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过度超前 消费;也要反对滞后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 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 神消 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练一练
1.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报道,2013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 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居 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意味着 A.居民收入减少 B.居民购买力普遍提高 C.居民购买力普遍降低 D.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加大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 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 一、劳动产品;二、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 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 二、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 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就是货币。 • 2.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3.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执 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 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 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 上的货币。)。 • 4.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对象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3.按照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三、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 1.含义: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 中所占的比重。 2.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 3.变化的趋势: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 受需要。
《经济生活》期末复习
<<经济生活 >>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①货币的基本职能;
常见的信用工具及其用途,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②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③描述几种消费心理; 影响消费的因素,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练一练
3.张某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到售价为30万元的 新房,他首付现金10万元,然后分期10年付清房贷20万 元及利息16万元。其中16万元利息、30万元房价、10万 元首付现金分别体现了货币的:( )
A.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职能 B.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职能 D.支付手段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职能
D
8.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给企业带 来的必然结果是
B
A.使企业产品价值量减少
B.企业产品降价空间扩大
C.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 D.产品销售量增多
第三课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多彩的消费
1.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 2.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3.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直接因素) 4.商品性价比、消费者心理等其他因素。
C
2.甲省和乙省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3%和36.1% 这表明 A.从收入水平来看,甲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B.从收入水平来看,乙省城镇居民略低于甲省城镇居民 C.从生活水平来看,甲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D.从生活水平来看,甲省城镇居民略低于乙省城镇居民
相关主题